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拖延,是家长无端扣上去的帽子
壹

晚上10点终于写完作业,我催促一休去洗漱,
洗脚水、小凳子、擦脚布已经提前准备好,一休整理完书包独自走出卧室,
原本已经钻进被窝的我,不放心地又慌慌张张爬起来,
脚上趿拉着拖鞋,走向卫生间,
一休已经坐在小凳子上,翘起右脚准备脱袜子,我不声不响地站在身后,
袜子脱掉,他右手抡起来就朝着洗衣机上的脏衣篮里扔,
没扔进去掉在地上,他“咯咯咯”地笑起来,
我心里着急想让他早点洗完早点睡,终于找到责难他的借口,
厉声道,“不要扔,洗衣机旁边有个缝,掉进去就取不出来了,先放旁边,洗完把袜子放进脏衣篮!”
我一脸的义正言辞,脑子里却回忆起,之前自己挪动洗衣机把掉在缝里的洗脸巾取出来的画面,
一休定了定,把捏着另一只袜子的手从半空中落下来,轻轻放在旁边,
这时小猫聪聪走上前去,贴着洗脚盆走过去,
一休眼疾手快地在聪聪背上薅了一把,聪聪快步溜走,一休又“咯咯咯”地笑起来,
我斜着眼、撅着嘴站在门口,忍了忍没有出声,
紧接着听到一声“呀”,我立马感叹着出果不其然、意料之内,
踮起脚尖看到一休正从盆里往外捞什么,走近了才看清楚是擦脚毛巾,
我正要发作,一休先我一步开口,苦笑着总结,
“我怎么笨手笨脚的,先是把袜子乱扔,又是把毛巾掉盆里,真是笨手笨脚”,
边说边用自己的两只小手挤毛巾上的水,手小毛巾大,他完全忙不过来,
而我的怒气在听到他的话之后突然烟消云散,整个人一下子变得柔软起来,
立马蹲下来,接过他手里滴水的毛巾拧起来,望着他的眼睛柔声说,“你没有笨手笨脚,小朋友刚开始做事情都会这样,慢慢就会好了。”
贰

晚上听着一休均匀的呼吸声,我禁不住一次次回想起,
洗脚时我刚开始压抑着怒火、随时准备爆发的画面,
我的脾气来得似乎有些没头没脑,直到看到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里的一段话。
成长中的儿童与成年的父母在心态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他们不进行一些调整,双方是不可能和谐地生活在一起的。
不难看出,在调整差异这个问题上,儿童是处于不利地位的,因为儿童弱小无力,更容易任人摆布。
当儿童的行为与成人的需要不一致时,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成人限制儿童的现象。
显然我试图用自己爆发的怒火来限制一休,而我的恼怒是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我想让他快速高效地洗漱完、早点上床、早点睡觉,
而他扔袜子、摸聪聪、在洗脚时为自己找乐趣,
在我看来他的行为都是在拖延,拖延上床的时间,导致晚睡的结果,
他的行为并不能匹配我的需要,但他却不这样觉得,
从他的角度看,他只是在洗脚而已,他丝毫没意识到睡觉和洗脚之间的关联性,
或者即使意识到,也不觉得如此洗脚有什么不妥,所以他自顾自地完成洗脚这件事,
不得不承认,孩子做事情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他们要纯粹得多,
而成人不同,成人的行为一定指向某种结果,
比如,洗脚是为了干干净净地上床睡觉,所以不仅要认真洗还要快,
散步是为了放松身心、锻炼身体,所以不会过多留意路旁的小虫小草,而是要不停地走才能达到锻炼的效果。
这必然导致父母与孩子的行为方式是有偏差的。
叁

我很难主动意识到,我和一休之间行为方式上的偏差是客观存在的,
相反,我总认为是他在主动拖延、不配合,
为他扣上“不乖”“不听话”的帽子,然后试图去纠正他、改变他,
而这时候,我不自觉地会流露出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
类似于我是主他是仆、他要完全按照我说的去做,
同时为了美化自己的行为,我会为自己专制的言行加上一层“为你好”、“为了让你睡眠充足”的罩子。
就像,
每当我妈挑剔我的穿着、发型、言行时,我总会不高兴地撅着嘴,她就会趁热打铁地下结论,
“你这闺女就是这样,只爱听好话,一点都听不了不好的,可不要忘了,批评才能让你进步。”
她并没有觉察到,我们两个是不同年龄段、拥有不同审美的人,
却误以为自己手里拿着最标准的评价尺,
所以总要去量一量、测一测,看看女儿的选择是否符合标准,
如果不符合就要督促整改、立即执行。
往小了说,这是严厉不温和,
往大了说,这是不尊重个体差异、不尊重孩子的表现,
一休洗脚时我无来由的怒火也可以这样理解,
我并不尊重一休,或者说,跟我自己的想法比起来,他的简直不值一提,
更不要说他独特的年龄特点、行为模式,我更是一概视而不见。
总之,
每天我都会有一团一团的无名火,
追根究底,
是因为我的想法没有得到对方的落实,
或者落实的结果我不满意,
可是,
别人为什么非要听我的呢?
为什么他的想法非要跟我的一致呢?
公众号:豆芽儿很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