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十日晴:寺庙(一)
到过国内大大小小天南地北也算好几个所谓的佛门圣地,唯有西藏的寺院让我放下了质疑,升起了景仰。
我跟泡泡9月30号晚上到拉萨,约好的珠峰一线是10月3号出发,于是空出来1号和2号两天。因为受了严防高原反应的指导不敢过份活动,于是选择了1号以休息为主,并在上街补充装备之后,赶在布达拉宫下班之前去做了参观预约。
到了拉萨的人大概90%是要去布宫看看的吧,向来也流传着一票难求的说法。好像前几年是限制过参观人数的,总之目前的政策是要在参观的前一天拿身份证去领一个预约的号码。我跟泡泡倒是不担心,因为我们从珠峰回来之后还会剩几天可以在拉萨活动,而且那时黄金周已经过去,估计着也不会人多到排不上号。所以1号那天抱着试试看无所谓的心态去排预约的队,却完全没见到想象当中北京火车站会出现的那种长龙队伍,也不存在“只能起大早去领号否则就拿不到了”的限量供应。稀稀拉拉四五个人趴在窗口,查了身份证毫不费力就拿到了预约。
虽然这样,事实上游客数量仍然是不小的。程序上你在前一天选择不同的时间去预约,相应的会规定给你第二天来正式买票参观的时间范围;买门票时会记录你的购买时间,要求你在一个小时之内必须结束参观赶到出口;宫内每个“景点”也会有喇嘛看守,看你停留的时间长了就会催着你赶快往前走。执行这些办法在很大程度上会平均客流量,但我们第二天去时,虽然不算是个黄金时间,仍然可以称的上挤。这好像与预约窗口那边的景象有些矛盾,可能一来布宫里面的空间本来就狭窄,尤其是所谓的景点,基本上就是围在一尊佛像前面的一小圈;二来除了个人散客通过预约-买票的途径进来之外,也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旅行团不需要游客自己分别去进行预约,这样加起来人就不少了。
很矛盾,本应清静的地方像个庙会。导游左一个右一个,带着自己的队伍抢占一个有利的参观位置,自说自话的讲着大同小异的解说词。像我们这种蹭导游的,一般的战术是在刚进来的时候就盯上一个,然后从头跟到尾;在布宫却发现因为人太多地方太小,等我们好不容易跟在前人屁股后面摸索着爬上昏暗的楼梯来到景点前面时,导游已经差不多讲完了马上就带着大家走了,结果是听又没听全看又看得忙,搞得我很不开心。如果是在其他的地方,真掉队了也许还可以选择停留在原地等下一个导游过来再“换一趟车”,但在布宫就做不到,就算是老喇嘛不赶你走,也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你站着等候而不挡住后面人的去路。
所以我对布宫的美好印象,基本上只停留在第一面上:我们从阿吉拉姆出来,穿过一条长长的小巷来到它后门的马路上,再带着肚子里饱饱的午饭晒着暖暖的太阳,散着小步绕到正面来,用眼睛拍下它蓝天白云下面明信片一样的画面。
好在西藏的寺院远不止布宫一座。
我们的第一站其实是哲蚌寺,在拉萨市西北角的一座小山上。不如说山就是寺,整个哲蚌寺大大小小的佛殿经院,就在山腰上层层叠叠的错落有致,像一座城堡。我们是在参观布宫那天的上午起个了早坐公交车过去的,说是“有点远”,其实也就坐了二十分钟的车、花了两块钱。可能还是时差的关系,到的时候那里人还很少,显得冷冷清清的。当时没有布宫的经验,还担心是不是选择了一个不太受欢迎的景点冤枉了门票钱。结果是,之后的每一天我都在怀念哲蚌寺里那些静静的白墙和幽幽的小路。
哲蚌寺算不上是香火旺盛的一个,直到我们中午离开它的时候游客也未见多,甚至来朝拜的藏人也数不上几个。正因为如此才成就了它的幽静吧,才让我们可以慢慢的走走停停,喘着粗气爬上那些粗重的石阶,挨个儿转过一字排开的转经筒,或者暂时消失在那座装着一个不懂汉语的藏族老阿妈、一头懒洋洋的老牛、一口冒着烟的黑锅和一缕刺眼阳光的小院子里。
我很喜欢它的建筑,虽然建筑的学问我从来没懂过。屋高墙厚,白墙黑窗,像是小学美术课上信手画来的,甚至没有打算横平竖直的意思。也看不出来有什么布局,高高低低的绕着圈排列,身在其中完全没有方向感只能跟随着挂在墙上的参观指示前进,一会上楼一会下坡,从进来到出去没走过回头路,才意识到规模也许很大。似乎有着一种姿态:你可以来也可以走,我不拒绝也不迎接;我这里的事情你可以来了解,而你接受或不接受却不会影响我继续以这样的方式存在。这与它用外表并不精美的庙宇,去端端正正的供奉几尊佛像的做法,也许是有内在的统一性的。并不因此而感到冷漠或高傲,也许对于我的景仰之情,这里就是一个起点。
