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终总结
世界
时代的尘埃,落在每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山
2022年,完全是在这句话的阴影笼罩下的一年。
1、房地产的跌落
09年大学毕业,尝试了很多事,都失败了。作为一个体验派,我总觉得人生没有白走的路,试过了,才能心安理得走上别的路。但也许从别的角度看,那时候,年纪轻轻误入歧途,最好的时光都耽误了。
今年翻我自己,翻袁珊qq空间从前的日记,开花店的那段时间,确实是人生里为数不多特别惬意的时光。
今年投了很多简历,写工作经历的时候,会把开花店的经历刻意抹掉。这样看来,主流价值观里,这段经历确实不是什么拿得上台面的光彩历史。
微信偶然加了一个蛋糕店的服务号,老板是同龄的一个姑娘。在朋友圈里见证了这个蛋糕店的起步,发展,一步步壮大。尽管买过一次之后,觉得这就是个样子好看,吃起来味道不怎么样的网红店, 但这个姑娘如果写简历,无论求职意向是什么方向,这段经历都很加分。
所以,我的不能写进简历的过去,也许只是因为结果的失败,并不是因为选择本身的错误?
很多事,直到如今,我都仍然看不清对错,我只是有些怀念那个时候的自己。
刚毕业的时候,改了一条校内状态:迷茫,不可遏止的迷茫。
今年有点重新回到了毕业的那个状态。
毕业后迷茫了三年,2012年进入我司后,终于开始了踏实的现实生活。
10年过去,只经历了1.5个项目。
不碰到天花板,永远不知道自己正走的其实是坦途。现在回看,某种程度上,在我司的这10年,自己一直在向上走。
2012年10月上班,16年调岗加薪,17年换新项目,18年加薪,20年挂证加了补贴。
这中间考到了二建,监理,教资。
有一个同期和我一起进公司的同事,他12年毕业,校招直接招进来。校招的应届生向来高人一等,薪资,培养计划,晋升,方方面面都比社招更有利。17年山西进来很多房地产开发公司,人力资源市场瞬间供不应求,身边很多人跳槽。当时旁边人问同期这个同事的打算,他笑称,自己毕业就进了我司,房子是公司给的,老婆是公司找的,这辈子就靠公司养了,从来没想过跳槽。现在他是我直属领导,但公司没能坚持下去,很大可能不能在公司养老了。
2021年9月公司暴雷,从裁员开始,到停薪留职,再到福利取消,考勤严苛,直至工资不能保障。最煎熬的时刻,是等待靴子落地。2022年项目开始半脱离公司,今后走向何方谁也不知道。身边的同事,主动加被动离职了一大半,剩下没走的,都像我一样,确实是因为没什么好下家可找,才拖着不走。
2021年因为挂证,整年压力大到想辞职。所以去年就开始投了很多简历,做了很多尝试,但在十八线小城,除去体制内,很难有其它适合35+高龄的工作,即使不追求薪资水平。
2021年的状态,有点像谈了多年的对象,相处久了发现不合适,想分手,但自己年龄大了,分了确实不好找下家,于是只好拖着。
拖到2022年,公司随时面临破产,于是情况变成了结婚多年的夫妻,对方要离婚,自己才突然意识到,离开他,生活有点过不下去,于是拖着不肯离,但心里明白,离婚是早晚的事,只是在最坏的结果来临之前,能拖一天是一天。
作为一个现代成年人,工作是立身之本。这一年,因为整个行业的跌落,之前的预期全部破灭,如何生存都变成了一件不确定的事。
情况还不甚明朗的时候,每天都接收到各种负面小道消息的转发。
前同事调到了别的项目,总是喜欢给我传播负面消息。也许她只是喜欢传播消息,只是这一年里负面的消息实在太多。我后来都不想看她的消息。
当一件事情悬而未决的时候,我倾向于不去预测它的走向。当一件事情暂时没什么解决办法的时候,我倾向于先放着不要管它。当一件事情暂时不和我直接相关的时候,我倾向于不主动关注相关的信息。我不知道别人是怎样一种情况,对于我自己而言,过多的关注负面消息,会让我有过重的心理负担,这除了让我更加焦虑不安,加重我的精神内耗之外,没有任何积极作用,比如化悲愤为力量的信念感,或者努力找其它工作的紧迫感。
2022年一整年的工作内容,就是很努力的在做一些无用功。
后半年几乎回到了17年到19年项目没开工的那段日子,正经工作很少,有也简单糊弄随便应付就好。
工作上,更多的消耗不是在精力上,而是在心力上。压力,焦虑,不确定,心理上的负面情绪一天天积攒,于是一天比一天消极怠工,但这种心理层面上的负面情绪,并没能推动我去作出任何实质性的改变,推着我走的是更实际的因为工资欠发造成的恐慌。
