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2年度观影总结
查看话题 >成年之年的震颤、记忆与影像——2022年度观影总结
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又开始,人们总是试图在这公转运动带来的重复话语中建立一个节点,并通过这个节点区分这交替转换着的历史和未来。在2022这个成年之年,我的一切看似毫不相关的经验突然形成了一个总体认识。个人记忆,从高三到大学的生活经历和变化是关于这一年的记忆的主轴。今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安妮·埃尔诺,正如她在《悠悠岁月》中所写,集体记忆带来情感的震颤,挤兑着作为主轴的个人记忆。于是二者不再割裂,共同构成了我头脑之中关于这一年的完整印象。
2022年也是《爱在黎明破晓前》后的第三个九年,理查德·林克莱特并没有如观众期待地拍出Omicron时代下系列的第四部作品,而是以《阿波罗10½号:太空时代的童年》诉说了童年时期那段在冷战社会意识影响下的个人记忆。我曾想,如果有机会和安妮·埃尔诺或理查德·林克莱特一样书写并分享一个集体记忆进入个人成长的时代,我可能会坚定地选择最近的这段时光。这段时光里,贯穿始终的依然有电影。它们将这些个人的碎片化感受按照时间的顺序串联,使它们得以以文字的形式保留。我是否真的热爱电影其实我并不确定,但观影的习惯既然持续,又何尝不能看作是一种自我识别的特殊生活方式。
2022年,总共观影182部。根据是否有豆瓣/Letterboxd记录,今年的观影大致分可以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6月10日之前,观影主要集中在春节的寒假;第二阶段是在6月10日之后,这那一天刚好高考考完,我重新使用豆瓣,开始零零散散、漫无计划地观影。
根据豆瓣/Letterboxd标签的统计数据,第二阶段居家观影96部,其中有6部是重复观看。与此同时,院线观影5部,观影团/影展观影6部。还有7部是在旅途中用手机看的,体验并不怎么样。
本文是我在整理了2022年观看过的所有电影之后,随手写出的一篇小结。全文根据不同的时间段和不同的观影场景分为若干个部分,每个部分会选出10部比较喜欢的作品以供参考。对比几个部分选出的作品,事实证明,观影时心态和所处场景对体验与观感的影响,有时比影片本身的质量更重要。看电影或者说欣赏电影,或许本就是一件非常主观的事情。
一、院线观影

和2018年以前比起来,这几年在院线看的电影寥寥无几。在温州时我没有定期核酸检测的意愿,所以在48小时保质期的政策要求下我几乎没有踏进过影院的大门。到杭州后即使被迫进行的规律性核酸检测使我获得了进入影院的权限,经历了三年的失望,我已经对院线祛魅。波米的《开局的终局》我到现在还未敢打开听,因为我知道,他在里面陈述的那些事实,其实每一个关心电影的人都熟稔于心,只是面对现状麻木,即使甘做伥鬼也不愿重复确认。这里选出前五名:
🌟🌟🌟🌟
🌟🌟🌟
二、居家观影
2022年,首先开始的是寒假。放假的时间并不长,在十分有限的时间内观看了26部电影。或许是因为观影活动总体上有一定的目的性,大部分影片的质量相当令人满意。
印象比较深的,有和林导(豆瓣:@式微爱人)一起看的雅克·里维特《高,低与脆弱之间》,和@宜乎众矣 一起补的几部安哲罗普洛斯,还有和莫师(豆瓣:@伊万不会写诗剧)相约一起看的苏联主旋律电影奥泽洛夫「解放五部曲」。除此之外还有奥利维拉《亚伯拉罕山谷》、塔可夫斯基《伊万的童年》、维伦纽瓦《银翼杀手2049》和维斯康蒂《沉沦》《路德维希》。看《路德维希》的那一天我还在B站上看了马施里卡的《茜茜公主》三部曲,算是在一天之内补完了四部由罗密·施耐德出演的伊丽莎白·欧根妮。
🌟🌟🌟🌟🌟
🌟🌟🌟🌟
后来BIFF2022推出了安哲罗普洛斯大师展映单元,据说票价卖得很贵,但还是有不少友邻去看了。在他们分享的广播中,我看到了许多和我当时差不多观影体验的表达,当然也收获了一些新的理解。——寒假过后,迎来高三的最后一个学期。虽然整体上来说我的学习进程并不十分紧张,但假期少,在学校里没有机会看电影,除了两次偷偷溜进影院看的《新蝙蝠侠》和《花束般的恋爱》,这段时间就仅剩以下这么几部:
🌟🌟🌟🌟🌟
🌟🌟🌟🌟
其中《卡比利亚之夜》还是在高考前后看的,中间间隔了几天。这是因为高考期间手机一直被藏在寝室里面,不敢拿出来。当然我并不担心手机的“过度使用”影响考试的发挥,只是害怕看见互联网推送的那些已经结束了的考试的答案,从而击碎自己为自己创造的那“我考得很好”的假象。

