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娜卡列尼娜》看托翁的“广度”
每天断断续续地看《安娜卡列尼娜》,几个月才进展了一半,但这样的大部头,就好比是一条宽广的河流,应该悠闲地顺着水流前进,才更能在旅途中领略到它的风采。大河的每一段流域,或是急流、或是暗礁、时而舒缓、时而湍急,无论是何种样态,总是给人以不同的体验,获得不同的感受。
最近,故事正进展到安娜与卡列宁“摊牌”之后,于是安娜、伏伦斯基与卡列宁三人之间爆发出种种的感情碰撞与冲突,同时小说又像电影镜头切换一般,不时穿插着列文改革农场的总总尝试。这些情节里,有三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一是,伏伦斯基收到安娜的信后,便匆匆赶到她的家里,却又意外地与卡列宁不期而遇。安娜一见到伏伦斯基,便问长问短,当她听到伏伦斯基陪着一位外国的亲王到处游历并有美女相伴时,不由地“嫉妒”起来。伏伦斯基面对着安娜的吃醋,书中有一段关于他反思自身感情的心理描写。托翁以最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伏伦斯基在“追求”安娜时,与“得到”安娜后的心理蜕变。这段描写堪称入木三分,把伏伦斯基这样一个浪荡公子的内心情感深刻地勾画了出来;二是,列文在农场是不是要进行改革,以及如何进行改革的问题上,展开了大量的思考,有的想法明显与主流思想相背离,有时又不得不屈从于现实,而对欧洲的先进生产模式予以“改良”。其中充满了对于经济模式、农奴制度以及社会主义的思索与探讨。单单这些就足以是一幅广阔的社会画卷,和一部社会的百科全书了;三是,安娜的哥哥斯捷潘,在面对新来的上级时,因为自已原本属于老上司阵营,就不免担心其如何与新上级相处的问题来。斯捷潘对于俄罗斯官场的思考,与当代职场所遭遇的困境也并无二致。
上面的这些片段,还只是这宽阔长河中的几片水花而已,但就是这些“浪花”也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安娜卡列尼娜》的浩瀚无边,无怪乎在评论俄罗斯文学的时候都说“如果说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那么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所言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