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撰十年》57:杜家岛,我的家乡
- 序
想对自己过去的十年做个总结,从2011到2021。
也不算是“突然”,从想法的酝酿到今天的落笔,也有一年了吧,以前“不敢写”,没底气,现在敢写,但说不清哪来的底气。
为什么从2011开始?细想,或许真正意义上,我是从那一年开始了“自我探索”——背包旅行。一晃十年,所以说这一次首先是对过去的总结、肯定和告别。
然后另一个想法就是:调整好状态,开启下一个十年。不敢说2021是一个分水岭,但至少很多事情都发生了改变,特别是我的心态,从“出去”到“归来”。
关于这个“十年”怎么写?我的确犯了难,花了很长时间,断断续续整理完1个T硬盘后,对着十年的图片和视频,总算理清了一条路:摒弃时间轴线,避免太多分支事件的杂乱无章。采用“城市回顾”的单点介绍,然后数十个城市串起我的足迹,我的十年。
而每个城市里,又有着一个“十年”。城市里的“那人、那山、那笑脸”都将是我的情感重点。
- 零
原本计划“家乡”作为《杜撰十年》的开篇,赋予一层特殊意义。但当时“感情一直不到位”,所以就没强求,一切顺其自然,“走到哪里写到哪里”。
现在看,这种“随性”让一切变得简单,经过半年多积累,无声无息中,我走完了很多地方,也“走回了家乡”,此时,心中尽是“故乡的原风景”。
- 一
我的家乡位于山东乳山,县城不大,几乎不被外界熟知。近几年,随着“乳山牡蛎”的出圈,开始有了起色。牡蛎的确是这里的特色,我家海岛所在的那片海域就盛产牡蛎,我也从小吃它长大。
有人说牡蛎大补,“男人的加油站,女人的美容院”,这个我倒不敢胡说,但有一个有趣的事情可以分享,牡蛎或许真有助于“延年益寿”。姥姥住在隔壁村,他们是正宗的“牡蛎村”,巧合的是,那个村子里的百岁老人特多,这在乳山很出名。
这几年赶上好政策,村里养殖户收入提高很多。我的不少初中同学,子承父业后,现在都风生水起,早已实现经济自由,甩了我们外出读书的好几条街。佩服,但不羡慕,因为我们也吃不了他们那份“讨海人的苦”。
冬天来了,又是牡蛎丰收的季节,在这做个广告,若有想吃乳山牡蛎的小伙伴,找我就好,原产地、大海边,直发^_^




我出生的地方叫杜家岛,乳山南端的海岛,在某条纬线上,我们应该是祖国大陆的尽头,穿过茫茫大海,这条纬线的对岸就是韩国。所以自古以来,这片海域就是海防要塞,明朝就设立了海阳守御千户所,隶属大嵩卫,时屯兵1120人,后来这个名字就一直沿用至今,成了镇名。我们的村子也是后来形成的,听岛上老人说,已有300多年历史,康熙年间,杜姓由即墨迁入成村。
上世纪70年代,我们修建了一座联通外界陆地的堤坝,就此我们成了陆连岛,三面环海,岛上的交通出行大大方便。我也是这么走出来的^_^



现在村口立了一个牌子,“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村-杜家岛村”,每次回家看见它,我挺自豪。说句实话,不论未来海岛发展成什么样,但至少现在有了这份政策的加持,岛上的很多老光景能够得到保护、保留,在科学的规划改造之前,能有效避免被错误的强拆,拆了,也就永远没了。
进村前会经过一个大长坡,我对它印象很深。初中时,学校在10公里外,每天都要骑车往返。冬天特别遭罪,天不亮就出发,碰上下雪更得小心翼翼,当时路面还没硬化。记得有一次,在车上打盹,突然被一块石头垫醒,顷刻间自行车拐向坡地深沟,得有十米。我侧跳下来,在旁边的地里打了几个滚。后来去沟里找车时,也感叹自己反应真快(命大)^_^
晚上放学回来,天已黑,那段长坡附近有一片墓地,所以可想而知,当时我们一群孩子呼吸的多急促。我若落单,一般会引吭高歌,给自己壮胆。
现在那段路不仅硬化,而且还加上护栏,种上桃树,每年春天花期时,一片生机盎然。不过口罩三年,我错过了三年。



