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电水泵,自然能提水灌溉 东川3万余亩旱地成绿洲
不用油、不用电,24小时全天候将山下的水提升至海拔1260多米的山上,将3.6万亩高山旱地灌溉成绿洲。这是12月7日,来自云南淼汇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淼汇科技公司”)的消息。
自然能提水技术,是利用倒“L”型的引水管道直径、水流落差等参数的变化,形成虹吸效应,最终实现将水从低处提到高海拔地区的蓄水池,实现绿色环保、低运行成本,且不受阴雨日照等气候影响的灌溉用水。2017年,在滇沪合作力量的推动下,淼汇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进滇入昆在东川区启动了“自然能提水沪滇协作示范项目”。
上述项目位于东川区铜都街道梨坪村和块河村,规划设计是往两个方向供水,扬程为500米—1100米不等,每天提水200立方米—800立方米,计划总投资942万元。梨坪村村民陈兵介绍,梨坪村和块河村都是典型的高原山区,平均海拔1260多米,自然条件差。由于所处海拔较高,“山下水长流,山上人常愁”是当地村民的真实写照。遇到干旱,村民需到10公里远的水源地,通过人背、马驮或靠拖拉机运水来维持生活生产。缺水或无水的现状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2017年,上述建设项目在当地实现了当年启动当年见效,使梨坪村、块河村的农业灌溉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土地价值全面提高。陈兵介绍,项目实施后,当地农业迅速得到发展,由传统、单一的玉米、水稻、红薯等种植,转变成无花果、花椒、芒果、草莓、枇杷、蜂糖李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种植规模得到扩大,土地产值实现提升。“高山旱地从过去的无收益,到现在每亩有上万元的收入。”
淼汇科技公司负责人介绍,自然能提水科技协作示范项目实施以来,截至目前已累计投资1.16亿元,累计灌溉农田生产用地3.6万亩,解决了当地14138人的饮水难题,其中脱贫人口1449人。同时,这一项目每年可节省电费和维护费约6000万元、年减少碳排约1.9万吨。
目前,这一项目运用已扩大到怒江州、保山市、文山州等州市,有效巩固拓展了当地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支撑。同时,它还有望成为云南省“提水最多、扬程最长”的一个自然能提水项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