2021年10月开始联系bj,11月开始尝试干一些小活,在磕磕绊绊中度过了前三个月。像试用期。今年五一假期,去看了工地,从这一天,副业开始慢慢上了轨道。
夏天下班之后,经常被bj叫去上工地,有时候去她办公室加班。
书房开始变成一个真正的工作间。工作和副业开始并行。
我并不是那种能同时应付多线程的人,副业项目能顺利展开,并不是因为我突破自我,而是更多的挤占本职工作的时间和精力。
有事做就会相对不那么慌张。
6月份终于把挂的证转注给别的同事,副业的收入刚好补上了挂证补贴损失的窟窿。
工作的问题,算是暂时解决了。没有离婚,没有找到下家,只是暂时维持住了表面的和平。
虽然前路依然不明朗,但眼下好像这是我能勉强够到的最优选择了。
挂证转出去之后,心理上放松了一大半。
有一天去施工单位找人,他们技术负责人问我,现在工地的情况,挂着也没什么风险,为什么要把这么好的饼拱手让人。
也许真的是甲之砒霜,乙之蜜糖。
挂证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是有一点了解了当领导的不易,钱,权,责,调动资源,利益交换,对上驭下,每一件事都很难。从前我是一个普通观众,只会在台下傻乐,现在我躲在幕布后面,窥见了后台的一丝真貌,于是我吓坏了,还是退回去做观众就好。
翻了一下手机里的照片。看得出前半年还好,有时间做饭,学习,拍照,后半年渐渐忙起来,照片更多的是记录需要。
有时候会工作到0点之后,晚上太困需要喝咖啡提神,人生又有了一些全新的体验。
福之祸所依,祸之福所倚。
这几年对这句话深有体会。
让你经历痛苦,你才会成长。
我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生活过得太顺遂,就总有一种惶恐。无论是精力上,还是精神上,脚下像鸭蹼一样拼命扑腾着,我觉得这才是生活的常态。幸福只是偶尔的错觉。
每个人的后台都是兵荒马乱,乱七八糟,一登台,演出的都是化过妆的光鲜,粉饰后的太平。
2、疫情下的魔幻
今年的另一座大山是疫情。
从19年新冠爆发,对我个人来说,这件事更多的是一件社会新闻,而并不与己有关。
直到今年。
9-11月每个月底封控一次。12月放开之后,身边人陆续倒下,大半个月居家办公。因为封控,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独处时光。
在独处中找到了一部分的自己。慢慢开始认识自己,审视自己,真正与自己相处。
不虚妄的想象,也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就只是和自己相处,踏实的生活。
最完美的一天,就是疫情封控期间的日常。
早上八点左右起床,下楼核酸,顺便买菜打水,完成生活琐事。
十点左右回来做饭,到点吃饭。
吃完饭迎着阳光刷手机,看书,睡午觉。睡到下午三四点钟,起床干活,直到深夜。
偶尔不干活,就练练字,打扫屋子。
不用社交,没有工作电话,无人打扰。每一件生活里的小事都能获得快乐的能量。
我确实是一个向内的人,独处才能让我获得电量,与人相处只会让我不停耗电。
没有外部条件的约束,这本身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间歇性的鸡血与摆烂交替出现。自律是不可能自律起来的,内源性的自驱力甚至缺乏到不足以驱动正常生活,更不用谈做其它事。
不做核酸的日子里,生物钟彻底紊乱。大脑最兴奋的时间是下午16:00以后,直至凌晨2:00。
如果不正常上班,我甚至没办法好好爱惜自己。这真是令人丧气的真相。
疫情作为一件波及面深广的社会性事件,除了特别自我的部分,在社会面,我应该是受波及最小的那一波人。
封控的时候,物资充足,没有短缺。放开之后,暂时躲过了第一波高峰,还收到了袁珊千里寄送的退烧药和抗原。但与此同时,十一去秦岭的计划泡汤。每天要专门抽一个小时左右排队核酸,公交几乎停运,上下班多了很多不便。快递点瘫痪,双十二买的速冻产品,卡在各个仓库没有动静。防疫物资久久不能发货。最大的问题,公司借口居家办公,工资只能砍半。
亲友间的关心从有没有物资,到关心有没有发病,再到生活还能不能正常维持。日子过得像战时,家门以外的世界充满了危险,跨区域流动更是一件艰难而风险巨大的事。
整个冬天,都在惶惶中度过。
作为受波及最小的那部分人,我仍然感受到了各方面的伤害。那么受波及更大的那些人呢?