- 二
整个海岛的民居从东向西依次减少,东边是大海、码头,西边是荒山。我家就在最西边,不过岛不大,不存在地角好坏一说,在西边山下,反而有N多好处。比如岛上唯一一所小学就在那里,应该是建于上世纪60年代,屋檐上还刻着“1964年10月建”字样。这所小学陪伴岛上一辈又一辈人,包括我父亲。



进入21世纪后,由于年轻人大量外出,海岛“日渐空心”,生源骤减,这所小学便被取消,荒废至今。几年前回家,我还进去看了看,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教室的窗户没了,墙壁也脱落了,唯一能看到当年影子的就是:黑板上还留有“值日表”的粉笔字。
忘了从哪位长辈家里看到一张学校旧照片,当时学校花坛里的那棵松树还没碗口粗,如今成“桩”,岛上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全刻进了它的年轮里。



我对学校的感情很深,毕竟是在这里开始识字。
现在都能回想起很多有趣的事。当时学校还没有电铃,手动敲铁,离家近,我就是负责人。所以早晨上学,我到了后,才会“真正上课”。夏天睡午觉,醒来很渴,便会利用10分钟休息时间,摸着学校墙根,溜回家,喝上一瓢凉水,心满意足的再顺着墙根回学校,敲响下午的铃声。




学校的操场是我们的快乐源泉,我也是在那里学会踢球。当时的条件有些简陋,黄土地,夹杂着碎石,形状还不规则。最让我们头疼的是,由于学校地势高,操场一侧就是深沟,足球很容易滚下去,捡球的一个来回就得5分钟。当时规定谁踢飞谁捡,而我又是“正印前锋”,所以那些年不知道爬了多少次沟。
记得当时用的足球还不是轻快的“皮球”,而是笨重的橡胶蛋子,对我们孩子来说,有些吃力,再加上穿着露脚指头的凉鞋,嘿,当年怎么那么拼,不知道疼。
不过,我们已经很知足,至少不用再去踢海水养殖的塑料浮子。后来,我用一个暑假的时间,当时奶奶还在,跟着她去海边捡小海螺,一斤5毛钱,最后“捡”了个皮制足球回来,兴高采烈地回家,然后又被母亲毫不客气的撵了出来,“好好学习,净不学好!”
想想那些年对中国足球真心痴迷,大过年,也会给自己安排“训练项目”,苦练任意球,没少踢碎学校的玻璃。自己也曾幻想:突然有一天,山东鲁能的球探出现在海岛上,把我“带走”,从此我将走向人生巅峰,中国足球也有救了^_^
现在的操场早已荒芜,杂草丛生,只有一小部分被村民整理出来,种菜。整个小学也“老了”,有时看着它,我就在想:如果把它做成海岛历史文化综合体,搭配上具有旅游服务功能的海岛民宿,会不会更好?它并没有离开,只是在沉睡,等待着我们在某一天将它唤醒。

- 三
谈到民宿,这也是这几年岛上的一个向上向好的变化。
海岛南端是“老城区”,老房子近乎都在那里,虽然面积不大,但很好保留了传统,比如海草房、石头屋手艺,还有拴马石,不过现在拴渔网了。






