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0.15 | 一本A5小册子
给老师的一本小册子,上传豆瓣仅做记录;部分信息在编辑时略去;本稿件不做他用。
引子
计划明年初申请一些欧陆院校的 MArch 和 MAUD 项目(建筑与城设),希望可以找老师帮忙写一封推荐信。
无奈和老师在课堂之外没有过太多的交流,因此也顺便接着这次找老师的机会,记下一些上课以来的触动的联想,如有疏漏和错误还请老师批评指正。
作为选修的规划学生每节当代建筑思潮课都坐在 34 的阶梯教室的讲台右侧,稍微远离建筑班的同学们。老师开始开摄像头之后,记忆里头的 20 年秋冬季的后半段,每个周三晚上都伴着老师背后一些阳光,借着幻灯片,来了一场云游 grand tour …
那一学期至今在脑海里都是一段漫长的旅程,课程所触及的内容我至今仍在缓慢消化。现在想来,冯老师甚至在外建史的课程考试里放了 RobinEvans <Projective Cast> 之中论述 Sant'Eligio degli Orefici 这座希腊十字教堂的九个中心的内容,慢慢的,对于思潮和建筑史的学习是常看常新的事情略微释怀了,一路慢慢捡拾海滩上老师们不留神间洒下的贝壳。


鲁汶大学的这张艺术史课题的幻灯片很好的传达了在S.Eligio 的平面中心处抬头看穹顶时的光影感受,有非常多的明暗层次和过渡的关系,主要展现半球体和支撑他的四道桶拱,最迷人的是在纯粹的颜色上由光影界定的灰度关系,光隙处的过度曝光甚至带来一种几近灵韵的触动。“人”在此已经不再是神圣的题材。
而意大利著名建筑摄影师 Monti Paolo 于 1979 拍摄的S.Eligio,则把一道厚重的檐线,以及桶拱下的窗加入了画面中,为此他使用了非常强的一个透视视角,可我们却离拱顶更远了。
暂时在 S.Eligio 上就不接着写下去了,先聊回思潮课上。
思 潮 课 程 讨 论 的 现 代, 从 全 景 到 微 缩,panorama to miniature 的视角。给我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启发和强烈的好奇,朱老师无疑是负责全景的那位,最初和最后的两节课,从现代建筑发展的脉络关系,甚至到广州的城市化情境,无疑是一部微缩的时代建筑宣言(注:见朱sir著作);田老师主要讲的是美苏的思潮和 Bauhaus 的教学,高楼如火蔓延的芝加哥,苏联带有个人倾向的,或者崇拜意味的先锋设计…
好奇之一
——北区的教工宿舍和格罗皮乌斯
由于建筑学院这两年专业课来到北区上课,意外的在北区一饭堂对面看到了非常有意思的房子。乍一看似乎是非常简陋的设计,走近却发现各处的细微考量都值得玩味。紧邻的两扇窗框中间直接外露的砖无疑是最引人注意的,几乎是看见的时候便觉得和柯洪在书中摘出来的 Gropius 的细部非常一致。柯洪说,“在由 Hans Scharoun 负责总体规划的Siemensstadt, 1928 | 西门子城中,Gropius 负责的住房设计。Gropius 将两面相邻窗框中采用了和窗框接近的红棕色砖构造,让窗和砖带来一种视错觉,从而使窗和阳台在水平方向上得到一种跨度延申的视觉印象。这是 Gropius 惯用的手法,他是在审美和政治上都折衷的人。”


这栋黄色批荡有些斑驳的二层建筑是化机教一宿舍,好奇心驱使我尝试着去更深入的了解。
化机教一宿舍最为准确的建筑轮廓首先是在 1978 年广州市全图之中出现,平面上第一眼就有一些和包豪斯校舍类似的离心的感受。不过走进中轴却见到穿过的通廊,从平面上看,向着北偏东的方向,也是这山岗上宿舍组团的轴线。作为 52 年华南工学院并入重组的化机系的教工宿舍区,东北方向几栋拱顶宿舍楼则是在 66 年的地形图中最早记载到,由此可推断的一种假设是化工教一宿舍建成于这之后,大致 60 年代末到 70 年代末这段动荡的时间里。



