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读书总结
27本,虚构类14本,非虚构类13本。
虚构类:
1. 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
以出人意料的“欧亨利式结尾”闻名于世,不到最后一刻无法猜到结局。不过每个故事都是一个套路,也有一点腻。
2. 金鱼缭乱
完全女性视角的作品。女作家笔下塑造的女性更能真实反映女性的思想和面貌,而不是男性作家想象、杜撰的女性。
整本书最喜欢的两篇《花之劲》《老妓抄》,书中刻画的女性所具有的原始生命力和热烈之美真的很耀眼。想要用花作画,抛弃已有的绘画事业,而去学习插花的桂子;年老体衰却仍旧努力学习新鲜事物的老妓。“每个女人的内心都隐藏着连自己都不能完全意识到的天然力量,一旦被炙热的热情勾起,这种力量就会被拉拽出来。它有时会像奇迹一般地出现,有时却会一生被埋藏。”会被什么东西埋藏,可能是社会的规训和本就不该存在的歧视和压迫吧。
3. 地下室手记
“我是个病人......我是个凶狠的人。我是个不招人喜欢的人。”本书以“地下室人”第一人称叙事,“地下室人”是一名40岁左右的退休公务员,他充满了病态的自卑,喜欢用虚荣包装自尊,同时又喜欢剖析自己、剖析别人。第一部分主要是主人公在地下室的长篇独白,他的哲学思考,理性与非理性、自由意志等碎碎念。第二部分是主人公追溯自己的往事,他不幸的原生家庭、童年、被霸凌的校园生活,努力学习在智识上赢过别人,但依然生活不如意。他像阿Q一样想象自己和军官的较量,并取得了某种精神胜利。他在思想上看不起混得不错的老同学,但又硬要挤进同学聚会。他遇到了妓女丽莎,一个比他生活还要悲惨,所谓身份更加卑贱的人,他爱她但又践踏她。但更可悲的是,他什么都知道,他知道自己的癫狂阴暗,他能够为自己的所有行为打好注脚,他甚至在行动之前就已经剖析完了自己,但他无法控制,无法和世界和解,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最后被困死在地下室里。
4.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
五则以真实人物为原型的短篇小说,“毒气战”的发明者哈伯、“史瓦西奇点”的提出者史瓦西、薛定谔、海森堡......科学与道德之间的界限在哪里,天才和疯子有什么区别,科学可以同时展示恐怖和美丽。同一个人可以用科技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也可以用科技一瞬间杀死成千上万人。德军咬破胶囊自杀时的味道和奥斯维辛毒气室是同一种杏仁甜香,而这种甜香作为杀虫剂让植物得以迅速生长。“任何物体都可以生成奇点,只要它的物质被压缩到一个足够小的空间里”,到最后,就成了一个无法逃脱的深渊。那意志的充分集中,数百万人受制于同一个目的,思想被压紧在通一个精神空间里,会不会生成一个类似于奇点的东西?史瓦西不仅相信这是可能的,而且正在他的祖国纳粹德国发生。伟大的数学家格罗膝迪克在事业巅峰放弃了数学,隐居山林,因为他看见最终毁灭这个星球的不是政客,而是像他们一样的科学界人士。我们对世界懂得越多,越无法理解这个世界,无法再理解人类,这些疯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科学的盲目发展终将淹没人类本身。
5. 长安的荔枝
小吏李善德突然被甩锅任务,要在贵妃诞辰之日前,从岭南运送新鲜荔枝。一口气读完的一本书,跨越5000余里究竟要如何运送,官场复杂,人际关系又如何交织在一起。
6. 荒原狼
哈里·哈勒尔是一个性格孤僻、离群索居的中年男子,他喜欢对文学、哲学、人性、自我存在发表各种评述,同时厌恶世俗的生活、笑话、流行......作为社会的边缘人,他喜欢去思考去追究生命存在的意义,但又难以脱离小市民社会,始终难以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于是陷入到难以摆脱的痛苦之中。尝试将自己打成碎片,重新拼接,找到崇高精神与物质享受的平衡点,与生活达成和解的过程,才是生活的常态。
7. 山茶文具店
非常日式的给人温暖幸福感的小故事。镰仓一家帮人代笔的文具店,波波成为了新一代传人,经历了夏秋冬春,帮委托人写给死去动物的吊唁信,离婚的公告,拒绝借钱的回信,绝交信,帮字丑的女士写信,代替去世的爷爷写给婆婆的告别信.....代笔不仅是代写,而是去理解委托人的心情,代入委托人的立场,挑选适合他们的笔、纸张、邮票,运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和字体写法,更好地表达或者回应感情,让委托人能够得到幸福。 波波自己也在一次次的代写,遇见了浪漫的芭芭拉,可爱的胖蒂,霸气的男爵,自己的爱情。在一年的代笔里,波波理解了上代,执笔写下了对上代的爱和思念。