受益于好的政策,这几年岛上的古迹不仅得到有效保护,而且提档升级,民宿就是例证。而“老城区”也特别适合海岛民宿的建设,“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曾对那里的一处老屋幻想过我的设计:三间正房改造成带有独立卫浴的标准间,东侧厢房,装上一整块落地窗。白天,阳光晒的暖暖,那里就是一个绝佳茶室,看海聊天。晚上拉好窗帘,榻榻米加热,就成了一个次卧,同时还能看星星,以及海里的点点渔火。次日清晨,拉开窗帘,躺着就可以迎来“海上日出”。嘿,可惜这不是我家房子,不然我真能把这个“梦想”实现。
这套房子的主人,我认识。隔壁邻居家叔叔的祖居,老母亲在世时就住在那里,现在被村委租用,改造成民宿。而我有幸把整个蜕变过程拍了下来。当某一天,我把这些照片发给他们时,他们先是一愣,然后陷入沉思,最后对我表示了感谢。





这也是我每次回家后,必须拎着相机绕着海岛转一圈的原因。村里人不理解,这有什么好拍的。其实,我哪是拍自己,而是在拍他们的记忆。







海岛光影就是其中一份记忆,总得有人去记录。我曾拍下岛上的一段“弧形路”,有点类似青岛龙江路上的“不舍昼夜咖啡厅”,那段“弧度”很唯美,当时拍了不少照片,后来某次回家,发现,拆掉了……

既然提到隔壁邻居,那就再分享一件事。邻居叔叔养育了一对儿女,我们从小一起长大,小儿子去年结婚,我当时还回去帮忙。好久未见,仿佛一夜长大,一米九的大小伙,根本认不出来,人群里叫了我一声,愣了许久,然后倍感亲切。
我对那场婚礼印象深刻,应该有十年没有重温“海岛婚礼”的温馨。虽然不如大城市那般浪漫,但更爱“大伙出力、大锅做饭、围桌畅谈”的热闹和亲切,感觉这才是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温度。
一场婚礼下来,很累,但每个人都喜气洋洋,孩子越来越少,这样的“海岛婚礼”也机会不多。记得那次新郎的姐姐忙前忙后一个月,累的一批,我调侃她,“也没见瘦”,她嘿嘿一笑,“只要别‘鞭炮一响,儿子白养’就行”。
越长大,越感慨“姐弟情”的珍贵。





- 四
我每次回家,除了拍村容变化外,更重要的还是“人”,特别是老人,我想给他们以及他们的子女,“偷偷”留下一些宝贵的东西。
这个念想还是受益于孙京涛老师《父亲的村庄》,最初是一篇回忆录,后来出版成册,我还特意买了一本签名版。






或许未来我也会写一本《父亲的村庄》,以父之名,“留下”许许多多的长辈!多回家,多克服腼腆的性格,争分夺秒,把这件大事做好!




经常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分享海岛风光,其实这也是我的第三个目的:让更多人知道我的家乡!
愈发感觉海岛上的一切都是最美的!忘不了家乡的日出,清晨,太阳从东方一点点升起,海面被红光一点点照亮,开始一天劳作的渔民,驾驶着渔船从光下划过,头顶大把的朝霞为他们指引航向。





这就是我们海岛上的日出,一幅会动的画面,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画面。每次回家我都会特别珍惜这样的清晨,提早起床,日出过程很短暂,磨蹭不得。街里四邻很多人不理解,我对家乡的这份眷恋^_^



海岛的东边高地是观日出的最佳地方,那里也是岛上集市、议事之地。脚下是一片沙滩,渔船从这里出发,也从这里归港。以前还是一片原始坡地,如今已改造成日出观景台,铺上木栈道,这个变化让人欢颜。





我甚至在想:观景台+沙滩,为何不顺势打造成“海岛夏日露营狂欢”!



