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生择业方向分析
转眼毕业六年,学制冷专业10年,准备“卓热十周年庆”活动上做一个专题分享,想了一个主题《制冷专业就业的「向前」和「向下」》,因为我属于卓越热能工程师计划的第二届学生,算是现在00后在校生们的大前辈,想着可以对师弟师妹多提供一些干货帮助,少走一些自己的弯路。
整个分享内容会基于我个人视角对冷链和数据中心两个行业的从业者现状来给未毕业的或正在择业的校友们一些参考。
冷链产业从业者现状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找到对应从业者的在招聘网站上的薪资岗位,工作年限信息就能大致了解整个从业者的现状,岗位职责,以及工作范围及项目类型,干货当然是对应薪资最优说服力。
简历1-高级工程师
base在北京,38岁工作16年,年薪在35万左右,这家公司是业内比较知名的国企设计院,企业规模500人。

简历2-技术总监base在上海,41岁,工作17年,年薪45万左右,这家公司也是冷库建设和运营公司,全国有20+大型冷库对外出租。公司正式员工70+人。

总结感受
数据中心产业从业者现状
简历1-高级工程师
这个是我前同事的简历,原来就坐我后边,base天津某银行,专业负责人,年60万,工作10年,河工大本硕。

简历2-技术总监
这个是网上搜到的大牛的简历,不过这种应该是开挂的大佬不能当作普遍情况,但也能一窥行业暴利,在字节作为技术总监,年收入超过200w应该问题不大。
通过经历也能够很简单说明问题,本硕都是西交大热能的,top2了,应届生进入华为,然后跳槽换的工作百度、苹果、字节都是知名互联网企业。

总结感受
何为「向前」和「向下」?
这也是我最近用来对比和思考的两个产业,但为什么收入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分析其中底层逻辑还是非常有意思的。
本质都是属于制冷的工程,一个冷却服务对象是ICT设施,里面是无价的数据和网络是新一代的基建根本,另外一个冷却对象是食品生鲜,里面是最最基础民生的供给。
那为什么都是很重要的制冷,随着改革发展都很快,二者的国内规模保有量都是得到了迅猛的增长,但冷链从业者的待遇及从业者学历比数据中心的差距如此显著?
我主要分析有以下三个原因:
「向前」的数据中心制冷
数据中心制冷是随着通信产业发展起来的,无论是三大运营商,还是金融企业和现在最土豪的云计算企业,都是躺着享受了改革开放和巨大的人口红利,并且未来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技术和规模还将进一步迅速发展和裂变。
对应的制冷技术人才也在不断的更新数据中心冷却水平,不断降低数据中心的制冷功耗,已经从基础的水冷风冷系统,进化了一轮间接蒸发冷却系统,现在又开始向服务器液冷大踏步地迈进。其中的制冷系统人工智控,AI算法寻优,机器人巡检,VR培训演练,AR远程指导,氢能利用,储能,负荷聚合各类最近技术层出不穷。也间接了带动了整个机电服务、能源服务行业的不断技术革新和进步。

总之,作为制冷专业的从业者,哪怕不在数据中心行业,我认为也需要多关注数据中心的制冷技术进展或者数据中心行业的无论是更细分的其他行业暖通制冷建筑领域的能效评估,测试验证,可靠性分析 ,气流组织优化,设备健康检查,都可以在数据中心这个垂直领域发现有人已经在进行新技术实践。
「向下」的冷链
“向下”是我对冷链从业者的发展方向建议,并不是说产业在变得更差,而是机会在变得越来越多。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别忘了「向下」挖一挖,因为还有很大的细分垂直市场在等待挖掘。
尽管近几年每日优鲜、盒马开始式微,但不代表着中国的冷链产业已经具备规模或者成熟饱和了,反而是还存在着巨大的商机和潜在市场,包括最近政策提出的供销社以及骨干冷链物流网节点搭建等等。
例如冷链智能化,最近一次和一位同行电话交流,他们刚获得了1500万天使轮融资,投后估值一个亿,其实就20人的小企业,做冷库自动化起家,发掘了冷库智能化这个蓝海赛道,确实,在数据中心领域,专门做机房监控系统的公司大大小小大概都有上千家,在大型冷库设备监控领域确实连5家能叫上名字的都非常难凑齐,或者顶尖的顺丰,京东别人就自己做了自己用,也不对外做商业化服务,这些收入对于搞供应链的企业来说他们完全看不上。
我是明确了解这方面行情的,数据中心一个1千万的机房项目(楼层级)就必须配一套国标要求的智能化监控系统,费用在60-100w,但是一个1千万造价的中型冷库,基本5k-5w就能上一套或好或歹的智能化系统了,主要还是因为市场太杂太乱毫无标准。并且大部分冷库的业主对于全自动化冷库都是刚接触的状态,国标对于冷库智能化系统也没有相应的标准,只要稍稍超出冷库业主一些预期就能达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包括还有去西北、西南的各类农产品生鲜产地研发一些带工艺的设备或者轻工业产品。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