8. 绝叫
阳子,你是一个无法构建起完整自我的人,一个被亲情、爱情和社会抛弃的女人,是要像市场那只翻白肚的金鱼被丢弃吃掉,还是像野兽一样挣扎,在烂泥里摸爬滚打,杀掉一切阻碍你获得自由的障碍。你选择了将命运攥在自己的手心,你奔向自己的避风港湾,如果没有,自己打造一个就行了。
阳子的悲剧,是日本社会结构问题的缩影。作者用阳子串起了日本泡沫经济、重男轻女、家暴、女性职场困境、牛郎与妓女、骗保等社会热点问题。被家人、被社会视而不见,挣扎于生活泥沼的“弃民”,要怎么样生存。成为“松子”,一蹶不振,最后悲惨死去。还是成为“阳子”,成为野兽,某种程度上突破结构的桎梏。
9. 素食者
一场噩梦之后,妻子把自己当成了植物,拒绝吃肉、准备荤菜,到最后拒接吃任何食物、拒绝交流。它讲述一个疯狂极端的故事,但真正要讲述的可能是这个社会是如何扼杀女人的生命力,逼迫她用变成植物的疯狂举动来完成她的反抗。使用暴力的父亲、帮凶的母亲、冷漠的丈夫、诱奸的姐夫。在完全变成植物之前,妻子有尝试要说些什么,说自己的梦,说自己不吃肉,但没有人要听,只换来丈夫、亲人的愤怒。她当不了乖巧的女儿、顺从的妻子、欲望的客体,她选择成为一株植物,摆脱女性的身份,摆脱人的身体,完全退出社会,在死亡中获得真正的解脱。
应该是今年读的虚构类文学里最惊喜的一本。
10. 沧浪之水
还可以吧。
11.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第六病室》
12. 山月记
“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愧日益助长内心那怯懦的自尊心。”
13. 平面国
向上,不是向北!“不管是点、线段、正方形、立方体,还是超立方体,我们都犯着相同的错误,我们都被所处的维度束缚,成了偏见的奴隶。”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越来越多,接触的信息也越来越多,我们对未知、对不同观点更加开放了吗,还是越来越困在信息茧房里,觉得观点不同的人不可理喻。“真正能对人类造成'降维打击’的只有愚昧和封闭。正因如此,我们永远不应放弃思考和探索。任何一种'信仰‘或’价值’都不应该成为闭目塞听、阻碍思辨的封印。”
14. 你的夏天还好吗
越看越喜欢的一本书,8篇短篇小说,8个发生在夏天的故事。“你的夏天还好吗?”像是在问表面上还生活在阳光下,但内里已经因为高温潮湿而开始腐烂生虫的人们,“还可以撑下去吗?”
每一个故事都叙述得平淡而细腻,没有什么大起大落、大开大合,但每个故事都能感觉到崩塌,心理上的日渐崩塌,生活的逐渐失控,他不在某一天、某一个事件,而在每日重复的生活里叠加。重复是一种绝望。找不到改变的出口。你可以读到普通人的贫穷,“新时代”的贫穷,“城市化”的贫穷,那是一种局促不安,“既不掉落,也不腐烂”。好像每个人都有希望,都在城市这个地方怀有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但又好像人生已经有了“结局”,努力生活的“过程”不会改变任何东西。所有人“像虫子一样排队开往城市”,也“像虫子一样生活在城市”。《虫子》里充满虫子和拆迁噪音的房子,生活在焦虑中的孕妇和疲惫的丈夫;《角质层》里被城市裹挟的精致穷女白领;《尼克塔酒店》里隐藏的阶级差距;《三十岁》里努力学习却因为生活窘迫而参加传销的大学生......她好像在写我们的身边,每个人都被困在城市生活里,当下的时代漩涡里,无处可逃,无处可去。
非虚构类:
1. 愚蠢的人类
读起来很愉悦的一本书,像脱口秀一样。人类的历史始于犯蠢,当人类以为自己搞定一切的时候,往往就是搞砸幽灵将要出击的时候。
2. 始于极限
上野千鹤子和铃木凉美的十二次通信,每次一个主题。没看之前以为会是一次势均力敌的探讨,结果更像是前辈对后辈的谆谆教诲。如果要给这本书打一个标签,应该是“真诚”。
铃木凉美完全没有回避自己具有话题性的背景,非常真诚地展露自己、剖析自己,甚至可以说有些在自揭伤疤。上野千鹤子作为一个过来人,也是一针见血地指出铃木凉美的漏洞,解答着各种她人生的困惑。
“社会学领域有一个两难的问题:结构还是主体?主体作为个体越是坚持'自我决定',结构就越能被免责”。 承认自己是父权制社会的“结构”暴力的受害者并不是溃败,质疑结构本身,不为结构性压迫开脱,才能有改变的可能性。
3. 下班后开始新的一天
粗略翻完的一本书。更好地规划下班后的生活,用晚上的时间重获新生。
4. 叫魂
本书通过档案、奏章原文,尽可能还原1768年乾隆年间发生的全国性妖术大恐慌。统治者的合法性焦虑、官僚体制的腐化、激化的社会矛盾,三个层面错综交织,最终酝酿成了荒谬而疯狂的妖术大恐慌。
