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2年总结
查看话题 >2022流水账
万般不愿,但2022年就要结束了.对于很多人来说,今年都会是难忘的一年吧. 一如往常,白驹过隙,空留回忆.

前半年在上海的生活,并没有很多值得要记的事情,热热闹闹的开年,在家到大年初五就惊魂连夜冲往上海,隔离了半个月后2月就已过去.还没蹦哒三周,学校又封了.再到四月一,上海开始了漫长的两月.印象里上半年光居家了,如果不是自己经历,可能我也会说出:可以在家干活呀之类的话.然而实际上只会发愁哪里可以抢到菜,焦虑什么时候可以出门,透风的机会就是每周做志愿者帮楼里运东西的时间,还着房贷交着两个地方的房租实验室没办法发工资只好看着积蓄逐渐见底,后期保障了基本生活之后开始被一轮轮的希望和绝望轮着折磨,你能想到前一个周还能通过外卖买到的猫砂后一周因为一层铁丝网隔断了杨浦和宝山就运不过来了,后期筋疲力尽开始摒弃所有的社交媒体,不想活在让自己失望的社会里. 勉强干了点正事,就只是用尽自制力学了些口语,看了一丁点文献.然而也算是难得的休息时间吧,长了草的动森终于被我花了两周把岛建肝完了,看了很多本书,小猫咪除了不满意没有罐头可以吃以外,估计很开心我可以24小时陪着她.

出乎意料的突然解封后没几天就在焦虑中盼来了签证,急急忙忙置办出去的事宜,连老家都没机会回,是没法回.看了最后一眼的外滩,最后一眼的江湾荷塘,吃了好多场告别宴,我一个人又踏上了新的旅程.

在独立日烟花上空飞过时,我并没有感觉到恐惧和孤独,也许是我未曾预想到我将遇到的适应期将会是多么地难熬.听别人说“难”,和自己深处这个“难”,是不同级别的痛苦.第一次点餐时候的恐慌, 与人交流的不顺畅, 办很多手续的不知所措, 一点点的小事,一点点地折磨心神. 我试图从hms主楼的庄严,从查尔斯河的静谧中提取鸡血,但仍是茫然.每周去tradejoe’s购物时都会路过brookline那些好看的大别墅和草坪,就会有种不真实感.总是会问自己,我是真的到这儿来了吗, 这儿真的跟家里那边不一样吗,这种不真实感跟随了我大概4个月.

来的头两周一直在睡地板床垫,脏兮兮的地毯似乎几年没人洗过,花重金请了清洁阿姨来也无可奈何.时差没倒过来大半夜醒来看着房间默默哭泣难过.但那又能如何呢,还不是得学会用电钻安装各种家具,用小推车跑了好几趟去拉二手的家具,用洗地毯机一遍一遍地清洗,最后给自己安出了一个十分满意的家.我对家的定义,是一个温暖的,可以给自己安全感的避风港.一直在漂泊的我无法拥有稳定的居所,而我并不会为了给以后的房子攒钱而牺牲自己今天的舒适.更何况,舒适的房间,仅仅是花心思就可以得到.这比很多很多事,容易的多.

记得在哪里看到一句话,大致意思是“以远离痛苦为由的新生活总是可以让人满意,而以追求美好为由的新生活总是让人失望”,十分认同. 不听劝地选了一个华裔女老板,来了新的实验室,着手开始新的课题,周围都是优秀的卷王,差点没把自己打到地下. 消沉了好久,还好最终发现其实是自己逼自己太过.才来没多久就希望自己掌握大多数的知识,要求自己立刻反应过来开始有条不紊准备下一步的计划,完全忽视了自己的内心其实还在恐慌和不安.以至于前三个月什么事情都不想做,未来也不知道怎么走,只想躺平,看了很多的书也无法解惑.十一月的时候实在不行了,决定让自己彻底躺平到年底,只体验生活,反而活过来了.一味的压榨,其实是最不明智的办法.

过来以后没两周就接受了按时下班的洗脑,这边下班和周末可以义正言辞的不看邮件不接电话,休息就是休息.因为新鲜劲,几乎每个周末都在玩,上山看了枫叶出海看了鲸,出海钓了鱼,烧烤划船,学会了paddle boat. 人生的意义在于体验吗?不得而知,但是的确会开心.

