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喜欢写作但至今迷茫的青年的一封信(三)
你要是金子,早晚会发光的。写作的人是上天早先在她身上赋予了灵光。
好的作家不是说一开始就写多么惊人的文章,其实就像麦田里的麦苗,是选种、播种、出苗、生根、长叶、分蘖、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结实的过程。那些将来作品会流传下去的女作家,她们往往敏感而多情,她们的眼睛里常常散发出一种不同于一般女孩的眼神,举动散漫,做事迟钝,但对于写作,她们是拥有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热爱的。举个例子,萧红在快要饿死的时候还在拿颤抖的笔写出《饿》等。好的作家从小便有“苗头”。张爱玲的那句“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是在18岁写出的。而萧红有一篇文章是写看野台子戏的:
相见之下,真是不知从何说起,羞羞惭惭,欲言又止,刚一开口又觉得不好意思,过了一刻工夫,耳脸都发起烧来,于是相对无语,心中又喜又悲。过了一袋烟的工夫,等那往上冲的血流落了下去,彼此都逃出了那种昏昏恍恍的境界,这才来找几句不相干的话来开头;或是:“你多咱来的?”或是:“孩子们都带来了?”
……这等乡下人,糊里糊涂的,要表现的,无法表现,什么也说不出来,只能把东西递过去就算了事。至于那受了东西的,也是不会说什么,连声道谢也不说,就收下了。也有的稍微推辞了一下,也就收下了。
我当时是躲在图书馆大概是七楼看完这本书的,七楼几乎没有人,是一些典籍藏书,我一会儿站着一会儿蹲着一会儿坐着看完了,读到这些话,我获得了极大的灵感,萧红挖掘到了灵魂,细想自己和姐妹相见的情景,只觉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萧红懂“生命”,所以她的文章是有生命力的,也就流传了下来。而大部分的作家其实是没有这个生命自觉的,无病呻吟的有的是,好一点的也许也会冒出一两句,像萧红这样写《弃儿》《搬家》《一个南方的姑娘》等等,写到痛处,感情炽烈,但笔触又极为冷静。这就是好文章。张爱玲也是如此,《小团圆》里写男女交合的场景,饱含着血泪,但是笔触又是极为冷静的。张爱玲和萧红的共同之处在我看来有两点,一是看透了生命的本质,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出发(张爱玲为了不让人家知道她的私生活,选择写《小团圆》);她们的语言文字都非常精准,几乎还原了当时的画面,所以你读的时候,你就会感受到这些场景很鲜活。比如张爱玲《道路以目》:黄昏的时候,路旁歇着人力车,一个女人斜欠坐在车上,手里换着网袋,袋里有柿子。车夫蹲在地下,点那盏油灯。天黑了,女人脚旁的灯渐渐亮了起来。小饭铺常常在门口煮南瓜,味道虽不见得好,那热腾腾的瓜气与“照眼明”的红色却予人一种“暖老温贫”的感觉;《中国的日夜》又一次我到小菜场去,已经是冬天了。太阳煌煌的,然而空气里有一种清湿的气味,如同晾在竹竿上成阵的衣裳。地下摇摇摆摆走着的两个小孩子,棉袍的花色相仿,一个像碎切腌菜,一个像酱菜,各人都是胸前自小而大一片深暗的油渍,像关公额下盛胡须的锦囊。萧红的《弃儿》:一个肚子圆得馒头般的女人,独自地在窗口望着。她的眼睛就如块黑炭,不能发光,又暗淡,又无光,嘴张着,胳膊横在窗沿上,没有目的地望着;《饿》:我坐在小屋,像饿在笼中的鸡一般,只想合起眼睛来静着,默着,但又不是睡。从昨夜到中午,四肢软一点,肚子好象被踢打放了气的皮球。