“没有人会哀悼旧中国的官僚制度。即使按照当时的标准,它所造成的社会伤害也已超出了仅仅压碎几个无依无助的游民踝骨的程度。但不论是好事还是坏事,它的特性却可以阻挡任何一种狂热。没有这样一个应急的锚碇,中国就会在风暴中急剧偏航。在缺乏一种可行的替代制度的情况下,统治者就可以利用操纵民众的恐惧,将之转变为可怕的力量。生活于我们时代的那些异见人士和因社会背景或怪异信仰而易受指控的替罪羊,便会成为这种力量的攻击目标。没有什么能够伫立其间,以阻挡这种疯狂。 ”
书中所描绘的那种丑恶的全社会歇斯底里在当代中国还一再地重演。
5. 厌女
厌女包括女性的自我厌恶,以及男性对女性的厌恶,他并不是少数人才会有的问题,它存在于意识的深处。喜欢女人的男人的厌女症,实际上是将女人“他者化”,把女人归入自己能够控制的“他者”范畴之中。 书中谈到“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同性恋憎恶——厌女”,男性的价值是在男性世界里被确定的,必须确认自己是性的主体,最恐惧的就是“被女性化”。因为在顽固的性别二元制下,偏离男人世界,便等同于“被女性化了的男人”,所以男性喜欢用同一套“男人话语”,来获得男性集团的认可。而共同的厌女就是“男人话语”中重要的一环。
但并不是每个女性都能被歧视,比如自己的母亲。因此男性创造了双重标准,将支配对象分离隔断,就是来自男人的“圣女”和“娼妓”的分离,他们两个集团相互对立,构成女性的“厌女”。社会发展过程中,女性也能在事业上有所进步,但又有了新的对立,即“女强人”和“弱者”的对立。
6. 小镇喧嚣
本书是作者吴毅对中国中部地区一个乡镇从2003年到2004年的调研,参与了村、镇多个重点项目,包括乡镇迎检、开发征地、征收农业税、征地“种房”,农业产业调整,因为环境问题关停采石场等等政治运作。即使是将近20年前的事情,但是现在看起来,它很多互动的逻辑和现在并没有什么区别,读起来依然很有现场感、很有共鸣。作为一本“叙事”性的学术作品,它更多是以场景化的叙事,包括对当事人的访谈、记录去展现基层政权、村级组织和农民复杂的互动逻辑,对于很多事情的评判不是仅仅从抽象的正义价值理念出发去进行的泛道德学术批判,而是出自乡村生活实践理性的分析。
“这样一些属于‘地方性知识’是不大为习惯于从事宏观研究的学者们所关注的,他们所关注的往往是一些带有全局性、主导性、战略性和政治正确性的大话语,而非这些新旧政策交替杂陈过程中所出现的技术性矛盾”。“大话语”是更容易获得的,而“地方性”的反而是更加困难切入的。
7. 置身事内
8. 大国之基
和《城乡中国》对照着看的书,和周其仁完全持不同的观点,不主张集体土地自由入市,认为农村土地是城市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为进城失败的农民提供在农村生活的保底条件。虽然不太认可这个观点,但是书中对于“扶贫制度”“乡村治理”的一些分析还是很到位的。
9. 土地开发与基层治理
因为工作看的书,对土地开发和基层治理的运作细节,有很深入的参与和观察。
10. 精英的傲慢
重复的部分很多。每个人并不是在同等机会下公平竞争,“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需要保持谦卑,重新反思更有利于社会公正的举措。
11. 西部招妻
作者很真实地记录着几段“招妻”的故事,不带入什么道德的评判,从男性“买家”的一方出发,去看整个过程,他们既是贫穷和传统父权制社会的受害者,同时又是地位更低的女性的压迫者。他们在“招妻”路上遭受心灵和物质上的打击,又剥夺了女性身体和心灵上的自由。这是双输的悲剧。
12. 非平面
13. 城乡中国
“终于在XX的最后一天看完这本书,弄清楚了很多关于农村问题的困惑,例如之前一直很奇怪老家很多村子为什么都拆拆拆了,明明位置偏僻也不修路、也不发展产业,也不搞大规模农业,还有就是有“地”的农民为什么搞不到钱。按照作者的观察中国目前“工业化超前而城市化滞后”,很多问题的根源在于“城乡隔离”,建国以来的整体制度安排“把城乡之间的各个大门都关了个严严实实”,但是文革之后、改革开放之后逐渐打开了农村粮食、农副产品、农村劳力进城的路线。目前“国有土地率先合法入市”,并通过“宅基地换房”、“留地安置”、“三集中”、“增减挂钩”、“城乡统筹”和“地票”等多种多样试验性政策工具,把部分集体土地引入合法交易的框架,但是问题没有从根本解决,需要改革的不只是经济制度,还有相应的政治安排,务必要打开“集体土地”的自由市场,务必要实现城市土地、农村土地同地同权。”——引自糖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