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罗翔老师做同传

翻译了一场有罗翔老师参加的会议,这场活动一共有中欧20几位教授学者发言,每一位发言人的台风都很典范。罗翔老师尤其让人印象深刻,我被他的个人魅力深深折服。
他负责第一单元的主持,两位演讲人演讲结束后,评议人因为网络原因画面卡着不动,他表示,充满洞见的评论值得耐心等待,请大家利用现在的时间来回顾一下刚刚中德两位演讲人的发言内容。几秒钟的停顿后,他开始分享自己对两位专家发言的看法,一如他的视频那样深入浅出,观点明确,没有折返回绕,表达清晰,不疾不徐,可翻性非常强。是一位译员友好型讲者代表。
第一单元是搭档李卫华老师负责同传,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跟李卫华老师沟通,问他的译后感。李老师也认为罗翔老师的可翻性非常高,逻辑严谨,并且一直在收着说,他本可以展开来讲,但只是言简意赅地发表看法,串场之后把主场交给发言人和评议人,丝毫没有喧宾夺主。
抛开这次活动来说,有时候,翻译的呈现质量和发言人的讲稿内容息息相关。如果发言人逻辑清晰,语速适中,表达通俗易懂,那么对译员而言,翻译TA所表达的内容简直是一种享受,等于译员在用最快速度以超微距离接近行业领军人物的大脑皮层。而对于那些说话语无伦次的发言人,前一句刚开了某故事的头,下一句可能扯到了别的主题上,前言和后语之间跳脱严重,听者一脸懵,译者两行泪。作为译员,聚起120度的精力,你都抓不住演讲人到底要讲什么。
罗翔老师除了在节奏和内容上控场完美,技术操作上也堪称模范。作为主持人,他不发言时会选择闭麦,可以防止环境噪音影响其他发言人。在闭麦与开麦之间切换自如,只有他发言时,才会开麦。开麦与讲话衔接流畅。对比之下,现场有其他与会者没有闭麦,我听到几次有人隔老远喊“妈”“妈”。
有罗翔老师参加的会议,想必可以猜出这是法律相关的。确实如此。刚拿到会议议程时,我和李卫华老师一时都有些犯难,中欧顶尖院校的法律系教授、院长等赫然在列,讲述的是他们多年的研究心得,我们要在短短几日之内熟悉这些中文看起来就很费神的内容,这得是何等的工作量。
或许列举一些关键词更直观:刑事犯罪构成要件、阻却违法性、去地方化的场域、本体论、竞合论、合比例原则、规模报酬、范式。
坦白讲,我在认真研读这些材料之前,连刑事和民事都处于混淆状态。拿到第一批中方发言人材料之后,有那么几秒钟我是后悔签下合同的,因为有些地方,每一个汉字我都认识,连在一起我却看不懂。
这是教育部组织的会议,规格不言而喻,与会者分享自己的最新论文观点,我作为一名“法盲”,要是给翻砸了,不光对不起推荐我的同事,还对不住法学界的各位泰斗。扣不扣报酬都是次要。
转念一想,既签之,则安之,好好准备吧。准备期间我和一位朋友提到看不懂会议资料,他问那怎么办,我说,硬着头皮看。后面我确实是硬着头皮看,查了无数资料。最后一批资料是会议开始前23小时发来,一共190多页的资料,每一页都是布满A4纸的文字信息,虽然有30页是中方演讲人的内容,已经提前几天给到了,但其中近160页左右均为外方资料,这是我第二次震惊。
这些材料别说以译员的身份深度准备了,单以读者的身份认认真真读完,都需要一天的时间。没办法,加班加点干,我只睡了几个小时,熬到深夜,会议当天早上六点半起来继续看材料,我把我重点负责的部分打印出来,先快速扫一眼,标出关键词,再查证标注,接着把原文朗读录音,然后根据自己的录音模拟同传,这样一遍下来,一个演讲人的发言要准备至少两三个小时,长一些的,要准备4个小时。其中评议人和主持人的还没资料。
那天我深度体验到了什么叫时间不够用,我从早上六点半起来没刷牙洗脸,一屁股坐在电脑前到十点,饿得不行才去冰箱随便找了点东西当早饭,中午叫外卖都不敢看两家店,以最快的速度想出一家做云南菜的店,快速下单付款,就是为了省去对比思考的时间。外卖送到后,觉得撕掉保鲜膜的过程觉得无比漫长,要是可以直接大开吃就好了。就连上厕所去尿尿,我都觉得摁下抽水按钮费时间。
真正的和时间赛跑,我起码要保证赶在北京时间15:30之前,德国时间8:30之前,准备完所有材料。然而越接近会议开始时间,越觉得时间过得快,不够用。于是最后一个我负责的外方发言人资料,也是最长的一篇,有56页A4纸,我都没来及在会前看完。会议期间李卫华老师负责翻译他的那部分内容时,我来抽空继续看资料。
会议开始前,为了防止彼此的设备或网络出现状况,或者自己累了需要搭档替换一下,我和李卫华老师打包各自重点准备的演讲人资料发给对方,以备自己负责同传时掉线对方能够及时替自己顶上。所以轮到搭档同传时,自己还要继续浏览搭档接下来的资料。
这场会做得如同打仗,到第五单元的最后一位发言人时,这份56页的资料我仍然准备得不够充分。主讲人在演讲过程中可能意识到时间有限,提了多次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跳过,且他的演讲内容非常丰富、旁征博引,信息量和跳跃度特别大,尽管我都能听懂和理解,但翻译时也不能总是跟上他的思维。
再加上这个会议是连续6小时无休,实际上较少有这样无茶歇的会议,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我的翻译密度比较大,尤其是第三单元,我连着同传1小时10分钟有余,以至于翻译权交给李卫华老师时,我立马有一种头晕目眩感,CPU高速运转,累了。于是第五单元我的大脑反应速度不及之前。
会议结束后,我收到了主办方的反馈,说他们在德国留学的法学老师听到我在收尾阶段有重要信息遗漏未翻译出,其它地方没问题。经过跟李卫华老师共同回忆总结,我们推测指的就是最后一位演讲人。
但我已经尽力了,于是将以上情况告知主办方,主办方表示翻译辛苦了,并如数打了款,未扣一份钱。
类似这种客户反馈,在以往的会议同传中也出现过,有不少与会者专业知识上与会议主题息息相关,且又懂中外两种语言,于是总能听出一些译员遗漏的信息,从而指出来。但译员在同传过程中,由于各种可能的原因,偏偏又无法将所有信息传递出来。但是让懂专业和外语的人去做同传,若没有经受过专业训练,可能连一分钟都撑不下来,而让熟练掌握同传技能的人去搞会议主题专业内容,又比不过指出问题的人。
Delimma,进退两难,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翻译是一份充满残缺的工作。我们只能接受这一事实,并尽量往完美的方向努力。
除了这个插曲,整场会议堪称完美,会议结束时,中欧代表自由发言环节,无论是中方代表,还是欧方代表,都在由衷地表达自己对会议的称赞,组织工作有序,各位发言人观点具有代表性,评议人点评到位,并对翻译的工作大加称赞。
帮他们完成观点的语言转换,并得到认可与感谢,是与赚钱同样重要的工作意义。
这个寒假,我又邀请李卫华老师推出了商务口笔译课程:
有需要的加我微信greatlan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