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几位巨匠钢琴家的德彪西演绎(增补版):纪念德彪西诞辰160周年

文:张可驹,原载《钢琴艺术》,搭配音频,且听且看,可移步公众号“品古典音乐之乐”:https://mp.weixin.qq.com/s/aYGKgx4EqKv5UVeiVqAbMg
今年是德彪西诞辰160周年,先前曾发文,略谈几位巨匠钢琴家的德彪西演绎。后来得到《钢琴艺术》杂志的邀约,将那篇略作扩充在杂志上发表,并被提醒:“最好加上法国钢琴家......”
那么,这里也就重发增补版:
01.吉赛金,奠定许多人的德彪西印象

立体声时代之前,最具代表性的德彪西钢琴作品演绎者,是德国钢琴家吉赛金。
吉赛金拥有典型的“德国式”身材,身高两米,体形丰硕,简直如同巨人。演奏德彪西的作品时,他却仿佛将双手化作羽毛,在键盘上“扫”出匪夷所思的色彩变化。
音响的细腻层次与组合,踏板的烟霭氤氲,他通过大量的录音树立标准,如今已过了七十多年,依旧无人可以超越。并不夸张地说,不止一代人关于德彪西钢琴作品的观念,就是由这些演奏奠定的。
吉赛金在78转唱片的时代,就灌录了不少德彪西的作品,50年代的录音更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两部分也适宜对比聆听,因为在78转的录音条件下,钢琴家对踏板的选择有相当的限制。这是78转时期,同后来的录音技术之间最大的区别。
02. 米凯兰杰利,冷色调的完美与出神入化

米凯兰杰利与吉赛金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两位德彪西演绎者,他们对于彼此,都非常敬重,因为确实知道对方是干什么的。
如果说,吉赛金的德彪西让人想起印象派绘画中,充满暖意的光影斑驳,那么米凯兰杰利,就常常是在一派冷色调中,展现非尘世般的音响奇观。踏板的蕴染,如何同音符的清晰、精度并行不悖?色彩在清冷中的无尽变幻,乐句均匀度的白璧无瑕,果真是血肉之体应该追求的吗?
在米凯兰杰利的高峰阶段,他确实完成了这些超人的业绩。演奏真正感人之处,我们可自行体会。如果说有时出现遗憾,那就是当高峰期的完美标准树立之后,巨匠进入晚期阶段时,流露衰退的痕迹会更明显。因为是在某种绝对化的追求的映衬之下。
03. 里赫特,完美、折中而又自我

俄国一脉的钢琴家演奏法派音乐其实不算多,虽然也会弹那些名作,但整体而言,这仅是他们曲目中较小的一块。里赫特却非常热爱法国作品,更是德彪西在俄国最有力的推广者之一。
涅高兹说,听里赫特的独奏会,感觉仿佛更换了好几位钢琴家,因他围绕音乐,化“自己”为他人。里赫特的德彪西有时给我的印象就是如此。钢琴家以趋向完美的技巧,为原作寻求理想解答,而非树立一个特别的“里赫特演奏德彪西”的风格。
米凯兰杰利与吉赛金表现德彪西,或许有某种概括性的标签,里赫特则未必。不过听听他在《版画集》第一首,《塔》的开头,让音符如同渐渐消融轮廓般连在一起的控制力与品味,也确实不用什么概括。
并且,里赫特毕竟是里赫特,某些时刻会弹出完全内省,沉入艺术之自我,却绝不放纵的神奇演绎,譬如表现《贝加莫组曲》中的名作,《月光》。
可惜的是,里赫特有些过于特立独行的操作,有时也很让人无语。你或许也听说过,他会有意避开一些过于热门的作品。因此,不仅将德彪西的《前奏曲》第一册选着弹,还特意漏掉《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的钢琴家,大概也只有他了。
04. 科尔托,永远不可模仿的个人化

说来有趣,20世纪最有影响的两位德彪西演绎者,都不是法国人。当然不少法国钢琴家都弹出德彪西作品的历史名演,但就综合的成就与影响力而言,能够同那两位宗师相比的还真未必有。其中最耐人寻味的一位法国巨匠,恐怕非科尔托莫属。
在录音不便的年代,崇高的声望使他能够大录特录。如果科尔托通过唱片,大力推广德彪西的音乐,影响未必会在差不多稍后一辈的吉赛金之下。然而他并没这么做,甚至几乎相反,这位宗师灌录德彪西的作品,是非常、非常有选择性的。
他演奏德彪西的时候,完全展现自己那种不可模仿的气质。无数微妙的Rubato,配合有时是短句,有时是更难准确划分的呼吸,恐怕除了科尔托之外的任何人这么弹,都会显得造作。
可就是他,永远醉人,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但这是否适合德彪西?通常钢琴家表现这些作品,都可能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情感的抽离。不用说,米凯兰杰利是最典型的。科尔托却依然故我,哪怕在《暮色中的声音与芳香》里,他塑造音乐的流动,也完全不同于很多演绎者让标题中的意象静静散溢般的构思,一切都拟人化了。
那种生动,仿佛这些声音和芳香也会热切地向你表达。显然,科尔托指下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更不会是一幅静态的画像。而说起这位大宗师的惊鸿一瞥,我必然会想起《阿纳卡普里的山丘》结尾处,他在高音区弹出的近乎神奇的明丽。
05. 卡萨德许,悠游在古典与朦胧之间