高考结束,期待已久的暑假到来。当时的我用极度夸张的数字估计了我一整个暑假的观影量,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安排,实际观影的数量却并不多。
🌟🌟🌟🌟🌟
🌟🌟🌟🌟
8月19日,暑假匆忙地走到了尽头。结束了苏州的旅游,我乘坐从苏州到杭州的动车抵达了大学的校园。报道当天因为杂七杂八的事情太多,电影被远远地抛在了脑后。直到第二天破冰失败,室友们各自玩电脑时,无聊的我才想起自己还有电影,于是看了一部祖拉契克《为年轻刽子手的辩护》,作为大学这一新的人生阶段的观影首作。看得不太懂,但还是给了五星。
🌟🌟🌟🌟🌟
🌟🌟🌟🌟
进入大学以后的观影,大致还是延续暑假时期的思路。没有参加什么影展,也没怎么参与学校电影协会的线下放映活动,除了几部感兴趣的新片,选片更加集中于电影史的那几个时刻。需要特别提及的是捷克电影新浪潮的作品,除了上面列举出来的几部,还有《一日一猫》《陌生人的旅馆》等。它们以植根于日常生活的想象力作为基本的表意结构,把每种感官元素都书写和构拟,几乎每一部,都给我的带来新的惊喜。
特别提及:
9月底在从学校回家的大巴车上看完了第39期三联生活周刊,里面有两篇文章,讲述戈达尔和随着他一起逝去的那个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年代。“杀死戈达尔”,有人说这是戈达尔导演的最后一个作品,作为新闻,在社交媒体上生效(室内滂沱,2022.9.14)。是啊,戈达尔总是在他的作品中戏谑地思考死亡,最后面对这个荒诞的世界,他竟也和我们一样地“筋疲力尽”了。置身在时代的洪流之中,我竟有幸见证了一个时代以这样的方式落幕,相信对于死亡,这就是戈达尔找到的最优解。那天看了《筋疲力尽》,很喜欢。

从冬学期到封校,我依然保持着观影,但也有一些原本看电影的时间被世界杯的比赛代替。在这期间,一座桥一张纸的一系列故事悄悄地发生,享受着“特权”待遇的学生们在学校解封后一批批被遣返回家。回家经历了Omicron感染,又搁置了许多过程化的学习,于是期末的deadline扎堆地出现在时间表中,休闲的时间被再次缩减。除了前面提到的一些新片和线上观影活动,2022年就没有再去补更多的作品了。
三、旅途观影
2022年夏,在全国性的疫情防控当前,长途旅行比以往更加困难。但18岁毕竟标志着一种人生阶段的结束,按照某种惯例,还是在高中毕业后完成了几次旅行。旅行的途中并不完全是放松的,长途跋涉之间,仍需要书与电影调剂。
高考结束之后的第一场旅行是去成都。从温州龙湾机场到成都天府机场,时间足以看完一部电影。我选择的是《战舰波将金号》,爱森斯坦电影理论的著名实践成果。歌颂的还是苏维埃的那一套革命理想,讲述宏大叙事下一群人反抗斗争然后取得胜利的故事。革命红旗、敖德萨阶梯和撞击蒙太奇的强烈对比,令我印象深刻。
在成都期间,每天尝试在不同的茶馆喝茶。在茶馆里的几个小时时间,如果不浪费在无谓的棋牌游戏之中,其实也有很好的观影条件。时间正值正午,于是在B站上看了一部加里·库柏主演的《正午》。虽然一直被影史塑造为“反西部电影”,或者说“并不典型的”西部电影,但题材由表及里依然是西部电影的框架和内核,再迎合好莱坞观众地附加一点Ganster。和现实步调一致的电影时间并没有增添影像的趣味性和现实说服力,反而消解了影像的神秘感,全靠拼凑组织出剪辑的紧张逻辑。虽然格蕾丝·凯丽很美,在茶馆的空调房里,我还是看得昏昏欲睡。
结束了成都的旅行,在回温之前,又顺路去了黄山。从成都到黄山的动车坐了十一个小时,除了看看书背背单词,也看了几小时电影来消磨时间。早上看的是伯格曼的《假面》,一部不需要过多解释的神作;下午看了一会《圣女贞德蒙难记》,但由于坐车太累,面对极强的影像压迫感,竟看睡着了。

