《翻译乃大道》读后杂感
我是一个英专生,正读大三。当初选择英语专业,一是因为自己英语一向不好,想着如果我连英语都能够学好,其他就更不在话下;二是因为英语毕竟是基础学科,是一门通用的语言,其地位在我心中和语文、数学、物理并列,今后无论是求职谋生,还是格物致知,都绕不开英语。
原以为进了英语系,自己的英文自然会好起来,可惜我缺乏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趣,疏于练习,两年过去,英语能力并不比高中毕业时精进多少。蓦然回首,我曾参加各种社团,组织了许多活动;也曾游历各地,见了些人间冷暖。这样的大学生活不可谓没有意义。可是恒心不足,做事虎头蛇尾,最终也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成绩。
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是没有什么选择空间的。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每天受教于那些敬业而亲善的英语老师,和各种有意思的同学朝夕相处,看着这个年轻又古老的大学和自己一起成长,长此以往,你也会有所触动,想为自己的学校、自己的专业做些什么。人总想实现价值,而在内心建起牢固的评价体系前,价值之实现往往见之于他人的反馈,内心难以避免地偏向于他人的期许。兴趣可以培养,能力可以锻炼,但责任不可推脱,这英语专业,恐怕我还会学下去。
大学我也读过一些书,但能让我反复阅读,一字也不肯放过的,除了《马恩文集》,就是这本《翻译乃大道》了。读《马恩文集》的动力是兴趣,是求知的渴望;读《翻译乃大道》,则更多是贪图其文字的精炼优美。正如书中所说,当今很多人的汉语写作,“西而不化”,繁琐又模糊,而论述这些弊病的《翻译乃大道》本身,则可看作“西而化之”的典例,读起来确实舒服,让人爱不释手。
我也上过翻译课,自己的翻译也被当众“鞭尸”过,因此对余光中教授在书中所指出的弊病,感触很深。“的的不休”、代词滥用、死套公式、标点符号、主动被动,等等问题,都是自己常犯,老师也常讲的。不过书中讲得更系统,也举了大量实例,很生动,让人印象更深刻了。这本书还提及许多学翻译、教翻译的心得,尤其强调要重视打磨自己的汉语。有一次我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英译中作业,彭萍老师就指出我的中文不好。我辩解道,如果直接写中文,肯定不至于这么不通顺。老师说这就是“中文不够强大,容易被带偏。平时应该多写一些东西。”大抵经验丰富的译者,都会苦口婆心地让自己的学生学好中文吧。
有这样优美简练的文笔,这样丰富切实的内容,《翻译乃大道》应该可以不朽了,至少30年后的外语系学生读它,也会惊叹不已。事实上,此书名为“翻译”,实则在讲作文,任何用汉语写作的人,都可以在此书中有所收获。
玄奘回到长安之后主持译经,前后经历十九年,笔不停挥,“三更暂眠,五更复起”,绝笔之后只一个月就圆寂了。思果先生在写作《翻译研究》前,前后写了三十多年散文,译了二十多本书,编过中文版的《读者文摘》,教过中文大学校外进修部的高级翻译班,还曾经每天用七个半小时功夫结结实实地研究了七年的翻译。以上是本书提到的,至于没有提到的,就更多了,例如我的一些老师,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和工作,甚至上下班的路上,坐在车里,都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每一位优秀的译者,对翻译都有超越常人的热爱,做事刻苦又有恒心。
《翻译乃大道》是一个文章集,收录了余光中谈翻译的22篇文章。在《外文系这一行》这篇文章的结尾,余光中提出一个问题:“我为中国的新文学做了些什么?”他把这个问题送给同行,也送给自己。文学与各领域息息相关,科学、艺术和日常生产都需要外文系提供支持,而我作为一个外文系学生,又能为社会做些什么呢?
面对这个问题,我惶恐不敢作答。那就让它成为座右铭,时时警醒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