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上 笔记
第一章
「读后感」
惊讶于原始人吃的食物种类之不可思议,相比现代人更像是退化了,不从加工厂出来的食物不吃,蔬菜只能通过购买。食物原本是天地供给的,活的太精致反而把自己困住。
脑袋里冒出的一点点想法是,我需要了解的是历史、医学、天文、地理,这些是怎么生存下去的必需品。而财经、摄影、哲学之流是人造的文明不是生存所需。
第二章
「摘录」
每一次壮观的人口激增都是在生产技术获得重大突破时发生的。
靠捕猎为生的原始人在正常情况下过的并不是忍饥挨饿的生活,他们从来不使自己的人口增长超出食物来源所许可的范围。
「读后感」
换句话说就是出生率下降人口减少时,就是发展停滞期,生存资源不足了。
「摘录」
经济平等和社会地位相同,是新石器时代村社的明显特征。每个家庭都拥有生产生活用品所必需的技能和工具;而且,同样重要的是,每个家庭都有权利使用维持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基本自然资源。这一点有着充分的保证,因为所有的农田、牧场和其他自然资源皆为村社所有,而村社则是由各家庭自动组成的。所以在部落社会,既没有土地拥有者,也没有无地的耕种者。
「读后感」
这让我想起朝鲜的体制,国家公有统一分配。阻隔外界的信息传播一定程度上也是能保证国家按照自己步调前进和人民幸福的一种方式吧。
第三章
「摘录」
《汉谟拉比法典》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其他所有法典都以明确的法律术语规定了男人相对于女人的优越地位。婚姻关系首先是个实用的问题——是当时还不存在的医疗保险、残疾保险或养老保险的一种代用品。因此,对婚姻关系做出选择的不是新郎和新娘,因为他(她)们也许会被爱情弄昏了头,而是父亲,或者父亲去世后的母亲或兄长。结婚后,丈夫是法律承认的无可争辩的一家之主,他的妻子和孩子们必须对他表示充分的尊敬。作为一家之主,丈夫其实就是他妻子和儿女们的所有人。为了还债,他可以典当或出卖他(她)们,仿佛他(她)们仅仅是普通物品一样。 妻子如果通奸将会受到无情的惩罚,通常是对她和她的奸夫处以死刑。然而,对丈夫而言,则没有不忠一说,因为依照法律他不但能够拥有一个正妻,还可以纳一个妾和许多女奴,以满足他的“欲望”,同时确保他有后裔。事实上,一个不能生育的妻子有义务给她的丈夫找一个妾,使他可以有儿女。丈夫想要离婚十分容易,他只需指称妻子不能生育或是个挥金如土的人或宣称她小看他。不过,倘若妻子想要离婚,那就是一场致命的赌博。法典规定,她必须接受调查:“如果她为人谨慎且从无过错,而她的丈夫已离家出走,且十分轻视她,那么她可以带着她的那部分财产(嫁妆)回娘家去。……但是,如果她被发现为人不检点、离家出走、毁坏家庭、蔑视丈夫,她就将被淹死。”
「读后感」
四千年过去了这些规定并没有变得多么不可思议,居然是可以想象并且在某些小国小镇里说不定还会被继续实施的。过去的几千年里似乎只有技术在进步,人类思想并没有和技术一样产生质的飞跃。
第四章
「摘录」
这两大宗教取得成功的原因可从它们共同具有的某些特点中找到。一个特点是,它们都着重于灵魂的拯救,允诺来世可获得永恒的幸福。另一特点是,都坚持平等主义;其团体的大门向所有请求加入的人敞开,不论是男子或妇女、富人或穷人、自由人或奴隶,都一视同仁。最后,都强调很高的道德准则,强调要灵魂得救就必须遵守这些准则;
最早皈依基督教的都是些地位低贱、无所归依的人,这并非偶然之事。同样,大乘佛教的最大胜利是在中国,在汉朝崩溃之后全国处于混乱阶段、人世间的一些问题似乎找不到解答时取得的。
犹太教徒逐渐汲取了有关来世的观念——顺从上帝的意志,就可以升入天堂,获得永恒的幸福,反之,将堕入地狱,遭到永久的惩罚。
「读后感」
虽然最近一直有在怀疑宗教信仰的起源和真实性,但它们确是处在混乱的人生阶段和找不到人世间问题答案的人能抓住的唯一确定性。
一边这么想着,过后发现耳机里还放着心经。(笑)
第五章
「摘录」
在雅典,妇女的境况比其他城邦的妇女更糟:她们不能拥有财产,也没有包括投票权或担任陪审员的权利在内的任何政治权利。丈夫们掌控着子女们的一切,甚至连杀害哪个婴儿,也全由男方决定。诸如律师、医生和戏剧演员之类的职业,不准妇女们从事,奥林匹克竞赛会也不准妇女们参加。一些最杰出的剧作家和哲学家写到女性时都说她们天生低贱,并警告说,如果女人获得太多的权力,便会带来可怕的后果。女性要保住面子,就必须一直把自己关在家里。伯里克利劝告寡妇们说:“女人最大的光荣就是做到让男人们极少议论自己。”狄摩西尼在提到雅典有三种女人时绝妙地总结了这种赤裸裸的性别歧视,他说:“我们有情妇让我们取乐;有小妾和妓女供我们满足情欲;还有妻子替我们生育后代。”
「读后感」
前两天读到汉谟拉比法典对女人的规定时感慨几千年来除了人的思想还在原地踏步其他什么都发展了。今早想想突然觉得不对,是什么导致世俗对女性的观念停滞,有没有可能是因为旧思想对部分人是有利的呢?
