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山水格局
中国古代城市的空间格局十分注重风水与脉络,城市大小不同,地形地貌不同,其脉络形式也各有不同。
广州自秦任嚣城始,经赵佗城、三国步骘城、南汉兴王府,到宋、明、清的成熟形态,城市布局基本上都在白云山、越秀山前的珠江北岸平原地带上展开,空间格局呈现出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形成一种山、城、江、海和谐共存的关系。
广州城古称“番禺地”,许多古籍中都对其自然山水格局颇为赞颂,如“大庾之南,古之番禺地,汉唐以来为巨镇……壤土饶沃,田稻再熟,蚕桑五收明”,“其首大庾,其足越秀。越秀为广州主山,地脉一断,则数千里神气不相贯。岡在粵秀,周晔之间,灵异所结,乃东广人文所恃赖者”。《羊城古钞》也说:“山川脉派乃全省形势之所融结,不敢从略。故山必远宗乎大庾,水则直溯与牂牁。”
古籍记载:“昆仑入中国分为南、北、中三脉,南一脉为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而又自衡山发为五岭”。也就是说,衡山一脉,由大庾岭经五岭延伸至白云山脉,至越秀山而止,形成了羊城背靠的山脉之势。
《白云越秀二山合志》中记载:“越秀山在会城北为省会主山,由白云山遗道而西,跨郡而耸起,东西延裹三里余,俯视三城,下临万井,为南武之镇山”。
此时广州城南有珠水环绕,番禺二山呈左辅右弼之势,视野开阔,风水格局甚佳。故广州古城以立衙开埠建城,始终以北京路为核心逐渐扩张发展,直至明清后城市格局才有较大变化。
越秀山是古城主山,坐落于广州古城正北部,记载中约有20余丈,是全城凸显的空间格局元素。在史料的文字记载和地图以及风景画的描绘中,越秀山为城内最为主要而且突出的景观构成元素。越秀山作为“正脉”,其南分布了全城最重要的政府机关建筑。
广州古城内除了“青山半入城”的越秀山外,还有番山、禺山和坡山三座山。“三山之脉。自白云山蜿蜒而来。为岭者数十。乍开乍合。至城北耸起为粤秀“落为禺”,又落为番。相引如长城,势至珠江而止。
至明清时期,在古城的主山前留出大面积的空地,有利于将主山完整地展现出来,也为密集的城市布局留出开敞空间。在城市建设之中进行的退让,为山体留出大片区域,体现出古人对古城主山的敬畏。而番、禺二山为越秀山之前导,越秀、番、禺三山构成了广州古城最核心的空间区域。
广州的山地环境也几经变化,三国时期吴国曾开挖多处山地,寻找墓葬,导致严重水土流失。明清时期白云和越秀的森林屡遭破坏,原生森林已不复存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曾大肆砍伐白云山消失,许多地方成了光坡。新中国成立后,越秀山和白云山的林木逐步得到恢复,尤其是近来政府和市民对于环境保护更加重视,在白云山一线的“龙脉”区域更是设立了风景保护区,让广州的山地环境风貌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以上是广州的山川形胜,下面再看一下广州的水体格局。
广州位于东、西、北三江汇合之地,2200多年来占尽河海交通之利。珠江宛如玉带,穿城而过,与云山交相辉映。在这一山水环境之下,依山而建的广州古城却又河网密布,河涌之水川流不息,有着极为丰富的水资源。广州古城坐落在云山珠水之间,宽阔的珠江与密布的河涌、水道、湖泊和湿地等共同构成广州特色水体风貌。
广州建城初期时的珠江水面宽度超过2000米,被当时的人称作“海”。后由于珠江北岸建设逐渐增多,再加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广州水域北岸的沉积速度非常快,陆地岸线不断南移,珠江水面越来越狭窄,形成的冲击平原范围越来越大。
早期珠江江面上曾有著名的“三石”,即海珠石、海印石和浮丘石,它们的沉浮见证了广州珠江北岸陆地形成的过程。浮丘石在如今的中山八路、石路基附近。宋初由于水道冲积,浮丘石与北岸渐渐连成片,成了舟楫繁多的码头,到宋朝中期,河道被填埋,西关陆地连成一片,浮丘石在民国时期的城市建设过程中被削平。海印石在东濠口,与如今东堤相连。海珠石今在沿江西路团一广场附近,在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将海珠岛划入珠江北岸,填平河道弯曲部分,使弧型堤岸变成直线”以利航行。至此,珠江北岸的岸线基本定型。
广州城内水分别来源于城东北的甘溪以及城西北的白云山,其主要水源来自白云山脉。位于古城东北白云山脚下的甘溪,流经如今淘金附近,水量充沛,在山地环境下形成了众多瀑布流水,与山相映成趣,构成环绕全城的主要水源。另一水源则由位于城西北的白云山流入西湖。两条水源带形成了水源自北山出、水系环抱、流淌过古城最后注入江海的格局。历史上广州城内分布着纵横交错的水网,有西濠、东濠、南濠(西澳)、玉带濠、清水濠(东澳)、海珠涌等大小河涌,古时还有人工开凿的六脉渠。这些濠、涌、渠贯穿城中,既可通舟楫,又利于排水和减轻水患。渠通于濠,濠通于江海。这些纵横交错的河网以及西湖、菊湖、兰湖、泮塘等湖泊与沼泽,让广州古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人水关系,和溪畔店铺如林、顺水而建、生意繁茂的商业风貌。
由此可见,广州堪称山强水壮,它的山水组合格局为历代所推崇。《羊城古钞》用“五岭峙其北,大海环其东,众水汇于前,群峰拥于后”描述了广州“云山”“珠水”“滨海”的地理格局和环境特色。
广州背负白云山,南临南海,在西北郊珠江官窑水道有石门。据王象之《舆地纪胜》载:“石门山,两山对峙,横截巨流,南北往来之冲,屹若门阙。”而位于广州东南的虎门,是珠江八大出海口门之一。《广东新语》有如下描述:“大小虎两山相束,一石峰当中,下有一长石为门限。潮汐之所出入,东西二洋之所往来,以此为咽喉焉。”
这种三江汇合、山环水绕、负阴抱阳、坐北朝南的山水城格局近乎完美,使广州具有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排水良好、气候适宜的优势,成为“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
2200 多年来,作为岭南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广州城区不断扩大,但城市中心区位置相对稳定。可见,良好而独特的山水格局既是广州城稳定发展的条件,也是广州特色风貌的重要构成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