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姐姐
内容来源于 微博|萨喀摩托 我也不知道这个博主和亲属的关系,搜索引擎能搜一切是真的。
东京六本木的“华都饭店
这道充满「Oldmoney」(老贵族)味儿的酸菜白肉出自开在东京六本木的“华都饭店”,每年只在1月~3月供应,已经跟着饭店的招牌传承了三代人。

位于日本的华都饭店
它的创始人是日有名的料理研究家马迟伯昌女士,可别被名字误导了,她本名迟伯昌,丈夫姓马,夫妇二人都是哈尔滨长大地地道道的东北人,虽然大半辈子都在世界各地辗转,却始终对餐桌上的事儿保持着中国人的执念。
九十多岁时的马迟伯昌

那锅迷了东京几代食客的酸菜白肉,正是她从家乡哈尔滨带去的味道。1965年,华都饭店在东京港区三田一幢高级公寓楼下开幕,女掌柜马迟女士就住在楼上。

彼时,已经进入不惑之年的她已是名流太太圈里人气颇高的料理老师,因为精通英文和日语,无论是皇室家族的贵妇人,还是欧洲使馆的大使太太们,都通过中餐成了她忠实的粉丝。

马迟伯昌和女儿玛丽、海伦合出的菜谱书
*作者供图
事实上,这位相貌雍容的东北太太,不光曾经对料理并不擅长,甚至在二十多岁结婚生子前几乎没进过厨房。
出生在代代经商的家庭,伯昌女士从小到大生活都由佣人料理,家里常驻着专门的厨子,早上准备面包牛奶,中午做的是苏俄料理,晚上烹调传统的关东菜肴。

民国时期,富有人家的生活已经是中西合璧
因为其父工作多是跟外国人打交道思想西化,比起学习家政女红,更主张女孩子学习知识多见世面,于是迟伯昌二十岁就带着弟弟赴日,留学当时亚洲著名的女校自由学园。
这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女子,直到1940年代移民日本,儿子需要妈妈准备便当,才让她真正开始接触厨房的活计。

《江户东京幕末维新美食》中,关于便当的介绍
*搜狐
为了学厨,她一拍脑门,拿起从前千金小姐的作风,买了张机票就飞到香港妹妹家,向妹妹的家厨直接求学烹饪知识,记下原料、克数、做法,回日本再一步一步再现,每天废寝忘食地在厨房研究做饭。
两年过去后,竟然总共学成了200多道菜。

菜谱内容
*作者供图
时代也在此时推了她一把。带着这些菜,她不止开始在日本国内教课上电视写专栏,还受邀去美国参加了电视节目,更是出版了全英文的中餐料理书。
亲自投身一线开餐厅也许顺理成章。
可在当时的东京,新开一间中餐馆并没什么稀奇之处,毕竟卖着拉面的庶民系中华小馆遍布大街小巷、和横滨中华街上能吃到山珍海味的老牌酒楼也鳞次栉比。

位于日本横滨的中华街
*日本新华侨报
然而华都饭店的开张却可谓意义丰富。不光能把店开进名流聚集的港区,还拥有一位东京版「顾佳」当掌柜。这意味着来的客人将不再只是移民或往来的商人,而是如同欣赏昂贵的怀石料理或法餐一样,成为高端奢华的代表。

华都饭店创业时候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