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下关系
20221227
不知道看的人习惯了没有,我自己倒是蛮习惯了,每隔一段时间,由主任引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要被提上日程,让我认真思考一番。
这次有点突然。
先是因为阳了,在家,大把时间。除了头两天烧得不要不要的,后面两天基本一直捧着手机刷刷刷。
然后就刷到了一条阳了后老公能不能用孩子的美林(退烧药)的问题,其中一名答主认为,这是价值观在生活事项上的体现,并由此扩充了我原来价值观中呆板的排序,让我瞬间懂得了主任先前对家人顺序的回答。我突然间在这点上真正地理解了他。
再然后,就开始刷到类似“真正的释怀是什么样”的问题,联想到上周的争论,觉得神伤,于是自己还主动在知乎以及小红书上搜释怀。
看来看去,都是一些故作潇洒自欺欺人的话语。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过去这三年,类似话语我看过不少,也对自己说过不少,有时其中的几句还让我产生了“我悟了”的通透感,然而过了一段时间打回原形。
不舍得就是不舍得。但凡还是在搜这个问题的,就是还没到放下的阶段。这可真是个悖论,放下了的人,又不太可能跑来回答这样的问题。
不过,许多人终其一生也有很多放不下的人和事,放不下就背负着呗,也没说一定要清清爽爽无牵无挂的。
只是,我关注的是,这是我想要的吗?这是主任想要的吗?
不是的。不是的。
在网上所有释怀的答案里,最大的误区无非两种,第一种是离开论,大意是,离开对方,让对方失去自己后追悔莫及;第二种是优秀论,大意是,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让对方追悔莫及——发现了吗?这两者的落脚点,都在对方“追悔莫及”上面。
离开,或者变得优秀,真的会让对方追悔莫及吗?
从自身有限的人生经验来看,并不会。比如说离开,我问自己,那些曾经喜欢过我的或我喜欢过的人离开了我,我难不难过?嗯,对于我喜欢的人,可能当下是难过的,但站在现在来看,真的已经没关系了呀。而我没有喜欢过(但却喜欢我)的人,他们离不离开、什么时候离开,我是真的真的不在意啊。
又比如说优秀,一个离开的人变得优秀了,我会后悔吗?我想我是不会的。这个世界上优秀的人很多,可心动的人不多。有时一个人显得与众不同,并不是他有多优秀,而是我们的特殊情感,赋予了他别样的光环。因喜欢而不同,并非因不同而喜欢。
这里面有一个很底层的逻辑,那就是,我们并不那么在意,我们不在意的人的情况——变优秀也好,离开与否也好,伤害自己也好,都不在视线范围内。
变优秀也好,离开也好,都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他人的目光。
那我想要什么(现在怎么样)?
我想要成为主任的好友,可以推心置腹的那一种。
如果做不到,那就静静看着,默默学习,直到把“是我想成为但还没有成为的样子”落到现实。
如今我们已经认识十年。
在这十年间,我们不是没有过坦诚相待的时候,但关系最为密切的那段时光,被主任归为“一念之差”,并以一条要求“保持距离”的信息为终结,带上了别样的色彩(导致我自我怀疑了好久,反复质问自己是不是图谋不轨,可是无论追问多少次,答案都是没有没有没有)。
那个节点,我反复考量过这段关系的走向。
是真的很遗憾,很不舍。仿佛人生空了一块,连自己都变得不完整了。
他很明确地表示不可能像之前那样联系。
除了正常同事间必要的联系,其余的一切都不可以。
不知道是不是出于不忍,最终他同意了我,可以给他发邮件。
此后,我开始把自己想分享给他的一切,都写成邮件发给他。
还得寸进尺,从最初的一个月一封,到后来的工作日报——虽然频次上去了,但从范围来说,收窄了,仅限于工作日,基本限于工作。
很长一段时间他没有回复。有多长呢,长到“不回复”成了我心中的默认选项,偶尔收到一条回复,都能把我吓一跳。
可工作上时不时的冲突,他毫无例外地维护自己部门的人员,哪怕在确凿的证据面前,也得不到一句或公或私的致歉,还是让当时的我倍感受伤。
但正如主任所说的,如果我在他看来是预设坏人,那他早就把我从眼前抹去了(毕竟我只是个副职而已)。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唯一担心的,是打扰到他。
还好,每一次我确认这一点的时候,得到的答案都是“并不会”。
但现在的我总是会觉得受委屈,觉得不被理解,觉得没有被公正对待,谈不上平等,更勿论当朋友了。
主任想要什么(现在怎么样)?