最后一班火车是从黄山到温州,三个半小时的车程。我选择了一部索科洛夫的《母与子》,作为这场旅行的最后一部电影。影像的话语仅仅蕴含在油画般的画面当中,爱在时间的无限拉长中趋于美和崇高。在《母与子》当中我们看到电影的时间流动逻辑被再次重塑,或许,生命的终结就是慢到极致的美。
去大学报道的前几天,听说了温州疫情的传言。为了逃避封控带来的不便,就赶紧收拾了行李,绕道去苏州游玩。从温州到苏州的动车上,一部《拾穗者》包含了瓦尔达奶奶对于“拾穗”行为一切内涵和外延的思考,以及她对于当代社会中特殊群体的历史探寻和人文关怀。第二天在苏州的酒店里休憩时,晚上CCTV6正好在放一部《猎神:冬日之战》,发现演员阵容还不错,所以就一边预习高数一边看下去了。那是我第一次看这么难看的电影,妈的。
四、影展/观影团观影
在成都旅游期间,《隐入尘烟》刚刚释放出即将上映的消息,随之豆瓣上很多影评人都发表了不低的评价。正好裤姐做的观影团在成都策划了一场《隐入尘烟》的超前点映,就联系了她然后去参加了。看完以后,参与映后的交流和讨论,然后在豆瓣上,我也给出了较高的分数;后来几个月,随着这个电影在大众市场取得不菲的成绩,我又反过来重新进行了一些思考:在电影院中,观众(包括我自己)十分容易被影院场景所营造出来的真实所蒙蔽,察觉不出影像背后(或许是媒介因素,又或许是为陌生化所掩饰的)虚假性。后来反派影评重新更新,听波米批评《隐入尘烟》,不禁感叹:这才对。
依然是成都旅游那几天。在建川博物馆走了一整天后,回到成都市区,竟然找不到一个足以坐下来放松整个夜晚的地方。于是在豆瓣的同城活动页看到了单于老师组织的观影活动,便参加了导赏侯麦放映《O侯爵夫人》的一期。看电影的氛围和体验很好,但是影片本身我并不太喜欢。
2019年我第一次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时候,就在打算高中毕业的暑假一定要再去一次上海电影节,然后去上海读书,绝不放过任何一次上海艺联的大师展映。但是上海的四月开始了一段黑暗的时期,今年的上海电影节并没有举办。所以和构想的相反,今年参加的影展非常少。维姆·文德斯影像回顾展没有来过温州,而它在杭州作为展映的起点举办时,我还在进行所谓的高考冲刺,从未设想过此后四年会与杭州这个城市产生联结。香港回归25周年电影展映在杭州举办的时间正好和报道的时间重叠。8月中旬的北京电影节更是不用说,那个时候已经开学了。
后来杭州举办第三届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的“恋恋乡愁”主题展映,不知道和她未受邀请的来访有没有关联。这次没去成倒不是因为没有时间,而是因为票价贵,一部侯孝贤不算服务费就需要80RMB。但就算这样,每场300张票还是在一分钟以内被一抢而空,连犹豫的时间都没有,我便失去了机会。

