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瓦格博
阿荻说2023年日日都是好日子,我说是呀,今年像极了2017年,不过接下来都会是好日子。趁现在舒服把这篇想了很久的文章写完。前几天随手从书架上拿了一本书来看。是之前逛书店发现的一本书,看了豆瓣评分就记了下来。打开了好几次也没看进去。人与书也讲究缘分,缘分不到翻几次也看不进去。其实对日本电影和书的一些价值观都不敢苟同,其实文化不同,价值观也就不同。看过夏目漱石的《心》,看的我心理变态。实在接受不了。很久之前朋友转给我一部叫《告白》的电影,电影里那种心理较量让人很压抑。想起来丁元英说的文化属性问题。文化属性下的人类是那么不同。接触过的日本文学给我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但这本书的不同之处可能是在于纪实,从一个摄影师的角度,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客观记录。里面揭示了一个宏大的主题——自然与命运。他在文中说“神山者,生之源也。”我跟着他从他的27岁到了35岁,他六次来到卡瓦格博。去转山,去拍照,去领略卡瓦格博的神秘。澜沧江的水汽升到空中遇冷变成了云海,卡瓦格博总是隐藏在云海之后不肯示人。小林将这8年的变化都写在书里。1996年,27岁的小林攀登梅里雪山,从雪山回来他说:“在遇到下一个由衷想要去做的事情之前,我要先学会培育心中所缺乏的,之前被我漠视的那些东西。”1998年,他再次来到梅里雪山,开始遗体的收容工作。而这一次的收容工作也让他坚定了内心的想法。他说:“之前一直模糊不清的未来目标,一步跨越成了坚定的人生意志。”从此他便成了以摄影为专业的自由职业者。能找到一生都值得为之努力并投入所有的事是一件很难的事。而找到的人无疑是幸运又幸福的人。
书里面有一个有趣的画面。从西藏来的人说的藏语和当地人的藏语是不一样的,交流时有障碍。以前不理解转山,他们冒着危险去神山朝圣,可他们说死在路上也是幸福的。但后来看的东西多,反而理解了。人需要一个信仰,不管他是什么。信仰是人心灵的支柱,是人在面对人事纷扰时可以的依靠,和寻求解脱的一种方法。蔡崇达在《命运》中描述的求神拜佛也是如此。都是人的一种心理寄托。而能有心理寄托也是好的。
读书以后的变化是什么?是认知发生了改变。知道每一种行为处事方法的背后都可以究其原因。是理解,理解每一个决定,理解每一个人。万事万物讲究因果,来来去去皆是空。
如果不是1991年的山难,就不会有后来的收容,小林也不会来到卡瓦格博。村长的女儿也不会去日本求学,定居日本。这不是命运又是什么呢?而当时只道是寻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