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和影视剧该不该加入三观
三观本身是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说的深一点是一个人在世界安身立命的准则和追求,浅一点是你衡量周围的一杆秤。直观的讲,是你的认知、经历、教育、人际关系、环境、社会地位等各个因素形成的“滤镜”。 人都乐意和自己想法一致的人聚集在一起,是获得自我认同感。但是什么都用三观去衡量,产生了几个问题: 1、你只愿意看见和你一样的东西。 2、问题被过度简化,思考趋于简单化。看一部小说,不考虑时代背景和人物复杂,用《沉默的大多数》来反驳:“我年轻时所见的人,只掌握了一些粗浅(且不说是荒谬)的原理,就以为无所不知,对世界妄加判断。”世界那么大,人性那么负责,别简单的用三观去覆盖。 说回小说,如果对小说中“三观正确”的期待为前提去读书,大概率会非常失望。 《包法利夫人》里会看到一个放荡、不安分的女人,《洛丽塔》里会看到一个早熟的女孩和一个有恋童癖的成年男人,《月亮与六便士》里会看到一个抛弃家庭、不负责任的思特里克兰德,《在路上》里你会看到一群成天无所事事忙着游荡、嗑药的年轻人。 作者们费了那么多篇幅,想要挖掘人性背后的复杂之处,呈现出一个有质感的故事,最后读者只能读出“三观正”或“三观不正”,这不是很可悲?在小说中看见的应该是复杂的人性,体验的是不同的生活,品尝的是不同的人生百味,为不是贴上“渣男”“浪女”“出轨”“自己作”等一概而论的标签。 读书读到最后是为了让人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世界有多复杂,书就有多复杂,人有多少种,书就有多少种。换个角度来说,读书大概就是理解和允许不同的处境,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