这部分属于我推己及人。
主任有自己的校友圈、朋友圈。
工作上偶然的机会展示过。
不过他并不喜欢动用。
既不喜欢麻烦人,也不喜欢被人麻烦。
他有自己的信息检索来源,总是能够跟上最新的时政新闻、金融新闻(工作相关、投资相关)、网络热搜。
还有一些有趣的可交心的朋友(虽然我不认识他们,但偶尔能看到他们的存在,有一年,还有一名朋友从外地到JX来工作,特意邀请主任去坐坐,那天正好加班,主任把我一块儿捎去了)。
认为对自身的一切具有很高的掌控权,包括但不限于生活作息、工作方式。
讲真,除了原本就和他在一个圈层里的,否则我真的想不到,他还需要结交怎样的朋友。哦,有一种可能,短期内自己或亲朋办事需要认识的特定人员。但我也不具备这个功能。
想来想去,我觉得这个问题无解。
要说现实助力,我当然比不上他的平级和上级,更别提他的校友了;要说情绪价值,就,他内心充盈且来源多样,没必要在我身上获得。
当然,主任不需要不代表我可以摆烂。
回顾过往的交集,我尝试过蛮多种相处方式。
有过所谓坦诚相待然后想说什么说什么,现在想想过于聒噪了,他的体验应该也一般;有过展示脆弱然后一股脑说自己的各种不如意,现在想想简直是把他当情绪垃圾桶啊,没别一脚踢飞实属主任涵养好;有过展示坚强然后各种表示工作无问题啊实则压力山大,现在想想装啥呢,省点力气好好处理现实中的问题不好吗,搁主任面前我犯得着装自己岁月静好嘛。
写完上述这段话,我觉得主任对我的评价蛮中肯的,确实容易走极端,极左极右的。
接下去的走向
近期的话,应该会采用类似“项目化”的做法。
因为主任对我而言很重要,所以,他是我的“重要项目”,我要结合他的需求,来提供他所需的。
做出以上决定,是因为我必须承认,当前的我们不具有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周因为印章引发的争论也佐证了这一点),朋友是需要平等的,所以,现阶段,我们还无法成为朋友。
以后也不一定能,但我会尽量。
就目前来说,我要像对待项目一样对待他。
分享一些或对他工作或对他心情有益的话。嗯,如果确实有工作上比较大的困扰的话,可以连带问题以及自己的思路一同发他,请他把把关(但不要过于频繁)。
关注他的动态,及时在内容中跟进他的动态,以更好贴合他的需求。
然后,就这段时间而言,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额外摩擦,适当减少在他面前的曝光率(没必要就不要碰面了,免得因为左脚迈进电梯被批)。等春暖花开,大家心情明媚时,再说~
有几个点,需要特别注意。
* 接受一切的可能
喏,前面写了,这些年因为大多数写过去的东西都没有回应,所以主任偶尔的回应能把我吓一跳,甚至因此没有给予恰当的反应。这并不是说明我没有期待,而是我不敢有期待。
其实有期待不可怕,将期待控制在合理区间就可以,以及顺应自己的期待去做一些行为上的调整,总之压抑是不对的,压抑到了一定程度会异化情绪(就像我觉得很伤心、被很不公正对待的那些事,真的有那么严重吗?有没有压抑情绪反弹加成呢?)。
其实我怀疑主任知道(毕竟一直付出不求回报,不符合人类行为啊),曾经他就别的事情提到过,说最可悲的是明明有所求却装作没所求的人。嗯,我怀疑他在说我,但我不能认啊,我说那有的人在付出中就获得了满足,并不需要接收方给出反馈(这话也是真的,只是当时我做不到)。
喏,没有回应很正常,我不会因此觉得失落或难过,但有了回应我也很高兴,并欣喜回复。
不晓得,这是不是当初主任说过的“空”的心态。
* 承认并接受自己的真实情绪
这次阳了之后,我犹豫过要不要告诉主任。
当时有几个想法:
1.不说,等他发现。因为办公室是疫情牵头管理部门,所以所有部门离岗人员都会报备到办公室处,如果主任关心,会知道的。就算不看表格,主任和老总会有很多工作交集,大概率也会谈到本部门员工情况,也会知道的。然后,我就想看看,是不是会等来一条问候信息。
2.说。发烧太难受了,身体太痛了,生理承受如此折磨还要心理备受煎熬太不人道了。不说大概率发现不了,发现了也大概率不会来问候我(不然这栋楼一百多号人呢,问候得多来吗,啥,我是特殊那一个?可醒醒吧,我的特殊性仅限于,如果主任恰巧发现了我的问题,会好心提示或帮助遮掩一下,但这并不代表他会从几百号人里发现我,还要对我发来专门的问候,这点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不给自己找不痛快了,既然我想让他知道,那就大大方方告诉他。
我选了第二种做法。事实证明,可太对了。理由如上。
就,别扭啥。别说被动发现了,就是我主动报告,主任也没有都理睬我(当然正常哈,毕竟他刚返岗,一堆事儿,以及我的信息确实没有什么回复的必要,主要是例行报告)。
喏,这件事上,我算是发现了承认自己真实情绪的好处了,那就是不别扭了,不会心里想着A然后行为上做着B同时内心默默期待别人发现我的真实需求反馈A——打字都累,做起来更累。
还是那句,在不违背做项目大原则的前提下,尽量采取贴合内心真实想法的行动,同时管理好自己的预期。
* 可以不讲理
还是上周印章引发争论的后续,就,在周二晚上咔咔一阵争论、成功把主任气到后,周三看到主任的回复陷入了沉思,福临心至,没有再同以往那样同他一条条掰开揉碎争对错,而是直接一打滚,“哎呀我在意的不是那些事情,而是您的态度”“不是说孩子多大在父母面前都是小孩嘛,您咋这么凶”。
嗯,而且我光明正大直接把自己的心思说了出来,打滚打得肆无忌惮。
当时我也是很忐忑的,指不定主任更生气,直接一脚踢飞,那我真的有多远滚多远。但,哎,主任接受了。接受了!
好的,接受了,就默认我也是他护犊子的一员了哦。
只要不是和他部门内人员起冲突,那我也是被护着的一方对不对~
我不管,我就这么认为了。
哎,是不是可以横着走了(开玩笑的,我很惜命的)。
* 记得自己的主线任务
记得那句话,“是我想成为但还没有成为的样子”。
我不认为这是一时脑热或者盲目追随。
虽然,现在的我在很多方面,就像主任说的一样,和他不是同类人,但我相信我们的内核是趋同的(虽然这是直觉),这一次价值观的扩容加深了这一感受。
哪怕,最终时间证明,我们真的不是一类人,但我也相信,我们身上存在着吸引彼此的点(也是我认为,我们有可能成为朋友的基础)。
暂时想到这些,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