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的消失》
第一章 同质化恐怖
同质化扩散形成病理变化,对社会体造成侵害。使其害病的不是退隐和禁令,而是过度交际和过度消费,不是压迫和否定,而是迁就与赞同。如今病态时代的标志不是压制,而是抑郁。具有毁灭性的压力并非来自他人,而是来自内心。
他者的消失触发了另外一个全然不同的毁灭过程,即自我毁灭。
感知—“毫无节制的呆视”,指的是无时间限制地消费视频和电影。是昏睡性质的。人们就这样呆视着,直至失去意识。
第二章 全球化与恐怖主义
全球化蕴含着一种暴力,它使一切都变得可交换,可比较,也因此使一切都变得相同。这种完全的“使同质化”最终导致意义丧失。
全球化的暴力使一切都变得相同,他打造了一个同质化的地狱。恐怖主义是独特性的恐怖对抗全球化的恐怖。
新自由主义所表现出来的自由是一种广告宣传。如今,全球化甚至将普遍价值也拿来为自己所用。因而,自由本身也成为被榨取的对象,人们心甘情愿的奉献自己,供人剥削,还幻想着是在自我实现。使生产率与效率达到最大化的不是对自由的压制,而是对自由的充分利用,这是新自由主义作为艰险的基本逻辑。——创造出愿意接纳独特性的通用秩序。
第三章 真实性恐怖
真实意味着自由,不被预设的、被外界事先规定好的表达和行为模式所囿。它强迫人们指向自己,只通过自己来定义自己,书写自己,创造自己。在真实性的强迫下,“我”不得不去生产“自己”。
这引发了与他者的持续比较。比较的逻辑使异质转化为同质。如此一来,他者的真实性更加强了社会的一致性。它只允许体制框架内差异的存在,即多样性。(多样性同差异性相互对立)
他者的无定所学说
当今社会的特色是消除一切否定性。一切都被磨平了。为了相互逢迎,连交际也被磨平了。任何语言、任何表达方式都不允许触碰“悲伤”这样的消极情绪。人们避免来自他者的任何形式的伤害,但它却以自我伤害的方式复活。在这里,人们再次印证了这一普遍逻辑:他者否定性的消失引发自我毁灭的过程。
第四章 恐惧
恐惧,是产生于“公众意见之在家状态”(《存在与时间》),即日常熟悉的认知与行为模式轰然倒塌,并让位于“不在家”之时。
如今,这世上当道的并非千人一面的整齐划一,而是观点与选择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去允许与体系相符合的差异存在,他所呈现的是可消费的他性,这种可消费性是人为的。它比整齐划一更有效的推进同质化的发展。这是因为人们表面的多姿多彩迷了双眼,而对同质化的系统性暴力浑然不觉,异彩纷呈和琳琅满目伪装成一种并不真实存在的他性。
第五章 门槛
作为新型生产方式,数字化交际彻底打破了所有距离,以加速自身运行,所有保护心的距离也就此消失了,在抄焦记中,万事万物皆融于一炉,内在和外在之间的壁垒也愈发脆弱,如今,我们完全被外化为一个纯粹的平面,暴露在无孔不入的网络中。
第六章 异化
在新自由主义的政制下,剥削不在以异化和自我实现化剥削的面貌出现,而是披上了自由、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外衣。这里并没有强迫我劳动,使我发生异化的剥削者。相反,我心甘情愿的剥削着我自己,还天真的以为是在自我实现。
第七章 对抗体
世界正逐渐失去对立之否定性。数字媒体加速了这一发展进程。数字化的东西对我们而言毫无凝重感,扮演不了倔强的、执拗的反抗的相对。图像也丧失了其作为“相对”的特征。数字秩序致使世界的去实体化愈演愈烈。
第八章 目光
布朗肖描绘了一种特别的异化经验,即人们放弃眼镜的主权并将自己交付给他者的目光。
由于缺乏起到镇压作用的目光(这与纪律社会的监督策略有着本质区别),便产生了一种具有欺骗性的自由感。数字化全景监狱里的犯人并未觉得被凝视,也就是并未觉得被监控。因此,他们感到很自由,且自愿的去暴露自己,数字化全景监狱并非限制了自由,而是将其极尽利用。
第九章 声音
和目光一样,声音也是一种媒介,它恰恰削弱了自我在场和自我透明度,并将“全然他者”“未知”“茫然失所”镌刻在自我中。
被新自由主义生产关系一手促成并极尽剥削的自我日益强大,越来越孤立于他者。蔓生的自我丝毫不受他者声音的影响。过度的自恋使我们面对他这事变得耳聋眼盲,在同这数字化的轰鸣之中,我们再也听不到他者的声音。我们对声音和目光产生了抵抗力。
罗兰巴特用“声音的纹理”来描述声音的身体性,它表现不出任何东西,无论是想象还是意义。
表现型歌曲:体现逻辑规则
基因型歌曲:表现身体,体现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