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关于亲情。记离别。
红尘世俗的滋味尽是人间烟火气,平凡也令人心安。 过年,最大的收获其实是团圆。父母儿子兄弟姐妹。亲人,就是过年最大的意义。 每次远行离别,都成了心中绕不过去却无法避免的心结。 无法忘记父母离别的眼神。当慢慢的读懂了父母眼中的不舍,自己离别前的纵容与无声的沉默。这种感觉很让人难受。让人几乎想放弃远走的冲动。 相对于背井离乡,生活的责任更加的重要。选择了远方,就得承受所带来的代价。有失去,有得到。其中的滋味,只有自己能够理解。 看到一段话,人成长过程中的三次成熟。 第一次是知道父母是普通人。 第二次是知道自己是普通人。 第三次是知道儿子是普通人。 第一次是能够理解父母的苦心。人心皆善,为了下一代倾尽所有。理解的是父母的节俭,以及父母的勤恳背后的辛酸与付出。 第二次是自己毕业后,工作时的反差,自己对自己的社会定位。以前读书时候的心比天高,以及参加工作时的黯然神伤。接受自己的反差自己明白自己的人生顶点,是很重要的。最重要是自己的心理状态,心理定位。以及对以后生活的规划。迷茫有时候确实一件好事。但是请一定不要抑郁。 第三次是有了儿子之后,将心比心的理解。理解他以后所有遇到的问题。因为我将看着他长大,他经历的东西都是我陪着经历过的。但是我经历的,他只是道听途说,三言两语。就算是他听到关于你的一个完整的经历,他也只会用他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去体会,去感同身受,但是绝对不会到你所谓的理解的地步。 人的思维方式,与成长的社会环境有关。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思维都是唯一的。所以同等程度的感同身受是不存在的。 我以前不理解奶奶不舍的扔掉东西的习惯,哪怕腐坏烂掉的东西,没用的琐碎的东西,她也不舍的扔掉。后来的疫情,儿子以后也会问我家里为什么要囤那么多的口罩和消毒液一样,他也注定不会理解。就像我不理解奶奶的习惯一样。因为没有经历过,没有经历过从无到有的那个过程,你根本就不会知道什么叫珍惜。就像我儿子没有经历过疫情,不知道没有疫苗,不知道付出了多少生命,他根本不会懂得居安思危。他也会觉得我的行为怪异。 有经历是好的,有共同的几段经历是多么的可贵。理解,体谅心境我觉得是最好的选择。 我们这一代人注定要理解,与父母的远离,需要多多体谅,生活最终是要回归到父母的身边的。 毕竟,有了父母,家才能成为家。家,就是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