有一天,业主群里讨论放开的事,其中一个人说,放开了要自己保护好自己,国家不再保护我们了。另一个人立即开始反驳,然后双方开始无意义的争辩。
从前业主群里大部分时候悄无声息,只有物业工作人员每天尽职尽责发一些提醒。今年这几个月,业主群里多了很多社会性话题的讨论。
我没有微博,也鲜少刷抖音,但只业主群的消息,也看得出这一年里,疫情之下普通人所展现的戾气,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堪忧。
像楚门的世界,不真的触碰到世界的边界,怎么能意识到自己真正生活的到底是怎样一个世界?
疫情让很多人第一次认识到什么是强大组织,弱小个体。如果说时代的尘埃,落在每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山,那么强大组织的每一次轻风拂面,落在弱小个体头上,都是一顿难以承受的鞭笞。
强大组织从来不保护每一个具体的个体,它保护的是这个强大组织。
国家机器从来都不温情脉脉,官僚体制从来都只对上负责,所以天要下雨,蚂蚁搬家,最朴素的道理才是最颠扑不破的真理,有些好听话听听就行了。
金庸的世界里,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为友为邻。
这是作为江湖人的追求。
大侠受人敬重,小人受人唾弃。社会鼓励什么样的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会渗出来。
假如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歌里唱得很好,但我身边看到的,更多的是面对无常的无力。有的人可能会真的想做点什么让这个世界更好一点,但真的无从下手。
与我
向内探索自我,更多角度的认识自己。
3、与自己有关的
平常一个人住并不害怕的,但因为今年时常加班到深夜,关了电脑,从书房出来到卧室的这一段距离, 在黑漆漆的夜里走过,总觉得有点瘆人,于是选了一张最有阳刚之气的男人画像贴在进门的位置,希望他罩我。先有了画像,又添置了一块搁板,进门挂钥匙口罩。随后又装饰了一下电表箱,加了一盏小灯,晚上开着,好象有人陪着一起加班。

像这样一点点布置家里。
2022年陆续添置了冰箱,洗衣机,擦地机,吸尘器,搬回来蒸烤箱、面包机。除了大件,还有很多小件。生活一点点被填满。有一种这都是朕打下的江山的自豪感。
希望每一件物品都能被好好使用。
前半年,副业不太忙,打算学习考研。
英语学不进去,政治不宜开始得太早,于是拣了专业课。开始看文学史,文学理论,认真听课,记笔记。
系统的学知识还是有用。
文学理论打开了哲学的大门,后来找了很多哲学的课件来看。
文学史打开了历史的大门,开始认真学习历史。
然而一年过去了,进度仍然停留在先秦。
学,然后知不足。
有一次和袁珊感叹,我是那种学到一片叶子,需要继续去学习其它叶子,直到几乎把每一片叶子都学完,才能把它们组织到枝干上,当把所有的枝干学完,再把它们组成一棵树,等我全部纵览,才会发现,哦,这原来是一棵树。
所以,学知识对我来说,是一门复杂艰深的功课。我总是需要很久,才能摸到门。
我记得每一年的年终总结最后,我都会写,希望自己过得看起来不那么用力。但事实上,每一个下一年的每一天,我都是被事情推着走的,鲜少有真正无事一身轻的时刻。
今年尝试管理自己。
上半年袁珊安利了搞定清单。
下半年在b站发现了一个up主。
隔一段时间整理下生活,会增加一种对自我认识的新视角。
从记录生活开始。慢慢发现了一些有兴趣有价值有获得感的事。学习,写字,做饭,看电影。确实做一些既有输入又有输出的事,才能对抗虚无,晚上睡得踏实。
如果以结果来衡量,学习的收获是在学习如何学习与学习具体知识两个方面都进展缓慢。写字,欧阳询九成宫才练到三分之一,讲书法的视频每每看完一个,总觉得若有所思,但真正练起来才发现,学技能永远是行在前,知在后,真正的知是基于非常大量的基础练习。做饭相比学习、写字,成果好像更多一些,但也只限于安全区,尝试新的东西总是失败居多。在家的时候多了,偶尔能抽空看个电影,努力让自己看完写一点影评,给以后的自己留点纪念。

过了三十岁,身体就有一种江河日下的感觉。
