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截了当地表达不满,不容易
壹

我推崇直截了当地表达不满,它算得上是有效沟通的一种,
而它之所以有效,是有前提的。
贰

前提一,表达的对象一定要是当事人,而不是任何不相关的其他人。
跟第三方事无巨细地表达、叙述,与有效沟通不沾边,充其量只能叫倾诉,
是暂时缓解愤怒和不满的途径,对问题的彻底解决起不到积极作用,
反而会因为愤怒暂时得到舒缓,而把未解决的问题、未过的坎忽略掉、掩埋起来,
假装它根本不存在,
可下次生活中再遇到类似的场景、相同的问题,大风就会扬起原本用来掩盖的尘土,
当初未解决的问题、没过的坎就会累加着、堆叠着一齐涌来,
这时再想解决就需要付出成倍的勇气和努力,
或许更有可能,干脆撂摊不干,“离婚得了”“断交好了”“辞职算了”,
因为比起坐在一团乱麻中抽丝剥茧,一别两宽、再不相见要简单容易得多,
也或者像我听过的不少婚姻故事那样,
在家里待着总有种透不过气的窒息感,不是冷战时的空气凝滞,就是争吵时的枪林弹雨,
无意中触碰到围墙外的静谧安详,于是一发不可收拾地贪恋上,
一旦在家里待得烦了厌了就去外面补充能量,
毕竟那儿没有琐碎的日常、甚至不含着任何期待,只有单一的欲求,
可这种做法属于典型的向外求,更是一种逃避,
逃避直面矛盾的痛苦、逃避需要付出心力的思考和改变,
甚至因此需要捂着两个大大的伤疤,一个来自家庭内部,一个来自漂浮不定、无根可依的外部,
因为自己的心结、问题的根源始终在家里、在夫妻之间,
要想彻底解决就要把关注点回归家庭、回到夫妻之间,
去声嘶力竭地跟对方表达、沟通,让对方看到自己的痛苦和挣扎,
逼迫两人变换以往冷战、一味争吵这类消极的沟通方式,
采取能看到光亮、看到改善的互动模式。
虽然很难但是有用。
叁

前提二,在表达之前要先弄清自己的深层诉求。
“你拖完地能不能顺手把拖把洗干净呀!”“快点快点,每次出门都要等你!”“钱呢,每个月的钱都花哪了?”
家里常常充斥着类似的话语,这跟沟通也搭不上边,
只能算是触碰到冰山的表面,至于水下的庞然大物则完全没有触及,
这一类可称之为抱怨,
抱怨是最直接、最简单的表达,但却是最无效的沟通,
甚至是在空耗掉彼此艰难累积的情感余额,
因为它不悦耳、还会起反作用,让对方产生敌对情绪,吵架也就一触即发,
或者当时不对着干,但隐匿的反抗情绪使得对方下次仍然不洗拖把、依旧出门磨蹭,
于是新一轮的牢骚又要上演,循环往复、没有终点。
之所以如此,因为抱怨真的太简单了,简单到张嘴就来、不需要过多思考,
但说之前请三思,除了如前文所说副作用明显外,
冗杂的唠叨只是在反复叙述同一件事,就是“我嫌你家务干得少”,
但因为被描述得五花八门,什么“鞋子不换”“袜子乱丢”“抽屉不关”“油瓶不扶”……
对方的关注点也跟着一会儿跑到鞋子一会儿跑到油瓶上,完全摸不着头脑,
每天新问题旧毛病层出不穷,似乎走入一个在原地打转的怪圈,
我和老公之前的相处就是如此,
我一天天像唐僧似的,跟在他屁股后念叨,
他也就耐着性子根据我的要求把鞋放好了、油瓶扶正了,
我又不带脑子地加上一句“只会干些我要求的”,
接下来大家理所当然都不愉快了,而且是比在此之前更严重的不愉快。
直到一次吵架吵得狠了、聊得深了,我突然崩出一句,
“你家务做得少,我不开心,你下班回来就专心放松,我不开心,我希望你能主动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而坐在我对面的他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我猛地觉得这句话比之前的任何一句话都有力量,
因为它正向、不令人反感、具有可操作性,
更重要的是它切到重点——我需要你帮我分担家务。
之后他真的开始倒垃圾、换垃圾袋、给猫铲屎喂饭、做早餐,
而且越做越顺手、越干范围越大,
现在通常一下班就铲屎、拿起扫帚屋里屋外一通扫,洗碗池里的碗随手就洗了,
一看我在费劲儿巴拉地取晾衣杆上的衣服马上抢过去,
甚至一休边吃饼干边到处跑,他还要赶紧拦下来呵斥一通,
“吃的时候别跑,要不饼干屑掉的哪儿都是,你又不扫!”
我在一旁惊诧地瞪大眼睛,随即又乐开了花。
现在家里再也没有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唠叨声,
虽然实际上我干的家务总量并没有少多少,但心情是舒畅的,多也不觉得多,累也不觉得累。
总之,
直截了当地表达不满,
并不容易,
除了要对着当事人表达,
还要表达出自己最根源的诉求。
至于之所以要这么费劲,
因为,
爱自己,
就该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
公众号:豆芽儿很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