2022年结束之际,杭州的影迷终于迎来伊朗电影大师展。一口气看完“村庄三部曲”和《如沐爱河》的第二天,紫金港封校,一年的影展生涯就此结束。说是伊朗电影大师展,其实约等于阿巴斯的个人电影展。除了第一天的《一次别离》,后面的两天放映的全部都是阿巴斯的电影。——从“头巾革命”到和俄罗斯军队武器合作,再到卡塔尔世界杯球员们的发声,2022年的伊朗政治一直受到我们的关注。无力地祈祷着遥远的邪恶政权赶紧倒台的同时,看几部伊朗的电影,感受并支持伊朗人民的文化,或许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这个影展太及时了。
四部作品中,我最喜欢《生生长流》。与《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一样的无止境无结果的追求和找寻,但《生生长流》的找寻过程被阿巴斯赋予了太多的意义。为了寻找电影而进入灾区现场拍摄电影,灾难背景下,媒介边界的突破反而使得影像更加真实动人。纵使灾难发生、家园破坏、亲人逝去,人们依然坚定信仰、热爱生活。在2022卡塔尔世界杯期间观看,二十年前的小演员们对足球对世界杯的讨论再度打破了银幕与现实的边界。
今年的早些时候,阿巴斯被曝光出丑闻。水朝夕的面试官们问我在这样的丑闻之下,是否会去抵制阿巴斯的电影。我从来不知道如何去正确地区别对待电影作者和电影作品本身,就说这虽是不可饶恕的罪恶其实也可以一部分地作为我们理解作者的窗口,也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相关的电影作品。这一类伦理学的、道德判断的问题当然不能算作什么大问题,但也确实难以回答。——我们批判波兰斯基,批判伍迪·艾伦,但我没法因此不爱他们的电影。在罗兰·巴特意义上“作者已死”,电影作为独立的作品存在,到底看还是不看呢?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阿巴斯电影展时我也看到了当初问我这个问题的面试官们,于是我也知道了他们的答案。
影展这一部分竟然写得这么短,足够证明我“不是影迷”的自我判断。进入影院的热情逐渐消退,未能参加影展所损失的多巴胺又由谁来给我补偿?2022年底最终还是有海南国际电影节给观众带来惊喜,电影山海经同时也对明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进行了展望。如果问我2023年有什么新年愿望,我会回答,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去到更多更好的影展。
五、纪录片/短片
除了寒假期间补完的安东尼奥尼短片,在大学入学前观看的电影以剧情长片为主。但还是输入了不少高质量的短片和纪录片。
🌟🌟🌟🌟🌟
🌟🌟🌟🌟
进入大学以后,时间表都被课程排满了。除了偶尔有兴致看一两部短片,在日常生活的夹缝中打开一部电影,有时成为了一种奢侈。而在千辛万苦挤出来的观影时间里,又很难沉下心来看一部纪录片,仿佛看纪录片也需要一种仪式感。当然,近几年少有优质纪录片进入大众视野,或许也是造成这种心理的一种因素。冬学期的某个周二我在寝室里熬夜看完了香特尔·阿克曼的《家乡的消息》,依然为她那隐秘但真挚的私人性表达感动。这种几近于纯粹的展示,又何尝不是一种“纪录”。
🌟🌟🌟🌟🌟
🌟🌟🌟🌟
🌟🌟🌟
除了上述几部作品以外,还看了很多尤里斯·伊文思,也非常喜欢。
七、舞台剧
总结舞台剧的这个部分,照理来说,本不应该属于这篇“观影总结”。但因为本人在这一年里舞台剧看的并不足够多,无法就此单独写一篇文章,就只好随便列举一些,浓缩于此处。本人平时也没有经常进出剧院的习惯,进入这类场所也是以听音乐会等活动为多,所以就把各种形式(传统戏曲/现代话剧/歌舞剧)的演出都包括在这一节里。总量很少,仅供参考。
7.1温州大剧院《雷雨》 (天津人民艺术剧院)
最初读到曹禺先生的《雷雨》剧本还是在高中的语文课本里。虽然那个时候上的语文课我不总认真听,但读到那篇课文的时候,还是第一时间喜欢上了。虽然不会演戏,但好几幕的台词我基本上都能背下。实际演出的时候,我发现繁漪有几处做了即兴发挥的表演处理,每一处观众都在笑,总之现场的效果非常好。看毕还是惊叹曹禺先生的戏剧语言,足够生动也足够形象,将汉语言文字的戏剧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

9.4浙大紫金小剧场《星辰·大地》 (浙江大学美育中心)
进入大学以后的第一场戏,竟然是在学校里面小剧场看的。遥想高中毕业的那个暑假,看到杭州运河大剧院预售的话剧版《红高粱》,就马上冲动消费了。到了杭州以后,才发现演出的时间正好赶上军训,根本没法参加。但也正是那一晚,我收到了学校的邀请,在军训的晚训期间可以前往小剧场观看学校美育中心出品的舞台剧《星辰·大地》,也算是某种补偿。因为是学长学姐用心的制作,所以虽然看完有很多话想说,但认真组织语言评价,其实并不容易。
内容太干瘪了,全剧动人的几处台词几乎都是在喊口号。舞蹈给人整体的感觉还不错,除了“王淦昌-程开甲-林俊德”部分和谢幕部分的编舞属实让人大跌眼镜。陈薇部分以舞蹈社的情节开篇,本以为会塑造一个相对鲜活一些的形象,但最后表现出来的还是非常单一。陈望道部分的表演是处理得最抽象的部分,时长不长,但回想起来,却是让我最为印象深刻的部分。