自古当权者大部分是男性,限制女性可以让自己减少一大部分竞争对手,确保自己后代的繁衍,满足自己的欲望。看起来百利无一害,如此当然是旧思想好。
「摘录」
农民们们不得不把自己的土地出卖给新的极其富有的阶级。那些富人急欲积聚大地产,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经营农业仍是有身份的人的唯一体面的职业。所以在意大利,公元前2世纪时,为在外地主所有、由奴隶们劳作的大庄园不断增加。失去土地的农民流入城市,住在肮脏的屋子里,再一次与奴隶们竞争工作机会。官方关心的只是向他们提供“面包和马戏”,以免发生骚动。城市生活尽管也不安稳,但至少是令人兴奋、有吸引力的。虽然诗人们大声赞美乡村生活的种种美好,可农民们自己并不这样认为,他们继续成群结队地涌向当时的历史学家萨卢斯特称之为“公共厕所”的罗马。 新的城市下层民众也不再成为民主政府的基础,因为他们总是乐于出卖自己的选票或支持那些答应帮他们解除困境的煽动者。 当大量财富开始源源涌入首都时,有关节俭、禁欲和勤劳的古老说教很快被遗忘了。疯狂地争夺金钱,暴发户故意炫耀的挥霍浪费,以及对人类一切社会准则的冷漠无视,成为共和国末期的主要特征。当时有人曾抱怨说:“罗马已成了这样一个城市,在那里,情妇的价格高于耕地,一盆腌鱼的价格高于耕地人。” 根据以上所述,可以明白,从公元前146年布匿战争结束至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结束这一时期,是一个充满危机——阶级斗争、奴隶起义和愈演愈烈的军人干政——的时期。
「读后感」
读到这段感觉怎么这么像我们现在所经历的……
第六章
「摘录」
按照因果报应的学说,一个人在现世中的地位是由其前世的行为决定的。因此,贱民们应由于他们过去的罪孽而对他们现在的低下地位负责。改善在来世中的地位是贱民们唯一的希望,而这只有通过恭敬地履行现世中的责任和义务来实现。社会法令和宗教法令的这种结合,使种姓制度至今仍在起作用。
「读后感」
看到种姓制度和因果学说结合的时候有个想法,高种姓的人想要控制低种姓的人需要编造出一套合理的说法,那就是因果说。法律控制行为,宗教控制内心。毕竟佛教起源是印度,这个猜测也不算太离谱。
第八章
「摘录」
文明的到来也是如此;新石器时代中普通部落成员所过的生活,很可能比文明社会中普通农民或城市工人所过的生活更完美、更自在。但是恰恰因为部落文化是轻松闲适,老无紧迫感的,所以比较而言,也是无成效的。虽然税吏、祭司和地主的要求很苛刻,但他们也有效地促进了生产。 由于有了书写这门新艺术,文明使知识的不断累积和代代相传成为可能。各门科学,包括数学、天文学和医学在内,都能扎下根并繁荣起来。富裕的上层阶级的出现,也为建筑师、雕塑家、画家、音乐家和诗人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供了机会。 这些宝贵的进展使少数人得到的好处远远大于多数人。归根到底,为高雅文化付出代价的是多数人。但是,就整个人类历史而言,重要的是人类的确取得了进步。而且,正是数千年间积累起来的这些进步,最终让我们通过科学技术战胜自然,获得巨大的生产力,从而使多数人和少数人一起受益。
「读后感」
这段看明白了。
底层劳动者就是人类进步世界发展的代价。科学技术战胜自然受益最多的是人类进步,其次是不作为代价的少数人,多数人只是跟着混口汤喝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