现在想想,这种姿态其实非常贴近自然。
我跟泡泡9月30号晚上到拉萨,约好的珠峰一线是10月3号出发,于是空出来1号和2号两天。因为受了严防高原反应的指导不敢过份活动,于是选择了1号以休息为主,并在上街补充装备之后,赶在布达拉宫下班之前去做了参观预约。
到了拉萨的人大概90%是要去布宫看看的吧,向来也流传着一票难求的说法。好像前几年是限制过参观人数的,总之目前的政策是要在参观的前一天拿身份证去领一个预约的号码。我跟泡泡倒是不担心,因为我们从珠峰回来之后还会剩几天可以在拉萨活动,而且那时黄金周已经过去,估计着也不会人多到排不上号。所以1号那天抱着试试看无所谓的心态去排预约的队,却完全没见到想象当中北京火车站会出现的那种长龙队伍,也不存在“只能起大早去领号否则就拿不到了”的限量供应。稀稀拉拉四五个人趴在窗口,查了身份证毫不费力就拿到了预约。
虽然这样,事实上游客数量仍然是不小的。程序上你在前一天选择不同的时间去预约,相应的会规定给你第二天来正式买票参观的时间范围;买门票时会记录你的购买时间,要求你在一个小时之内必须结束参观赶到出口;宫内每个“景点”也会有喇嘛看守,看你停留的时间长了就会催着你赶快往前走。执行这些办法在很大程度上会平均客流量,但我们第二天去时,虽然不算是个黄金时间,仍然可以称的上挤。这好像与预约窗口那边的景象有些矛盾,可能一来布宫里面的空间本来就狭窄,尤其是所谓的景点,基本上就是围在一尊佛像前面的一小圈;二来除了个人散客通过预约-买票的途径进来之外,也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旅行团不需要游客自己分别去进行预约,这样加起来人就不少了。
很矛盾,本应清静的地方像个庙会。导游左一个右一个,带着自己的队伍抢占一个有利的参观位置,自说自话的讲着大同小异的解说词。像我们这种蹭导游的,一般的战术是在刚进来的时候就盯上一个,然后从头跟到尾;在布宫却发现因为人太多地方太小,等我们好不容易跟在前人屁股后面摸索着爬上昏暗的楼梯来到景点前面时,导游已经差不多讲完了马上就带着大家走了,结果是听又没听全看又看得忙,搞得我很不开心。如果是在其他的地方,真掉队了也许还可以选择停留在原地等下一个导游过来再“换一趟车”,但在布宫就做不到,就算是老喇嘛不赶你走,也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你站着等候而不挡住后面人的去路。
所以我对布宫的美好印象,基本上只停留在第一面上:我们从阿吉拉姆出来,穿过一条长长的小巷来到它后门的马路上,再带着肚子里饱饱的午饭晒着暖暖的太阳,散着小步绕到正面来,用眼睛拍下它蓝天白云下面明信片一样的画面。
好在西藏的寺院远不止布宫一座。
我们的第一站其实是哲蚌寺,在拉萨市西北角的一座小山上。不如说山就是寺,整个哲蚌寺大大小小的佛殿经院,就在山腰上层层叠叠的错落有致,像一座城堡。我们是在参观布宫那天的上午起个了早坐公交车过去的,说是“有点远”,其实也就坐了二十分钟的车、花了两块钱。可能还是时差的关系,到的时候那里人还很少,显得冷冷清清的。当时没有布宫的经验,还担心是不是选择了一个不太受欢迎的景点冤枉了门票钱。结果是,之后的每一天我都在怀念哲蚌寺里那些静静的白墙和幽幽的小路。
哲蚌寺算不上是香火旺盛的一个,直到我们中午离开它的时候游客也未见多,甚至来朝拜的藏人也数不上几个。正因为如此才成就了它的幽静吧,才让我们可以慢慢的走走停停,喘着粗气爬上那些粗重的石阶,挨个儿转过一字排开的转经筒,或者暂时消失在那座装着一个不懂汉语的藏族老阿妈、一头懒洋洋的老牛、一口冒着烟的黑锅和一缕刺眼阳光的小院子里。
我很喜欢它的建筑,虽然建筑的学问我从来没懂过。屋高墙厚,白墙黑窗,像是小学美术课上信手画来的,甚至没有打算横平竖直的意思。也看不出来有什么布局,高高低低的绕着圈排列,身在其中完全没有方向感只能跟随着挂在墙上的参观指示前进,一会上楼一会下坡,从进来到出去没走过回头路,才意识到规模也许很大。似乎有着一种姿态:你可以来也可以走,我不拒绝也不迎接;我这里的事情你可以来了解,而你接受或不接受却不会影响我继续以这样的方式存在。这与它用外表并不精美的庙宇,去端端正正的供奉几尊佛像的做法,也许是有内在的统一性的。并不因此而感到冷漠或高傲,也许对于我的景仰之情,这里就是一个起点。
现在想想,这种姿态其实非常贴近自然。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