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2年度读书总结
查看话题 >2022年阅读年度总结
今年共看大人书13本,宝宝书30+本。养娃第一年,自知时间精力有限,今年阅读不追求数量,重点看了(更多时候是在吸奶、走路时听了)一些自己一直想看却没来得及的大部头。由于只能看电子书或者听书,也很难做到类型全面,以文学类的小说为主。同时,也在娃的第一年尽量陪伴亲子阅读,希望她能养成阅读习惯,长大后和爸爸妈妈一起看书。
今年看过的所有大人书如下:
1、玉米人(4星)
作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开创者的代表作,语言华美,波谲云诡,奇幻地融合了印第安神话、传说与危地马拉人民荒蛮的现实生活。六个分散的故事支线在最终精妙地糅合成一股线绳。然而,在阅读过其他拉丁美洲后起之秀的杰作后,我们不得不承认这部开山鼻祖之作有其局限性,文学史意义更甚于作品本身。正如阿斯图里亚斯所言:“我们的小说的冲击力可以比作灾难性的魔力,它要毁掉各种不合理的结构,为新生活开辟通路。蕴藏在被深重的误解、偏见和禁忌束缚着的人民之中的炸药突然在我们的文学作品(寓言、神话等)中爆炸开来,发出隆隆的抗议声和谴责声,提出响亮的见证,筑起文字的堤坝,像沙粒似的或则遏制现实使幻想展翅高飞,或则遏制幻想让现实挣脱樊笼。”
2、机器人大师(5星)
在科幻与赛博的外衣之下,掩藏的是对道德、幸福、真理等哲学问题深刻探索的内核。童话、寓言、史诗和民间故事的完美结合,熟悉的一千零一夜式嵌套结构,幽默荒诞和讽刺现实并存,让这部1960年代的作品在今天看来仍是如此超前。难得的不仅仅是高超的想象力和语言驾驭能力,更是其深邃的思考力和对人性的终极关怀。
3、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4星)
书名在文本中被反复点题:“痛苦中的利己主义”代表涅莉和母亲遭受欺凌虐待,却拒绝接受施舍过上良好生活,宁愿一辈子乞讨度日;娜达莎具有女性诸多美好品德,她并不是把阿辽沙当作一个平等的个体在爱,而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母爱在爱他,在原谅和宽容的过程中自我感动与满足;斯米特和伊赫缅涅夫两人同样在思念原谅女儿与诅咒仇恨女儿之间反复摇摆,在折磨亲人的同时狠狠折磨自己。这些“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都具有一种共性,他们在满怀绝望和痛苦的需要中,无法克制地反复触痛心灵伤口,仿佛在欣赏甚至自我沉溺于这种痛苦之中。这些痛苦既来自于以公爵和阿辽沙为代表的或有意或无意的施暴者,又或多或少来自他们自己。痛苦本身并不能代表什么,但沉湎于痛苦中的人们以这种作斗争的姿态向施暴者展示自我骄傲与价值,也许并看不到走出痛苦的必要和可能。
4、安娜·卡列尼娜(4星)
只有如此矛盾而又复杂的托翁才能写出这样一部矛盾而又复杂的巨著。书名虽为女主人公的名字,却采用双线交替+多个家庭对比的模式来探讨婚姻与爱情,人生与幸福究竟是什么,有何意义。安娜的遭遇比包法利夫人更让人感到叹惋,如此纯粹又炽热地追求婚姻之外的爱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注定得不到结果。同时,安娜与哥哥奥勃朗斯基各自的婚内出轨形成了鲜明对比,男性与女性的出轨代价与社会地位是如此强烈的不平等。安娜与伏伦斯基,列文与吉娣两对的恋爱和家庭拥有各自的幸与不幸。列文的不成熟、理想主义、哲学思考均有托翁自身的影子,他与吉娣的婚姻看似美满幸福,却无法与吉娣分享自己灵魂深处的震颤与探索,仿佛为日后的家庭矛盾埋下了伏笔(也许也会像老年的托翁与太太那样?)。
5、海(5星)
(插入书影音链接里搜索不到,作者[意]露西娅·斯库代里)
一翻开这本大开本绘本立马就惊呼“太美了!”大片水彩和局部钢笔的绘画结合,呈现了一个斑斓多彩的海洋世界,仿佛踏上了一场浪漫而又梦幻的神奇之旅。既有对各种海洋生物的科普介绍,又有惠特曼、洛尔迦、吉卜林等名家的优美诗句点缀。艺术性和科普性相得益彰的绝佳范例。
6、卡拉马佐夫兄弟(5星)
冗长细致的铺垫,终于在庭审中达到高潮,犯罪心理学和侦探推理小说的结合与爆裂,像极了烟花在夜空中极致绚烂的勃然喷发。虽因陀去世未能完成,但尾声以阿辽沙和小朋友们真诚纯洁的对话结束,这个称不上真正结尾的结尾令人不免动容。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书在此处戛然而止也未尝不可,让人在开放式结局中遗憾唏嘘的同时,又能停留在这个美好瞬间久久回味。和《红楼梦》一样,未完的《卡》既是我们心中的一大恨、一根刺,又是胸口那颗永远无法忘怀的朱砂痣。陀和契诃夫都非常擅长刻画俄罗斯和俄罗斯人民,只不过他们在两个极端:契诃夫用的是看似平淡冷静像手术刀一般精准的语言,陀则是极度疯狂、夸张和充满戏剧张力、舞台效果的风格。多处描写都让人有击中灵魂深处的震颤之感,对宗教与哲学,上帝与魔鬼,自由与人性的讨论则使它成为需要不断重读的经典。