如果说我对家乡有遗憾的话,那就是海边的礁石在二十年前被人为破坏,建成了现在的海参池子。近乎整个海岛都被这样“强抱着”,大自然成千上万年沉淀下来的作品就在一管炸药下,灰飞烟灭。
我还记得小时候在大海礁石间那些美好的故事。比如钓鱼。当时小学还是周六中午休礼拜,回到家放下书包,拿上鱼竿就奔向海边。一下午的时间从岛的这边钓到岛的那边,正好一个潮汐周期。





太阳太晒,就找个有岩洞的钓点,里面很凉快。饿了,就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铁板,就地用鹅卵石搭个炉灶,放上鱼、八带、蛤蜊等新鲜海货,来个铁板烧。有时也会摘点酸枣、野草莓,使坏一点的话,还会去刨点别人家的玉米、花生和萝卜。不过一般不敢这么吃,容易坏肚子^_^


如果跳礁石时,一不小心掉进水里,在回家前必须把衣服晒干,以免挨骂。一般都会把衣服晒在向阳的礁石上,人则躲在背阴处,时间长了,还会有点冷,也会被小伙伴嘲笑。
那一片海域有哪些钓点,我们心里都很清楚。我记得有一处小水渠,每逢涨潮时,大量的鱼就会涌入,那时就不是钓鱼了,而是往上“拖鱼”,太刺激了,非常带感^_^



海岛的西边由于是深水区,建不了海参池子,所以幸运的将“地球最原始的模样”留下。现在很多外面来的钓友都会齐聚那里。当然也有人喜欢船钓,这也给村里渔民带来一定的收入,是件好事。
现在写这篇文章时,我就在想:如果那些礁石没有被炸掉该多好,上千年的沉淀,我们有责任保护好。然后进行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或许会给整个海岛带来更大、更持久、更健康的收益,现在这样的成功海岛,比比皆是,我就特意去“学习过”。





- 五
海岛还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多年前,修建了一条环岛公路,把“东”与“西”连接起来。
这几年,我若是带着朋友回家,这条环岛公路一定会去,走完全程有两个小时,不仅运动解压,而且还能看到很多风景,岛的外面还有无人小岛,夕阳下的它们分外美丽。岛上的日出、老屋、老街,感觉这里特别适合摄影发烧友。





我突然想起东极岛,感觉自己的家乡和它好像。所以很早,我就有了一个“东极岛式的念想”:希望有一天,能为家乡拍摄一部属于自己的故事,那些人、那些礁石、那片大海……拍摄资源已到位,只是在等一个机会。






环岛公路途中,会时不时看见一些山洞,这些应该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年代里留下的历史产物。小时候我进去过,里面工事质量很好,几十年都没坍塌。布局很齐全,生活区、娱乐区,卧室、厨房、水井都有。
记得当时进去探洞,烧的还是那种塑胶棒子,呛人的很,全程下来,鼻子呼黑呼黑。有些山洞的出口处于荒郊野地,外面杂草丛生,没有路,只能原路返回。这时候有些大孩子就很坏,“指示”我们前去洞口探路,然后他们拎着火把跑开,留下我们在后面哇哇大哭。



说到带外地朋友来家乡玩,除了环岛公路摄影外,还有赶海。这对城市孩子来说,很新鲜。可以在浅滩上捉到螃蟹、海螺、蛤蜊、八带等海货。收获满满,回到我家后,用大铁锅蒸上,一道硬菜。




说到吃的了,好开心。
的确,我招待朋友的饭菜主要还是海鲜。岛上土地不多,多种一些花生、玉米、小麦等耐旱农作物,肉、瓜果、蔬菜都得从外面购买。



朋友也不嫌弃我家海鲜。这些东西在青岛海边都有,我能保证的是:岛上的,新鲜、干净、健康、原生态,没添加任何人造物质,每次都是父亲亲自从海里捕捞的,有时还带着海菜、渔网就下锅。






锅是农村的那种传统铁锅,烧柴草,有些原始粗犷。我特别喜欢拍摄“揭开锅盖、蒸汽中,海鲜红彤彤”的那一瞬间,一大锅的螃蟹、皮皮虾、海螺、八带映入眼帘,瞬间食欲满满。记得好友吴老师来的那次,拍了一组这样的镜头,抖音上播放过百万,甚是神奇^_^