于坚老师说过,其实哪有什么小说、散文的区别。其实萧红的小说也像散文,散文也像小说。重要的是她的文字是不是好。这个好一是上述文字的精准;二是有自己的审美和生命力做积淀,文字不是轻薄的,而是厚重的,并且有自己独特的审美韵味,王安忆、金宇澄、贾平凹……都有自己的独特韵味,也是以他生长的那一方土壤做积淀的;第三,文章的连贯,读起来总有一种“气”,这种一气呵成,气贯山河,“气”在其中流动着,这个“气”也许就是文章本身的生命力,有了这个生命力,文章读几遍也不会觉得枯燥,反而是越读越有味道,比如张爱玲的《<太太万岁>题记》。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你想写好散文,那就先把张爱玲和萧红的全部文章细细地读一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摘抄和拿笔画下来,随时也可以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自己想到的一些灵感,这样我相信你写文章的能力会有大的提升。
你会成为一个作家,在此之前,你做服务员、收银员、售货员……都是上天的安排,这些生命体验使你对人性有了更多理解,见识到更多的人和事,那以后你写一个服务员的时候,自然就会更有把握。你会成为一个作家,那么不要慌,前面的路看似大雾,你走在里面,就豁然开朗了,太阳也会出来。
要知好歹,什么是好的作品,什么是烂的,不去读那些烂的,多读马尔克斯、略萨……有空不如多去书店,也许不经意就翻到一本好书,读一下午,你出来的时候,你会觉得仿佛茅塞顿开的感觉,你没有虚度这样一个下午。
对人和事都多些理解。不要说出一些不敬的话来。去大理吃杀猪饭,席间主人在忙活,一个东北口音的女人冒出:还是我大顺德菜好吃,这没啥好吃的。要是下回来房间有厕所就好了(彝族人的习俗,房间不能有厕所)。人家热情邀请你来,你却说出这样的话,你还想要改变人家的习俗。多些敬畏,就不会说出这种话了。
要出去旅行。在旅行中,你会看到别人的生活方式,你要有一个开放的胃。
不要再说原生家庭此类狭隘的词语,不要再把自己的不幸归咎到父母身上,父母都没有到达那个高度,他都没有读过几本书,受过什么教育,没出过小山村,怎么会懂得怎么去爱一个孩子呢?他的知识和思维都有限。对他们多些理解。他们唠叨的时候不要反驳,也不要较真,和父母的较真,赢了又会怎么样,再说,你根本无法改变父母的观念。
写作的人不要用ok、拜拜、裸辞、摆烂这些词语,写作的人最好不要去刷小视频,如果有可能也不要去做小视频自媒体,安心读书写作,功夫到了,好运自然来。为什么你投稿没有人回应,为什么你没有过上很好的生活,那只能说明你的功夫还未到,你浪费了多少时间在刷手机上?如果你把这些时间都拿来看书了,那肯定有编辑看到了你。但不得不说,社会的现实,挣钱的艰难,贫穷的状态下有时候充满焦虑,也就难以静下心来看书,我有一个好的建议,那就是有事没事去书店逛逛,到书店那个氛围下,你会忘记钱包的干瘪,钻进书中去。
必要的时候关闭手机,关机意味着你会懒得再去开机,索性就沉下心来读书了。写作的时候如果不需要查资料,就关机,让自己沉浸在写作的快感中,当你再打开手机,一篇文章出现了,你会很有成就感。
如果你讨厌一个人一些事,你不妨用文学的眼光去看待它,他是个悲剧,如果你够勤劳,你的笔下会出现他,将自己讨厌的东西转换成文学作品,有可能的话获得了一些稿酬,不好吗?
在从南涧县城坐车前往无量山镇的途中,三个位置坐了四个人,我左边坐着一个男孩,大概是个大学生,也许是高中生,我能感觉到他很紧张,手机的屏幕碎了,不太敢拿出来玩,眼睛瞪得大大的,而吃杀猪饭的那家男孩,摄影师帮他们拍全家福的时候,他坚持不去拍,父亲几乎都要将他抱起来了,他干瘦如小鸡,他已经十几岁了,却极害羞,虽然家里开农家乐,经济上大概不愁吃穿,但是他放不开,正是有自己的个性的时候。而20岁的彝族青年,会弹琴打鼓唱唱跳跳,非常的友善,我感觉到城里人和汉族人身上的肮脏。旅行就是这样,你的生命多了一些新鲜的血液,对于写作者来说,那是最好的,因为它默默地无意识地成为了你的积淀,你的生命更加丰盈了。
2022年12月12日星期一
阿棘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尘埃落定 (1人喜欢)
- 手擀面 (3人喜欢)
- 如果有天你有钱了,再来做你的小院梦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