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一种感觉:青春期好像在二三十岁的自己身上无限延长了,明明已经“成年”很久了,骨子里还是有很多愤怒、软弱、惴惴不安的感受……没错,那我们就是“同类”,我们可能都是拥有漫长青春期的“高敏感人士”。在一本你意想不到的书里,它的主人公也经历着你我同样的感受,这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你可千万别拿它当作一般的“经典名著”“青春读物”,在主人公霍尔顿的灵魂深处,也藏着你我一样的忧虑,和某种对极致美好的深深向往。来,让我们在“小唯的公寓”里揽镜自照,看看我们要如何一起,成为成熟又平凡的大人吧!
买了凯迪拉克又怎样?
嗨,大家好,我是小唯。
今天想跟大家聊一下塞林格一篇非常有名的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及我一个很感兴趣的话题,就是作为一个高敏感人士,如何比较顺利的度过青春期。
那《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这本书我相信哪怕你没有读过,也肯定有听说过,是塞林格非常非常有名的一篇作品了。
塞林格是1919年生人,跟我的idol张爱玲是同一个年代的。他们那个年代的人,在青春期成长过程中,都是笼罩在二战的阴影下的。所以他笔下的16岁的少年霍尔顿,也是当时那种比较典型的,非常迷茫的那种反英雄的形象来出现的。
我们16岁的主人公霍尔顿呢,他出生在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母啊、老师啊都没有什么对他不好的地方,唯一给他提的要求呢,就是你去好好读书、出人头地、长大了找一份好工作,然后去买凯迪拉克。至于为什么要买凯迪拉克?买了凯迪拉克之后又怎样呢?不知道,天晓得。然后他所就读的学校呢,是一个传统的男校,要培养的就是那种主流社会的精英,那种棒小伙。
虽然秉承的这种价值观是培养精英的,但是里面的学生呢,照霍尔顿的看法,都是一些不怎么样的角色。大家在学校里也是没有什么信仰的,讨论来讨论去都是酒精啊、性啊、女朋友啊这些。所以霍尔顿非常看不惯他周围的同侪,也不喜欢他的老师。在这样的环境下,在这样的心境下,他根本就没有办法把心思用在读书上,又被他目前所呆的那个男校给开除了。
他呢,觉得没有办法跟他的父母交代了嘛,他希望等他的父母完全消化了他已经被开除了这个事情之后,他再回家。所以他提早离开了学校,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一个人游荡了两个晚上一个白天。在这期间呢,由于他非常的浑浑噩噩,又非常的苦闷,所以稀里糊涂的做了很多错事,也受到了羞辱。
而与此同时呢,他内心的那种苦闷孤独没有办法言述,精神上的无法调和和极度的矛盾,最终令他崩溃躺进了精神病院。就是这样一个惨绿青年,惨淡的青春期的小故事。
但大家其实知道,青春期这个概念是我们现代近现代才慢慢慢慢有的。古代人他们是没有青春期的,而且叛逆期也不是说会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的。我很早之前看过艾玛·沃特森的一个访谈,艾玛说自己从来没有叛逆期,她说她的爸妈都非常非常的尊重她,从小就感受到了家庭的那种平等的氛围,所以她没有想过叛逆,因为没有必要。当时我看到她的这种回答的时候,我也是挺有感触的,同时我也觉得,是的,就是叛逆期这个事情,不是说必须一定会发生的。
其实谈这种“青春、叛逆、学校”的这种作家非常非常多。在很多作家的笔下都是对学校持负面态度的,比如萧伯纳嘛,萧伯纳说过这样的话,他认为学校是最失丧性灵的地方,越是有灵性的孩子在学校就丧失得越厉害。
但大家可以看萧伯纳的背景,他是1850年生人,我想在那个年代,学校应该是像他所说的是比较刻板教条的,所以越是有灵性的孩子,可能越是没有办法在学校好好的生活。
不愿重来的青春期