因为这边想找个人出去玩太容易了,大家都是过客,大多都形单影只,都需要找人凑堆出去玩耍.再加上总想社交到大牛,这边出大牛的概率又很高,所以大家都热衷于结交新的朋友.人们的想法一致而又无聊,大家看得清楚,又不能免俗.
但我开始发现了,自己就是一个喜欢热闹喜欢周围有人陪伴出行的人,但人不能太多,太多虚伪浓度就太高了,比如那一百多个人的烧烤,就让我觉得浑身不适,再也不参与了.三五人的小聚就很开心,打麻将,聚餐,打uno,适当的社交可以令人愉悦,从不同背景的人那里听到不一样的看法和生活风情,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可能下半年的节日比较多,感觉自己经常放假.除了一些长周末,还热热闹闹地过了中秋、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扎堆凑热闹.其实细细想来,与以前的区别不在于地点,而只是在于现在以换了新地方为契机,想去尝试了.所以生活得如何其实不在于在哪里,而在于对待生活的态度罢了.

总的来说,很喜欢波士顿这个城市,治安没有想象中的糟糕,遇到的人都挺Nice, 路上很多人跑步和遛狗, 没有像上海一样的高楼大厦,但路边动不动百年的小楼房古朴而优雅.随便走走就是美剧里面的场景,到处都能碰到好看的小花园,总能看到温柔的晚霞,还有路边可爱的松鼠和兔子. 有非常多的国人, 不需要融入本地的生活也可以过的很好. 这是一个种族非常多元化的城市,大家都有自己的舒适区,与他人不同并不是值得奇怪的事情. 公共交通和快递很辣鸡, 但也只能被迫习以为常, 在国内总是海淘,现在在这边也经常反向海淘. 冬天的确挺冷,但屋里的暖气太让人幸福.似乎自己一直在不同的城市安顿和生活, 它们让我知道并没有一个地方是完美的, 无需争论哪里更好, 它们都会给你留下无法被替代的美好回忆.

今年看的书相比去年多了些,kindle还升了级,喜欢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只能看书,有时候减法远远大于加法. 开始感觉社交媒体能给的信息多是浅显,可以拿来休闲和拓宽眼界,但还是只有书籍可以快速而深入地获得一些东西. 除了一些文学作品,因为今年的动荡生活和生活转换期的迷茫,看了很多工具书.最受益的是因为《我们为什么要睡觉》这本书,开始注重起了睡眠,也由于这边缺乏夜生活,逐步开始了十一点就睡觉的健康老年人生活.而《轻松主义》和《为何精英总是时间控》的确一定程度上地改变了我的思考方式,缓解了因为恐惧而造成的拖延症.“勤奋”和“完美”不再是我干活的指标,而“用最少的活完成目标中的事”和“快速尝试”逐渐露出了头角.经常在看这些书的时候想到身旁有些人对这种工具书的嗤之以鼻,各人选择罢了,有部分书籍对于我来说帮助十分巨大,这还是得看机缘吧,里面的水书不少,但沙里淘金很值得.在消沉的这一段时间里,豆瓣的“内在力量小组”也帮助了我很多, 最有共鸣的是“把生活看做是玩游戏”这个想法,是啊,这人生除了不能删档重来,不就是在玩游戏么,每个人初始时期的设定不一样,靠自己去打装备,身边的人都是npc. 其实决定怎么玩,怎么走,还是看自己.没有固定的玩法,受到外界条件一定限制,但还是有选择自由.
然而也深刻知道, 看来的经验毕竟是看来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稍稍把他们融进自己的生活里,的确感到了很多不同,这是自己人生观改变了很多的一年. 开始戒糖(成效只是比以前稍微好些)、开始跑步(入冬后就没继续了,等到来年开春)、开始有了work-life-balance的愿景(正确看待老板和自己之间雇主和雇员的关系)、开始不再为了以后而是为了现在而活(人的欲望永远没有尽头,成就永远没有终点层级)、开始不以“完美”而是以“好”来评判自己的行为(达不到苛刻的要求就对自己不满意,以前的我真是自虐)、开始很不在意他人的眼光. 有了更宽容的心去接纳外界的变化和吸收外来的信息,虽然接受新的东西时也是选择性的,但自己的生活是在平稳地更好地实现了自洽.
人生短短四千周,主角不过是一个人罢了.
虽然有些痛苦, 但我仍然在成长, 所以2022年, 还是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