春天,有一天办公室坐久了,想起来站会,突然爆发了腰疼。担心腰椎间盘突出,去医院拍了片子。幸好,腰椎除了曲度不太好之外,没有别的问题。
那一个月上班,站一会再坐一会交替着来,因为久坐久站都会腰疼。后来渐渐好了,这个好习惯也就渐渐丢了。
因为熬夜,大量掉头发,额角长了很多白发。
因为不良生活习惯,身体发出了很多警告,但我都会选择性无视。担心是担心的,但是担心之后总寄希望于让身体硬扛,而不是保持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
很多事情上,我都选择不过于勉强自己。在对身体好一点这件事上,我做出的唯一努力就是尽量吃早饭,工作日做一些广播体操强度的锻炼。
好像对自己过于放纵了些,但如果能一直坚持做到这两件事也很好了。
开车去远方,随便哪里。这是一件只是想一想就能让我开心起来的事。
但今年出不去。
天气好的时候,总觉得不能浪费了这么好的时光,于是春天去了附近的森林公园,秋天去看了山上层层叠叠的叶子。
春天光秃秃的山,更显出山沟里的贫瘠,人力的改造更像一条条的伤疤,有的大的有的小。秋天树叶丰茂起来,贫瘠和伤疤都不见了。我发在朋友圈的照片,让四川的同学以为我去了四川。
走出去,确实不能对你的生活实际有任何的改变。但它同样能给你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认识自己,审视自己的当下,观察自己不常留意的内心世界。
4、情感需求
在结婚生孩子这件事情上,不再勉强自己之后,人生终于获得了一种平和。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短暂的苟且,但作为体验派,我现在只想让现在的自己过得不要太勉强自己。
我们家里长大的孩子,好像都长得慢。
很多事情,我在没想好之前,很难迈出行动的步伐。情感冲破理智的时候很少很少。更多的时候,情绪是被自己向内消化的,而不是诉诸于外部。
如果求偶是孔雀开屏,露出自己丑陋的屁股,那我确实很难做到向另一个人完完全全的打开自己。
生理年龄马上要跨过35岁了,我才觉得自己好像真的是一个完整的人了,可以试着和另一个人尝试发展亲密关系。
但这显然不是什么太好的消息。我醒悟的太迟了。
何况,我理解的亲密关系和社会层面的结婚生孩子有巨大的偏差。
三观未成型的时候,言情小说看多了,对情感的需求会更纯粹,也会给亲密关系强加很多它所不能承担的意义。我想在同一个人身上要的太多了。
相亲会让我心理受创。也许因为这与我想要的纯粹背道而驰。
今年反思了很多,如果说相亲本身并不是亲密关系建立的途径,那么别的什么方式是?
我努力回忆自己二十几岁的那几年。
豆瓣有个小组叫我能遇见你已经很不可思议。
开花店的那会,雄心勃勃,有一段时间突发奇想,想找个人学3D。已经忘记自己是通过什么渠道,经谁介绍认识了一个做设计的小公司老板。说是老板,其实员工就3人,老板自己,他老婆和他朋友。老板说自己没时间,让他朋友教我,于是就这样,他朋友下班之后留在他们办公室教我一两个小时。后来为了方便,加上了qq。
每天很短暂的相处,回家后我有问题还会qq问他,偶尔聊一些生活琐事。
那段时间经常会上豆瓣,也许是聊天中向他极力推荐过,总之有一天看到有人关注了我,头像名字和他的qq头像名字一样。然后隔几天,他加入了一个豆瓣小组,名字叫我能遇见你已经很不可思议。
在设计公司教和学的一两个小时里,老板和老板老婆还有他会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他们和我是完全不同的成长轨迹长大的。
老板说他们是很多年的朋友,上的也许是职业学校。夏天不想上课,跑到附近的露天泳池去游泳,那泳池收费也不高,但不知道为什么,那时候总是没钱,逃票进去游一两个小时就觉得很开心。
老板和老板的老婆也认识的很早,回忆里都是没钱的苦日子,但老婆一直都义无反顾,不离不弃。他们聊天的时候,老板老婆就坐在窗边绣一块十字绣,偶尔搭一句话,一副贤妻良母,岁月静好的样子。
教我的这个老板朋友,每天要走很远的路。
他在城东那一片上班,老板的公司的城西,他下班从城东走到城西,然后教完我,再步行回城东的家里。没有交通工具,也许是因为穷?