提到青春,就会想到一个很有名的作家,就是我之前喜欢过的村上春树。村上春树至少在我看过他的几本小说当中,对学校都是非常非常负面的,认为学校是一个像集中营一样的地方,就是批量地培养出一些非常无趣的人,可以快速的到社会上从事各种螺丝钉的工作。但大家看村上春树的背景啊,他也是二战后生人对吧,又是日本东亚。我相信在那个年代学校也的的确确是这个样子的,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年代不同了嘛,有一些目前的这种西方的读者,他们就没有办法get到霍尔顿的那个点。我也看过一些西方读者对霍尔顿的评价,有一些认为他是那种就骂骂咧咧的,是有点中二的那种少年的形象嘛。我在goodreads上看到那篇评论正好可以回答了那些get不到霍尔顿的西方读者们。那篇评论是这样说的:他说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出生的读者们,他们呢,没有办法意识到在五六十年代的西方社会经历了怎样的变革,在今时今日你作为一个年轻人,你表达出自己的个性,表达出自己的一种活法、自己的自由意志,你是被鼓励的,是被尊重的。差异主要甚至今时今日有些人认为这些已经有点over了,就是太被鼓励做自己了。但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再之前一些,你被希望的就是Do whatever I told you,就我怎么跟你说的,你就怎么去做。我不期待你活成你自己的样子,我期待你活出的是我眼中的那种Golden boy、Golden girl的那个样子。就是所谓的这种社会精英的形象嘛。当然你放到现在来看的话,那是很不合理的,但是那个时候这就是好父母的标准了。所以在《麦田里的守望者》里,我们有了这样的一个形象:第一呢,是一个不停的咒骂的,毫无顾忌的去反对他的父母,反对主流价值观的;然后第二呢,又是一个比较随意的那种叙事方式,就是以我作为第一人称来写的,把读者当成自己人的这样的一种亲密的叙事方式。这两点呢,带给当时的读者,尤其是当时的那个年轻人们,是非常非常令人耳目一新的,非常让人愉悦的。但是我要很遗憾的说一句啊,下面的话可能有一点点不是非常的中听。哪怕在今时今日啊,你想活出你的自由意志,你想做你自己,不被主流价值观所束缚,这依旧是不被允许,或者退一步来说不是不被允许,而是不被鼓励的吧。而人嘛,人这个动物嘛,只要没有办法活出自己的自由意志,他总会找补回来。他要么就是自我攻击,要么就是攻击他人。这也就是我们国家的青少年,青春期的孩子们那个抑郁率,在世界范畴内一骑绝尘,可能这就是最大最根本的原因。所以我相信青春期对国内的哪怕是普通孩子来说都是很艰难的,肯定不会是一段非常顺利的旅程,更何况是高敏感的孩子们。我自己回顾自己的青春期哦,反正我真的,怎么样我都不想再重来一遍了。
五点小建议,“熬过”青春期
但是如果我可以做到我现在总结出来的以下的五六点的话,我觉得我可能会过得稍微的……不能说顺利吧,可能会稍微的舒服那么一点点。当然以下我想跟大家聊的那五六点,都是基于我自己非常有限的个人经验的,不一定对你来说全盘的适用。还是那句话,就是听听就好,当一个参考。首先第一点嘛,青春期的孩子们都有一种不切实际的理想——就是想改变整个社会、想拯救全人类。这个不是说不好,我觉得这是青春期最可爱的地方,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嘛。但是我想说,一个人是没有办法拯救全世界的,你真的要放弃拯救全人类的这种想法。至少我当时真的是这样的,我也有点愤世嫉俗,就是觉得这个社会怎么是这个样子的,我也想就是好好的改变他们一下,好好的改革他们一下。假如说我牺牲我所有的一切,可以改变这个社会的话,我觉得我是愿意的。我就是这样一个非常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至少当时确实是的。但我想说这个世界真的很难被撼动,就凭你一个人真的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想引出下面我想讲的第二点,就是作为一个高敏感的青春期人士,你最最重要的,最需要做的就是好好对待自己的身体,以及有非常充分的睡眠。在《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霍尔顿,我觉得他精神最后崩溃了,其中一大原因就是他从来不好好吃饭,也不好好休息,至少我在书里读到章节都是这样的。他吃饭就吃得非常少,有一顿没一顿的,有时候肚子饿了就冲点那种能量饮料,像麦乳精一样的东西。他在书里说,他说据说这个里面很有营养,所以没有正经的好好吃饭。这肯定是行不通的,你没有一个好身体,就妄想有一个好精神,想都不要想,这是不可能的,人的身心永远是合一的,尤其是青春期的身体。你需要大量的天然的营养,才能够支撑你的身体的运作。