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闲话
今天去系里拿材料,秋招的进度又往前拉了一大步。纠结如我,连取个材料都要瞻前顾后考虑很久。我总是很羡慕并佩服“杀伐果断”的人,始终知道自己最想要什么并能付出与之匹配的行动力,欲望和能力相符,可以省去很多弯路,以及犹豫的时间。秋招这半年带给我最大的成长正是,当想好要做一件事的时候,与其把时间花在犹豫上,不如立刻行动起来。因为原本就不会有什么完全之策,做了才知道好不好,落子无悔,人生就是一场豪赌。胆大心细是一种优质的“赌徒精神”。
平心而论,我属于过程比较顺利也比较幸运的那类人。目标明确,准备得也相对充分,自始至终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因此offer的命中率也高。找准最适合自己的赛道,选择比实力更重要,或者说,选择本就是一种实力的体现。求职的逻辑无非在于,双方都觉得合适,合适是比优秀更可控、更具参考性和操作性的衡量标准。在这样的前提下,over-qualified 不是件好事,就比如,一个花费天价学费读完哈耶LLM的人大概看不上国内的红圈所,但是对于从做题家一步步靠努力和勤奋打拼下来,依靠高学历和高质量实习经历为自己背书的法学生来说,红圈所已是天花板级别的去处(说错勿怪)。这里面没有绝对的好与坏,都是相对的衡量而已。降低期待,总能找到托底之处,最后都无非“那么回事”。
我也发自内心地敬佩能在各个赛道拼搏并都有所斩获的“卷王”,城市不确定,行业不确定,甚至体制内外都不确定,却可以在各种场合游刃有余地展示出与目标岗位最适配的特质。别的不说,单是这份精力和韧劲就非平常人可比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一个人即便能拿一百份offer,ta最终也只能去一个地方。这也就意味着,从结果的角度评判,除了最后敲定的去处,争取剩下九十九份offer的过程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当然换个话语策略也可以说这个过程是一种“锻炼”,但煎熬也是真煎熬。有没有必要经历这种“锻炼”是一回事,能不能坚持得下来又是另一回事。所以能熬过来并且能保持这种“卷劲”的都不是一般人。
不过也要分语境讨论这种情况。如果是行情比较好的时候,广撒网确实很有必要,会觉得机会很多,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但在目前这样的形势下,宇宙的尽头是体制内大概不是一句玩笑话。很无奈地,当整个社会被巨大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包裹其中的时候,这种情况直接压缩了年轻人的尝试空间。大家只能顺着最稳妥的那条路去走,毕竟谁也不想过朝不保夕的生活。理想这种高蹈之物最不能当饭吃,从“挥洒青春”到“苟住就好”,大家越发倾向缩进“壳”里,到底是什么改变了这一代的感觉结构,大概不是“疫情”二字这么简单。
去系里的时候碰巧行政老师在午休,空气里都是悠闲安逸的气氛(倒显得我格格不入)。有一瞬间我感到了一丝不舒服,这种感觉微妙得让我心惊。新形势下,她们的工作量锐减,突然我就明白了这份技术性并不甚强的工作为何吸引那么多优质人才加入。安稳不再和不思进取挂钩,它成了幸运的代名词。我必须承认,在谈天说笑懒洋洋的氛围里,我竟也被这种“幸运”感沐。
大概,人生就是不断学会与遗憾和解的过程。人注定要在求之不得的焦虑与求仁得仁的无聊中挣扎。“生活在别处”也就成了不可摆渡的彼岸,却给人以在望洋兴叹或望梅止渴的罂粟般的欢欣与惶惑中苟活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