老板说多了偶尔说漏他们现在的经济状况。仍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说是设计公司,其实和皮包公司差不多。有活了给出几张效果图,而且大部分是流水线生产,家具都调模型,与其说是设计,不如说是3D效果图拼贴。
学了多久我已经有点想不起来了。总之不是很久,后来什么原因没有继续下去,我也完全忘记了。
师徒关系解除后,我和他们几乎不可能再有其它联系。但因为加了qq,教我的这个人还经常找我qq聊天。后来说过一些似是而非的表白,但那时候我心里想着的是别人,所以我应该是很直接的拒绝了。
开花店的那段时间,确实是我社会性活动相对比较多的时期。同学朋友会一起吃饭,还能遇到这样一些彼此都觉得认识得很不可思议的人。
如果扩大样本才能扩大遇到相对比较对的那个人的概率,那么,年轻的时候应该过更丰富的人生,去体验更多彩的生活,而不是困在一些生存问题里。
但现实是直到现在,我还困在解决生存问题里。
明白了这种差距,像我这种从来不勉强自己的人,就会把目光转向其它。
与其主动争取一个不那么确定的人,还是坦然接受有也可以,没有也行的状态更容易一些。
时间久了,会更享受一个人的平淡,生活过得一点都不激烈,但好在乐的不激烈,痛的也不激烈。
爱上一个人,很大原因是人格魅力。
年少的时候,有光环加持,会真心实意的喜欢别人,不论有没有结果,有没有希望,至少自己的喜欢是纯粹的。年纪大了,也许是阶层的差距在拉大,生活里很难遇到让我觉得会发光的人,我的爱始于钦慕,了解多了会有怜惜,然后才会有更深入的情感交流。
从前,期待的爱情是大话西游里那种,会有一个白马王子,驾着七彩祥云来娶我。但没有人能够永远天真,生活教会你做人。
无论有没有人和你一起,生活都兜头兜脸扑面而来。真相从来都是残酷的,恐惧,害怕没什么用,你需要的从来不是要打败什么,而是打趴下了,你要靠自己站起来。
亲密关系的缺失,唯一令我遗憾的是人生的体验里缺少一点feedback.
就像书里写的,看到世间的美景,想到无人分享时有一点落寞。我与世界的联系,需要一个特别亲密的人再反馈给我,这样的人生才比较完整。
就像你对着空谷大喊三声,对面回荡起悠长的回声,是一种响应。
喜欢独处的人才能明白,长久的一个人生活,会很介意另一个人的闯入。
先不说情感上的接受,生活上很难适应另一个人的闯入。
这确实是一种自我封闭,因为长久的无人回应,所以你渐渐不再期待,也许到后来,会不再试图向这个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
我很怕,所以努力想记下点这么,留下我曾来过的痕迹。
我一直相信,良好的亲密关系,会让双方都变成更好的自己。
因为你们互相给彼此feedback,通过对方关照自己,反思自己,更深刻的认识自己,从而改变自己,尝试更多的自我突破,就会变成更好的自己。
以铜为镜正衣冠,以史为镜知兴替,以人为镜明得失。生活里没有什么,能比一个良好的亲密伴侣更能让你全方位认识自己了。
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没找到这样一个人。
5、写在最后
其实我很少想以后,很多决定都只基于当下,还要考虑不要特别勉强自己。
前段时间,老板被传跳楼。
这在已经沸沸扬扬了一年多的负面消息里,实在算不上特别大的新闻。晚上老板开会,算是侧面辟谣了。
我们私下也时常吐槽老板,投了理财的同事,交不了房的业主确实被坑的不轻。但功过自有人评说。论个人,我会特别佩服这种风吹不倒,雨洒不惧的人。上一个令我觉得敬佩的人是褚时健,大学的时候找了很多采访看,后来偶然看到一篇关于褚橙的文章,70多岁的老人,还在努力做一些有用的事。
有才华的人很多,但能承受风雨,度过难关,再站起来的人才真的是淬炼过后获得新生的人。每天也许会面对很多问题,面临很多困难。希望下一年的自己,无论面对什么,都能走过去,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