9.17杭州运河大剧院《12個人》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正式开学后的第一周,我很快掌握了在大学的课堂上应该做的一切事情,褪去了本应该属于新生的努力和热情。同时校内(包括学校周边)的娱乐活动也随之不再能满足我,于是上完第一周的课后,便独自一人驾车前往杭州运河大剧院,学生证买票,观看了这一场演出。
表演开始了以后,我才发现所谓《12個人》其实就是《十二怒汉》(12 angry man)的译制+舞台剧改编。剧作结构和冲突表现形式大致显现,观剧的趣味性和沉浸式体验因此被剥离。群戏有趣,冲突的设置密集而激烈,文本在事实上极其局限的发展空间中将深度挖掘到了极限。但这些都是原作的优点,相比西德尼·吕美特贡献了高度出色的密闭空间场面调度的电影改编方案,其实剧作很多细节处理,包括本土化,都只是勉强令人满意。

9.24浙大紫金小剧场《求是魂》 (浙江大学黑白剧社)
9月份在学校的小剧场里看的第二场戏,参演的是下属于浙大文琴艺术团的黑白剧社。依然是新生始业教育的一部分,据说也有若干年的演出历史,经受过时间的考验。我早早地抢占了二楼中后排正中间的位置,于是亲眼目睹观演现场中好几排的被迫前来的观众无聊得时不时玩起手机;有聊天的,看直播的,还有逛校内论坛的。但有趣的是,演出结束后,校内论坛竟出现了对此剧难以想象的广泛好评,不知道和那些观演玩手机的是不是同一批人。
虽然黑白剧社的表演可圈可点,但整部剧最终的呈现并不令人满意。台词的书写完全脱离现实逻辑,总是失败地试图在看似不经意间表达某种歌颂;“头衔”的叠加辅之以假大空词汇的修饰,过于直白刻意的颂词难以掩饰剧作者创作现场的自我感动。竺可桢各个生命阶段的几幕被仅有表面联系的故事情节割裂开,苦难也因此仅仅沦为了衬托宏大叙事的工具,没能在历史的层面展开。历史看似被推至前台,却在戏剧文本的语境中并不在场。架空的历史和现实之下并不是因此得以强调的戏剧性(恰恰相反,本剧因为文化宣传的需要几乎毫无戏剧性可言),而是干瘪空乏引人犯困的个人政治宣言。除了戏份并不多但表现异常出色的宋林,所有的人物的都是扁平的,包括竺可桢。

在11月底和12月初,本来还能在杭州大剧院看到上海芭蕾舞团的《天鹅湖》和苏州昆剧院的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但这两台演出都因为疫情的原因推迟了。于是在封校之中就浑浑噩噩地过完了这一年的最后时光。《天鹅湖》和《牡丹亭》的故事,自然是早就熟悉了,但是此生18年,还未曾真正在剧院里面看过。在苏州旅行的时候,倒是茶馆里听演员唱过《牡丹亭》的“游园”一折,勉强听出了个字头字尾的分别,观赏了昆曲的台步。但或许是因为唱得并不十分走心,整体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听。

这样,整个2022的影像与感官震颤,似乎就被我写完了。站在新一年的节点上回想过去的一年,好多场景竟然都已经恍如隔世。充斥着焦虑的生活冲刷走了过去美好的个人回忆,一回忆,就会发现周围的世界、熟悉的人和自己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我为什么还需要电影?或许这就是原因。暂且就写到这里吧。
2023年,希望能在院线看到更多优秀的作品,同时更多有意识地去关注新片,避免和今年一样,连年度十佳都无法选出。在新片当中认识更多当代导演,了解当下的电影作者们的风格、技法和艺术思想,或许比2022年总是将关注点聚焦于电影史那几个时刻的做法更加有利于开阔眼界。“电影山海经”在对2023年的展望中,预告了明年将会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大年。我也希望参加明年的上影节,发现更多值得文本细读的电影作者,并下载更多同样热爱电影的友邻。
2022年主动重看了12部电影,过去的观影体验因此被证明有效。希望这种有意义的观影在明年还能继续增加。今年的最后几个月,跟随“雾码头观影小组”在通常不被关注的作品序列中发现了一些非常值得一看的作品,这也非常有乐趣,希望明年依旧可以继续。
最后的最后,附上豆瓣2022年度总结中观影标记的照片墙。大家明年见。

2022年12月 于求是园中
欧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城堡之旅——寻找维斯康蒂镜头中的路德维希 (34人喜欢)
- 二〇二五年的柏林 Berlinale’25 (90人喜欢)
- 2024年度总结:A Traveler’s Needs(下) (65人喜欢)
- 2024年度总结:A Traveler’s Needs(上) (155人喜欢)
- BR-Klassik评价库伦齐斯演绎马勒第五交响曲 (2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