7、白夜(4星)
收录了陀三个中篇,喜欢程度依次为《白夜》>《穷人》>《赌徒》。《白夜》在陀的所有作品中显得尤为特别,难得一见的清新纯真,对生活与爱情的浪漫幻想在相遇的四个夜晚里骤然爆发,恍如刺目的光亮将黑夜照成了白昼。《穷人》述尽了底层人民生活的艰难与爱情的无望,男主人公在上司面前滚落的纽扣仿佛神来之笔,之前多次的铺垫终于派上了用场。正如契诃夫所说:“如果故事里出现了一把手枪,那么它就非发射不可。”《赌徒》根据陀自己赌博的经验写成,对赌徒心理的描写堪称一绝,但除此之外的故事情节实在是有些粗糙乏味。三个故事里的男主人公在爱情面前都是如此卑微跪舔,不得不让人觉得陀一生中一定也曾经历过类似的感情创伤……
8、不祥的蛋·狗心(4星)
三个相当精彩的作品,对现实的辛辣讽刺和无情映射贯穿始终,而魔幻的成分则按照三篇的排列顺序逐一递增。《不祥的蛋》不遗余力地展现了知识分子的悲哀和对知识文化的打压践踏;《狗心》充分发挥了布尔加科夫行医的才能与素材,颇有些进化版的《弗兰肯斯坦》味道;《魔鬼颂》将荒诞进行到底,主人公追逐内库的过程就像K寻找城堡一般离奇,梦境般的体验又好似《乡村医生》那样让人细思极恐。布尔加科夫真是隐喻和文字游戏的骨灰级爱好者,加上他的白军背景和着实耿直狷介的性情,注定了他和作品的生不逢时吧。好在如今的我们还能有幸看到。
9、大师和玛格丽特(重读,4星)
这个版本不如钱诚版丝滑流畅。长评已写,等发表后补贴。
10、少年(3.5星)
最不喜欢的一部陀,3.5星。涉世未深的少年冗长絮叨的自白,结合了《地下室手记》《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赌徒》等,或许这种第一人称叙述更适合中短篇体量,长篇实在是读得吃力。好在陀最擅长的犯罪心理与侦探推理小说结合的手法,在最后几章又将叙述节奏和可读性拉了回来。“我”从小遭人欺凌鄙夷,在他人的侮辱中甚至将自我侮辱得更加厉害,是典型的“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中的一员,对金钱的盲目追求导致崇尚罗特希尔德思想。缺乏父爱的“我”对父亲的形象有一种幻想与美化,然而在逐渐接触中才发现他是一个对宗教、爱情、道德各方面都具有双重人格的分裂者。此外,几个小故事还是很让人触动的,比如多年不见的母亲去寄宿学校探望“我”,小男孩跳河自杀等,只是所有这些片段无法像陀其他几部杰作一样形成一个完美有机的整体,显得零散和混乱。
11、战争与和平(4星)
托翁对宏大场景和生活细节的穿插叙述游刃有余,气定神闲。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描写堪称一绝,安德烈对生死的思考,皮埃尔的成长,都令人感动不已,以及一些配角都写得十分精彩。对叙事技巧的运用高明且不露痕迹,印象最深刻的是海伦之死写得模糊而又神秘,让读者使劲猜测原因,正如当时上流社会的贵族一样。可惜个人对托翁的历史评价观点不能完全赞同,说教部分也实在不感兴趣,以及生机勃勃、美丽可爱的娜塔莎婚后成为了一个没有自我,完全围着丈夫和孩子转的发福妇女,尼古拉婚后成为了第二个固执的列文(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实在令人感到有些遗憾。
12、万寿寺(4星)
“我”(王二)对自己创作的小说不断进行回忆和修改的过程是典型的元小说叙事。开篇从莫迪亚诺的《暗店街》引入,表明这同样是个找寻记忆的故事。只是一直到故事结尾,找回了记忆的“我”才发现,莫迪亚诺把记忆当作正面的东西,而“我”则认为它可厌——因为拥有记忆意味着失去了自由。故事中套着的故事是唐代湘西节度使薛嵩与妻子红线等人的遭遇。创作者“我”(王二)不断化身为故事中的多位人物,展开了不同维度的故事空间。或者不如说,这种结构类似于乔治·佩雷克的《加薪秘诀》,用排列组合的形式探索小说创作的不同可能性。后现代的叙述形式,荒诞幽默的语言风格,过于直白的描写,同时结合了一种纯粹清澈的柔情。王小波的内核仍然是柔软和温暖的。
13、玩笑(4星)
表面上和作者另一本著作《鞋带》一样,是探讨家庭关系,实际上更多的还是探索老画家的真实自我。外孙的诸多缺点暴露出外公和父母教育上的问题。老画家的自卑矛盾、原生家庭问题,以及没有获得成功的遗憾,都在外孙的终极“玩笑”下集中爆发。亨利·詹姆斯的小说与本文形成精妙的互文关系,詹姆斯笔下的幽灵与外孙天真表面下的另一面,以及老画家分裂的自我极为贴合。结合心理学的著作来阅读斯塔尔诺内的小说,会非常有意思。
宝宝书推荐以下几本:
米菲宝宝视觉激发卡
小鸡球球触感玩具书系列
jollybaby布书系列
小熊很忙系列
婴幼儿行为体验玩具书系列
瓢虫触摸书:彩虹桥
还有几本很不错的绘本,但是现在娃太小了,还理解不了:
《点点点》
《我妈妈》
《我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