朋友一般周六过来,最好的行程安排是周六住下,周日返程。但家里没有多余的房间住宿,所以这便成了我的一块心病。
为此,2021年我终于下定决心把家族的一处老房重新改造装修,原来普通的四间小屋变成两个独立空间,都拥有独立卫浴、空调、榻榻米等,这样朋友再来,我就没有遗憾了。




- 六
在改造家族房子时,曾有人说,我为了钱。其实吧,这个想法真错了,两间普通小屋而已,体量如此小,哪来赚钱一说。
我之所以会自己花钱来做这个事,完全是为了父母和家族。老房子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份无法割舍的情感和回忆,是我们来过这个星球,并有缘在一起的见证。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能让它消失!





现在村里有人低价把祖上老屋卖掉,我就不理解也不欣赏,如果是我,灵魂会被抽空。所以面对老房的日益萧条、落寞,我深刻意识到“越没人住,它消失的会越快,最后连曾经的人都会被遗憾”。父母现在还对我改造老屋的做法有意见,其实我知道他们也愿意看到老屋重焕生机,但就是心疼辛辛苦苦赚钱的钱。
在有些事情面前,钱,真的一文不值。比如家族血脉的延续,这既是对前人的孝敬,也是对后人的责任。



2021年末,房子终于弄好,我和姐姐在2022年回来了几次,虽然“入住率”不高,但每次,心里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以后的时光里,若是有朋友来,我也有地方招待他们。我也希望能借助这两间小屋,作为平台、跳板,让更多朋友走进我的家乡,爱上我的家乡。他们的涌入势必会为岛上的旅游产业带来希望,有效增加村民的收入,进而促进他们营生方式的改变,尽量少出海,这一代人在变老,大海有时也很无情。
这事,值得做!

当然,我也不是什么人都会往家里带,因为我的父母,很贵!
其实整个过程,都是父母在背后默默的给我支持,饭菜的准备以及老屋改造时的繁琐细节。我已记不清为了处理好前期“谈判、设计方案、签合同”等事宜,自己专门从青岛往家跑了几回,这就很累。而后期的具体工程只能交给父母,装修本来就繁琐,更何况又是老屋,听母亲说:那段时间,父亲很上火……
写到这里,就简单说说父母吧,不会太多。不是没的说,而是不想说,最宝贵的感情,要放在心里,自己知道就好。
对我而言,父母就是我的家乡,家乡的全部就是他们,我每次从青岛回到杜家岛,理由只有一个:父母!

最近越来越对“子欲孝,而亲不在”这句话有感触,所以现在异常恋家,恨不得马上疫散花开,回家看看,再吃一顿父母做的海鲜,走的时候再装上他们准备好的花生油、地瓜面,甚至自己菜园里种的菜。
对于这事,曾经我傲娇的说:这些用钱就能买到,所以何必大老远折腾。现在我却幡然醒悟:这些有钱也买不到,而且作为子女也必须收下,后备箱越满,父母越心安。




我幡然醒悟还有另外一件事:以前曾千方百计想把父母接出来,到大城市里生活,享受更好的医疗、养老条件。但现在却不这么认为,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易去改变老人的生活习惯,比如离开故土,他们老了,没有能力再去适应一个新的环境。





如果我们真有孝心,那就努力多去改善他们在老家的生活,并且常回家看看,让他们安享晚年,这是我最真实的想法。


好了,不想再继续絮叨了,让一切都留在心里。
曾经有朋友对我说:玉玺,好羡慕你,还有自己的家乡。我们的村子早已拆迁消失了……
还有朋友对我说:玉玺,好羡慕你,还有可以回去的家。锅里,总会有人为你留好饭……
其他,他/她背后的意思,我懂,那是一种不能言说的痛,所以我现在很庆幸自己还是幸福的,也异常珍惜眼前人,“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