科尔托的德彪西演绎,是个很难形容的艺术现象,一如他本人。另一位法国大钢琴家卡萨德许,他弹出的德彪西演绎就是一个理想的法派典型。某种古典风的根源,同作曲家独特的音响构思相交融,曲情的刻画方面未必追求奇笔,却有着无可挑剔的说服力。
卡萨德许最有影响的演绎,可能是他的莫扎特,触键颗粒分明,高度凝聚。他弹拉威尔也有这特点,不用说,拉威尔不喜欢别人弹他的作品时多用踏板。而演奏德彪西的时候,卡萨德许就综合了音符的圆润,质感的凝聚,同极为恰当的踏板蕴染,三者构成黄金比例。
在结构方面也是如此,他弹《暮色中的声音与芳香》,音乐的推进感强,却不多情感流露式的乐句呼吸。弹起《焰火》,开头的颗粒感和均匀度的控制绝佳,正一派超技大师身手,一时间,追求完美的倾向仿佛只有米凯兰杰利可以相比。
06. 阿劳,德彪西音响世界的再审视

提到阿劳这位钢琴家,人们往往不会首先想起德彪西的音乐。随着年纪的增加,阿劳的演奏风格越来越深邃有力,也更多同德奥经典联系在一起。某些重要的钢琴家却很推崇阿劳的德彪西,认为这些演奏让人重新审视德彪西音响世界的立体感。
德彪西对于钢琴写作的重塑,确实不仅限于色彩,而在于音色、质感、层次综合构成的“新世界”。否则,也遑论一种新的音乐语言的诞生。不少人误解阿劳的演奏“慢”且“无趣”,就在于错失了他对于不同作品多层面的音响世界,那种重新审视,坦然呈现演绎者具有高度智慧之观点的伟绩。
从本质上说,透彻地审视与再思考,是阿劳演绎某部作品的必由之路,在贝多芬与德彪西的音乐中,并无本质性的差别。
听他演奏《贝加莫组曲》中的《月光》,会发现对比里赫特的诠释,恰恰最能显明如何把握时间与色彩,这些构成音乐“空间”的基础,是巨匠级别的钢琴家真正的着眼点,也是他们音乐表现的差异所在。同时,认为阿劳在发音中欠缺层次变化,不过是人云亦云。
07. 鲁宾斯坦,活色生香,充满魅力的德彪西

在鲁宾斯坦走向成熟的年代,德彪西的作品还是不折不扣的新音乐,钢琴家也特别研究过这些作品。
鲁宾斯坦曾给自己一个充足的,完善技艺、提升内在修养的阶段。而这样的完善,也包括他对于当时的新音乐的研究。虽然鲁宾斯坦所认同的新音乐,大致比在离开新古典主义的斯特拉文斯基晚不了多少。
钢琴家只演奏他认同的新作,演出效果很好,他也将它们灌录唱片。就录音的数量而言,德彪西在鲁宾斯坦庞大的唱片目录中,占比并不大。可我们从那样的演奏中,确实听到了同作曲家身处一时一地——置身于同一个文化氛围的演奏大师之声。
那种自由度,是明显的体现,音乐的呼吸,又始终围绕鲁宾斯坦的端正格局,钢琴家运用他瑰丽的发音,也绝非一成不变。无论我们多么熟悉鲁宾斯坦在浪漫派作品中的音响造型,大宗师表现德彪西,或广义的法派杰作,都会让我们耳目一新。
这些内容,RCA都在为钢琴家整理全集的时候,发行了单张唱片。相对于肖邦、贝多芬、勃拉姆斯的曲目,它们远非他最热门的录音,却不宜错过。
毕竟,鲁宾斯坦总能弹出最让人听得饶有兴味的演奏。
-
lesmartinsgris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07 01:16:17
-
豆友254761681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2-24 22:24:26
-
Geograph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2-21 17:44:59
-
不爱喝粥的JOJO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2-21 16:09:14
-
Daguerreotype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2-21 12:36:03
-
brendel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2-21 12:07:32
-
从 军 行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2-21 11:50:12
-
守望理想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2-21 11:24:18
-
花花离开蛋糕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2-21 11:19:25
-
蓝色的天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2-21 11:08:12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母亲节专题:在音乐中,看“不内耗的母亲”等等 (9人喜欢)
- 致敬鲍罗丁四重奏建立80周年,回顾新一代成员的“沉重抒情”之夜 (6人喜欢)
- 当夜长评:听莱昂斯卡娅,当疲惫的云雾散去,当代舒伯特960的顶峰演绎就出现在我们面前 (11人喜欢)
- 终于又能听莱昂斯卡娅的独奏会了,向这位不改初衷的大师致敬 (7人喜欢)
- 长假期间听什么?当然是顶级演绎 (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