否则的话你的身体没有充分的营养,你的大脑没有充足的睡眠去调节,那你怎么可能有一个非常旺盛的精力、非常健全的精神,来handle(掌握)你这段人生当中最迅速变化的这样一个时期呢?我在之前很多期都跟大家强调了:人的行为模式,尤其是成长中的青少年的行为模式,很大程度上不由你的性格决定,而取决于你脑内的化学反应。那你如果长期缺乏营养,长期缺乏睡眠,你的脑内肯定不会有一个平稳的化学反应的。所以千万不要像霍尔顿这样好吗?好好吃饭,好好睡觉,有一个良好的身体才是一切的开端。还有第三点,想对高敏感的青春期的孩子们说:虽然青春期所有的人是ego(自尊)都很大,相对来说都会比较自恋一点,觉得所有的人都在关注着你,而且会觉得非常的孤独,觉得你就是一个人,但是我想说你真的不是一个人。青春期最重要的是要争取共鸣,争取你自己的社会支持体系,最先值得下手的就是你的父母,还有你的那些同侪们。不要放弃父母,我青春期的时候觉得我跟我父母也真是谈不来,我就会觉得他们,哎呀……其实现在想想他们那时候年纪也不大,可能也就40出头吧,但是那个时候青春期的时候,就会觉得他们已经老得无可救药了,肯定跟他们是讲不通的。但是真的不要放弃你的父母,不要忘记你的父母也是从青春期年轻人的那个时候过来的,他不是一夜之间就成长为一个中年人了。而且我相信大部分的父母,大部分吧,还是想去了解自己青春期的孩子们的。就是你不要对你的父母shut the door(关上心门),就不要把门关上,就父母是最最值得你争取的。我们的毛泽东先生,他曾经说过一句我特别赞同的话,就是“团结所有能团结的力量”。这句话真的是放到哪里都适用。你在青春期的时候,你最最需要人支持和共鸣的时候,为什么要放弃你的亲生父母呢?
第四点,就是如果在青春期的时候,有闲暇的话,就千万不要埋首于各种高科技、各种社交网络,而是争取多看一些文化产品。
多看文化产品绝对不是那种出于自我提升,我最讨厌这种对所谓的自律啊、学习啊,绝对不是。多看文化产品,我觉得可以找到自己的Role model(榜样)。就算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的话,你也可以在书本,在一些虚拟的文化产品里,你可以找到。
这个我也是感触非常非常深的。你看的不管是一些非虚构的传记类的,还是虚构类的小说里的主人公的话,你看的只要足够多,你总能找到跟你相似的人的,总能找到让你可以深深的共情的那种对象的。这时候你就会发现你真的是不孤单,虽然周围可能找不到你的同类,也可以在这些文化产品当中找到自己真正的同类。
然后第五点,我想说的就是对自己有耐心,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
我很多朋友在青春期的时候,总想自己这也要好,那也要好;这也值得追求,那也值得追求。外表上要苦心经营,要有一个有竞争力的外表,学业上也是我要精进,然后各种机会,眼花缭乱的,在我面前,我都要抓到。这是很难的,这是不可能的。
你只有24小时,你不可能抓到你周围所有的一切,而且青春期的最大问题,就会眼睛只看到目前这一段。但其实人生的路是非常非常长的,就哪怕青春期也有十二三、十三四、十五六、十七八、十八九,也是分成各种各样不一样的阶段的,每一个阶段你往前看的话,都会觉得,哦,原来那个时候我的想法真的有些狭隘。
因为青春期就是一个不断变革、不断推翻自己曾经的想法,从而建构一个新的想法。这样不断推翻建、构推翻建构的过程……所以你当时再着急也没有用,因为可能就隔那么几个月、半年、一年,你已经不是曾经的自己了。所以对自己保持一个充分的耐心,相信自己可以成长为一个成熟平凡的人的。我觉得平凡真的是一个最好最好的祝福,你不一定要多么的卓越,你不一定要多么的功成名就,就当一个非常满足的平凡的人,这真的没有什么不好的。对自己保有耐心,你的未来总有一天会来到的,它会像小狗一样就在你的脚边,不管怎么样它都会理解你爱你。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都在这边了。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也是我自己非常非常喜欢并且强烈推荐的,希望大家有机会的话都去读。我相信如果你跟我一样,是一个青春期特别长,三十好几了,还觉得有时候还在困惑迷茫当中的话,你一定会跟我一样都喜欢霍尔顿的。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系列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