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搬运:4.时之化时(《人间草木》及《人间滋味》)
搬运体会:
我们总是会在某一时刻,对一些字、一些词产生特别的联系,那不是认知、理解、喜爱、情有独钟等词汇可以完全形容的,其更像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连接,你会对其有非常深的理解和感悟,更会在生活中不断的去实践和理解他。
就我个人而言,这个字是“化”,从产生时之化时这一想法之后,就在不断的加深与其的联系。那时的想法是时间这一虚无缥缈的存在,看不见,摸不着,但却能通过一定方式转化,例如读书、运动,所谓身体和心灵总有个在路上,指的就是将时间转化成可以感受出的存在,那便是精神的回忆和肌肉的记忆
在此后的时间里自己也一直也在坚持实践,读书,运动,写日记,写读书笔记,把一点一滴的时间固定下来,而在这一过程中,我渐渐觉得,能“化”的不仅是时间,书、文字、照片、动画、电影、音乐、谈话、美食、茶、香气、云朵、闪电、绿叶、花、星空、月、江河湖海、维生素、诗歌、笑容、触感,一切能直接感受到的或者以为自己能感受到的都可以“化”为自己,自己也可“化”一切,亦如小说中吸收天地灵气的修行者,只不过无需洞天福地,只要人存于世,便可以身化之所遇,遇之以为用,所见既为我。
以下是原文(发布时间是2015.04.27):
四月份完成的书籍是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及《人间滋味》,这两本都是记实类的散文,《人间草木》一书中描写了汪老一生中所见的花鸟鱼虫等博物类的相关见闻,《人间滋味》则详细记述了其一生所尝过的各种人间美味。这两本书的文字都相当的通透,汪老并没有用华丽的词藻去粉饰其所见的一切,而只是单纯的用朴实平凡的文字去记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初看上去可能会觉得其文有些平淡如水,可当你深入了解作者其人之后再去品读这些作品会发现,这里平淡并不是毫无滋味的,而是经历了无数风雨后沉淀,是作者经历了种种风风雨雨后所悟出的人生真谛。
汪老的人生可谓丰富多彩,他博学多识,爱好广泛,热爱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但汪老却是那会那些作家中文笔最平的一位,若不是自己去了解,你很难从其文字中感受到时代的特征,我们看不到其心中的悲苦,只能看见到其在农场里侍弄果树、葡萄时的专业与细致,在土豆研究所里一边画土豆一边烤土豆的悠然。而当看到其晚年时对少年时所吃的一道小菜描写的细致入微,仿佛是在写菜谱时,更不经为其内心的平静感到赞叹。
时之化时,是我读这两本书期间萌生的一个想法。我们往往感慨人生的短暂,时间的飞逝,可我们又有几次想过自己拥有的回忆到底有多长呢?而如果我们非要具体探究一下,那我们每个人把自己能回忆起的事情全回忆一遍需要花多长时间呢?人生的长度我们无法自己完全决定,但我们却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回忆,而所谓时之化时,就是指的将人生中经历的时间化为记忆里的时间,说的更通俗一点就是多去留心一下身边的小事、多去记忆一些现在看上去毫无意义的事情,至于这样做有什么意义,我现在也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我相信时间会为我们的记忆发酵,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也会为今天记下的某件小事而感到欣慰。
关于人生一共有几天这一问题,各种答案层出不穷,我比较认可的一个是:人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是一切回忆的总和,明天是对未来的一贯统称,而今天就只是今天而已。不难发现能被我们意识所掌控的时间只有今天而已,可人们又是怎样对待今天的的呢?那大概就是站在今天,后悔昨天,期待明天吧。说直接一点这就是在浪费时间,而为了尽可能的避免浪费时间,我觉得在我们意识可控的这一时间范围内我们能做的一切就是尽量的把今天完全化为昨天,为此我们可以多做一些可以化为回忆的事,传统项目有:看书、锻炼、写字、旅行,当然你也可以看动画,看电视剧,打游戏,发呆等等,只要你把他们记住不忘就能铭刻下这一段时间。其实无论我们干什么,只要自己留心都可以将其化为自己的回忆,相信记忆一段无聊的经历远比记忆一大串单词来的简单吧。
至于这样做到底有何意义,我自己真不知道,我只是单纯的觉得24岁的自己虽不能平白无故的为自己安排丰富的人生经历,但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所做所为让自己的回忆变得更加细致,虽然有时候自己也无法道清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但我还是相信对于那些流逝的时间,能记住的肯定比被遗忘的更有意义,而自己强行记住的无聊小事指不定也会在哪一天变成自己一生难忘的美好回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