而化机教一宿舍背后的拱顶宿舍楼同样非常抓眼,非常特别的拱顶长方形体块。建于 52-66 年间,同期的类似形式的防热拱顶构造还有夏昌世先生设计的华南医学院基础科楼,1957;华南工学院电讯物理楼,1958。
结合着华南工学院 52 年之后的建筑教学来看,这段时间的教学除林先生之外,由龙,陈,夏三位先生主导,又因为陈,夏二位都曾留德,不免感觉这期间或多或少的会有对于 Gropius的参照或者引介带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夏昌世先生于 1928 毕业于德国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Gropius 在西门子城的公寓建成的时间是同年(据柯洪,另一说 29-31 年间);陈伯齐先生由日本转到柏林工业大学学习的时间稍晚些,于 1934 年,正好是 Gropius 离德赴美的一年。



入口的柱子吸引着我往里走,一进门廊眼前便是楼梯,与Fagus 的楼梯也有些共通的形式语言。
总之,在这栋应当建于动荡十年的教工宿舍中,简朴又特别的形式语言有非对称平面,窗框之间的砖墙,曲线细部的楼梯,参照的形式或许分别来自 Gropius 的包豪斯校舍,西门子城公寓,和法古斯鞋厂。不过此时设计者应当就不是 66 年之后显然不在场的夏先生了。


好奇之二
——格罗皮乌斯和他的游戏
在建于 1925 年的 Fagus 鞋厂主楼入口,首先可以看到的是老师在课上提到了的入口砖墙凹陷形成的类似柱子的视错觉,以及挑檐和台阶所产生的印象。
在 1921/22 年间的图纸中可以看到,平面图中,区直相交处用以形成阴影的凹陷处的交接方式。其上是通过式样上的参照,和台阶对应的一些铆钉形成的门扇图案的立面图纸。
图纸之中也非常清晰的交代了门框两侧两道由砖砌出的缝,并且根据 Gideon 对着转角处拍的照片,这两道线,最终透过观者所经历的透视效果——一种非常经典的两点透视视角,在角上,与幕墙立面的框架线条汇到同一高度。
一种砖砌营造的阴影,和一种漆黑、硬挺的新时代崭新的界面构造材料,以一种非常微妙的转折接驳在一起。
Gideon 在拍摄的时候,让两种不同材质体量的角部面向摄像机,更加弱化了体块之间的接缝——只留下一道笔直的白线,似乎在指明着这两种材质和新旧之间暧昧的关系,正如其他项目中格罗皮乌斯在新旧,材料之上的其他小游戏。




好奇之三
——明心书院
在 21 年夏天去芳村看万科拆迁工地里面的明心书院建筑群,听闻今年年中周边老旧住宅片区拆除工作基本完成,还没来得及再过去看看,也整理一下收集记录到的资料。
自然的侵蚀给这座明心书院教工宿舍带来的,是岭南湿热的环境中蔓生的,肆意又野蛮生长的氛围。我们拨开占满了围墙内院的或高或低的植被,避开一些带刺的植物,走进了这条廊道。生活场景的缺失和被抢占的光线带来极致阴森却又纯粹的空间氛围。或许是类似欧洲建筑师看到万神殿或者哈德良离宫的感受,两位都在这空间里非常触动。



在这两张后来寻到的 30 和 40 年代的照片中,不难看见,画面中就是我们曾探访的这一栋。并且凑近看看,就可以看到画面左侧的二三层隐约的都有一道深色的连廊通向画面之外。而回想在拆迁工地的时候,围墙外已经没有任何紧邻的历史建筑遗留了。
在明心书院 50 周年庆的纪念册中可见明心书院和我们看到的那栋教工宿舍楼的建设历程,以及两种不同的起券方式。中间 07-10 年间类似半殖民地外廊式建筑混搭原始棚屋的空间也很有意思。现存的正心书院与旧照片中的明心书院有着相似的砖券砌筑工艺,而荒废的,被自然侵蚀的教师楼,则是更扁更大的,起点更靠近地面的拱。
据此,围墙外的两根剩下的柱子所在之处,应当就是原来的明心书院旧址。在这往北远望,还可以看到远处工地的起吊架,还有最远处,对岸的白天鹅宾馆。



反思
在外建史的课程结尾的,现代的序章里,冯老师的书单里列出了朱老师也提到的塔夫里的 <Architecture and Utopia>,尝试阅读的时候找冯老师要了一些可以用上的参照,冯老师跟我提到几本书,并附上了一句:
“阅读的时候记得保持自主性”。
此处略去一些字。
感谢老师给我走向真实,去调动具身感受的动力;以及一种海滩拾贝,向不起眼的事物发问的能力。
22.10.15 Yu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