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的观众为什么都要跳过凌云峰(上)
甄嬛在凌云峰与允礼的短暂爱情,一直不被很多观众祝福和接收。不过观众对剧情的反应和讨论,是本我与自我意识的投射,在这些反应当中,可以看到很有意思的部分。人物虽古,但他们背后关于男女爱情、亲情与童年伤痕的延展,像一面镜子,明明白白得映射出了有所缺失的自己。
我挺喜欢凌云峰这段的。曾经不爱看,后来慢慢体会出了别样的意思。对甄嬛和允礼两人,以及他们的感情,我想从现代一点的方向来理解,这和真实的帝制背景不冲突,因为人的欲望和需求是共通的。从他们的性格、成长环境这一脉络来看,其实蛮有意思。
对果郡王与甄嬛恋情的不喜,是当下我国女性群体的自然反应。这是两个非主流的男人和女人。他们两人的感情冲破了传统儒家礼教,在固若金汤的男权秩序里显得如此离经叛道又随心所欲,其中一方的爱意萌发得纯粹而冲动。
这种无限接近个人主义的爱情,是危险的信号,本能得让长期浸淫在苍白婚姻与孤独情感世界的中国女人感到陌生与无法招架。而这来不及思考的不解与更加隐秘的对自身求不得的一丝嫉怨,悠悠然被流行叙事下的大女主光芒盖了过去,给果子狸编几个段子,笑话一下温太医,大家还是喜欢看“狠而无心”的甄嬛。
非主流的男人—允礼
允礼对甄嬛的追求,是中文世界里少有的展现男性主动向女性绅士温柔、且体贴诚挚表达爱意的图景。这是十分难得的爱情体验:不是帝王选妃把女人当工具的恩宠,也不是当今社会掺杂了许多利益考量的门当户对组建小家庭。允礼很爱护甄嬛且欣赏她,尊重她,尊重她的思想与处境,他们不仅才学相当,而且价值一致,各有魅力。
在甄嬛做为妃子时,他曾经发乎情止乎礼。甄嬛出宫后,他多次示爱却从未借甄嬛的落魄形势强迫过她分毫,他的追求热烈绵密且富有头脑。
他知道她惦记女儿,便找机会让做母亲的甄嬛亲手给胧月缝制衣物,还带来画像以解她的思女之情。
他在她重病时,舍身安慰,后续也不曾拿乔讨要。甚至得知甄嬛要回宫后,他伤心却也第一时间不曾恶语相向,只是如泣如诉得对她说,你是伤了心才离开那里的,为什么要回去,话里话外都是心疼。
甄嬛是她口中的“废弃之身”“罪臣之女”,他是先帝最疼爱的皇子,是最门不当户不对的了。他做合婚庚帖让她安心,不能相见时别出心裁得写诗给她解闷,而且对甄嬛如实相告说皇兄在梦中喊你的名字,我怕有一天会没有你,这句话我觉得安排得极好。
此一句,我便确认了他是光明磊落,神思清明之人,我知道你的过去,可我从不以外面那些世俗人的眼光来看待你,我不会独占你,你是如此独特富有魅力,我只担心我不能让你足够爱我,像我爱你那样爱我,像你曾经爱皇兄那样爱我。只一句,就是陷入狂热爱恋中患得患失的人了,只是这次,当事人不是观众常见的女人。
这简直和大众脑海中的知见太冲突了!男女关系怎还有这样颠倒的呢?电视剧里只有和男人纠缠不清把自己生活过得一团糟的年轻女人和永远围绕家庭打转的唠叨中年妇人,小说里永远是“霸道总裁爱上我”,贞洁纤瘦的斯德哥尔摩症女患者才配得到社会权力者施舍的圈养机会。甄嬛这样一个被婆家净身出户,孩子都生过,又心比天高的尼姑,怎么就开启第二春了?追求对象净还是翩翩风流,让所有闺阁小姐都倾心的清廷“霸道总裁”?
早恋被打压,婚育被算计,看惯了畸形男女关系与寡淡婚姻生活里一地鸡毛的大众,无法自然得理解并接受这样离奇的爱情,尤其无法直视这段爱情中的性别调转。
允礼是毫无疑问的付出方,这和中国社会中的性缘关系是完全相背的。他先动心,然后追求,相恋后又患得患失,整日里只想着快点回到爱人那里互诉衷肠,后来分开,也总是惦念着她。这番心路历程,完全是千万女性的缩影,除了主动追求这一点上,女孩子们经常端着,但这种端着往往更多是出于无措。我们遇见的男人,极少这样付出热情与爱意。他是个清快的男人,懂得爱人也懂得自制,有热诚的心与坦然的爱恋,太少见了,以致于我们一见,就先自我保护得皱起眉头。
允礼所思所行,桩桩件件都不像一个处在帝国权力中心的亲王,这种略显超脱与不合常理的性情给他蒙上了一层影影绰绰的悲剧色彩,权力的手最终会将他绞杀在爱情的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