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皮固的《福利国家论》》陈再明22.12.25
《经济学家皮固的《福利国家论》陈再明22.12.25
一,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 皮固 剑桥学派经济学的传人阿瑟-富斯尔-皮固(Arthur Cecil Pⅰgou 1877一1959)的大著《福利经济学》(1920年出版),此书一出,把马歇尔社会改良主义的课题,全面的发挥开来。 皮固的福利经济学,有三个基本命题: 笫一,要增加社会福利,就必须增加国民所得。要增加国民所得,就必须增加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产量。而要增加社会产量,就必须使生产资源在各个生产部门的配置能够达达到最适宜的程度。这样,生产资源的最适宜问题便成了皮固的福利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二,要增加社会福利,就必须实现所得分配均等化。国民所得的总额即使增加,但因分配的不公平,贫富悬殊必大,社会全体的福利心就无法增加。因此,通过国家累进税政策,把富人缴纳的一部分税款用来举办社会福利设施,让低收入者享用,便可走向收入均等化。 第三,国民所得的变动愈小,社会福利的增加愈大。所得的变动容易招致社会的不安,破坏经济的平衡。因此,让所得不减少,分配不偏颇,所得的安定和分配的公平,将使社会福利有增加的趋势。
二,《福利经济学》一一生产资源的适宜配置、所得的均等化与安定化 (一) 生产资源的适宜配置 皮固认为,要使生产资源的配置达到最适宜的程度,必须通过国家的经济政策,使边际私人纯产品和边际社会纯产品相等,从而使边际私人纯产值和边际社会纯产值相等。当边际社会纯产品大于边际私人纯产品时,国家应当通过补助金政策扩大该部门的生产。当边际社会纯产品小于边际私人纯产品时,国家应当通过税收政策缩小该部门的生产。 (二) 所得的均等化 皮固认为,收入均等化就是把富人的一部分钱转移给穷人。因为,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看,货币收入越多,货币的边际效用就越小。据此,高收入者的货币边际效用小于低收入者的华币边际效用。也就是说,同样一英磅或一美元,对穷人的效用比对富人的效用大。 (三) 所得的安定化 皮固认为,社会福利的变动愈小,社会福利的增加愈大。国民所得愈大,所得的变动容易招致社会的不安,破坏经济的平衡。因此,让所得不减少、分配不偏颇,所得的安定和分配的公平,将使社会福利有增加的趋势。
三,《福利经济学》一 福利国家论(1) 英国的福利国家的经济政策目标,是建立全国民生活″从摇篮到坟墓",都受保障的全民福利国。这样的社会保障制度,有体系的实施起来,是到第二次大战结束后始见全貌。 也就是1945年的《家族津贴法》,1946年的《国民保险法》和《国民医疗服务法》,1947年的《囤民扶助法》和1948年的《儿童法》的制定。通过这几种代表性的英国型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备体系的全般实施,从此英国便走入名符其实的全民福利国家行列的前头。 英国型的全民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划时代的创举。这样的保障制度的完全实施,都是一批经济学家的提倡和工会组织者的压力,始见其功。特别是罗伯特的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弥尔的社会观、西罗尼的费边社会主义的影响,及工会组织和劳动党的压力,值得嘱目。并且,不容否认的是马歇尔和皮固所展开的福利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改良主义的鼓吹,值得称赞。 四,《福利经济学》一 福利国家论(2) 亚当史密斯与李嘉图等人的英国古典学派,所主张的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缩小国家权力的″夜警国家论″等,的确在英国社会落地生根。可是,马歇尔和皮固所代表的剑桥学派,或称新古典学派,却无法过度信赖自由竞争。因为自由竞争带来了资本的垄断,垄断必然的会带来失业和产生貧困。 虽然如此,他们又不能追随马克思主义,用阶级斗争为武器,发动革命,把资本主义打倒,建立社会主义。因此,为了克服1929年的经济大恐慌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危机,只能提倡扩大国家的机能,实施福利国家的社会政策,来挽救资本主义的摇摇欲坠。剑桥学派的修正资本主义,后来经过凱恩斯的发扬光大,成为有血有肉的东西。
-
南郁青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2-26 15: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