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发展史(二十五)
2. 诗词
在元代的诗文领域中,最突出的倾向是理学与文章合一。 理学思想对元代诗文的具体影响,主要体现为“雅正”的文学观念以及经世致用的写作目的。
元代诗文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前、中、后三期。①前期为蒙古王朝入主中原到统一全中国稍后的一段时间,诗文作家多由宋、金入元,受江湖诗派和元好问的影响较深。②中期指社会比较稳定的成宗、仁宗诸朝,诗坛以宗唐为主导倾向,在主观上努力学习唐人的浑融流丽、体式端雅,力矫宋诗的瘦硬生涩之弊。他们的学唐多止于形貌,且多取平和淡远、温润流丽一类。③后期即顺帝朝,即元代最后的二十多年,大多学中晚唐秋丽奇诡之体。
元代前期的诗歌
“月泉吟社”为代表的诗社集咏
月泉吟社,是由元初宋遗民创立的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诗社,其作品《月泉吟社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社总集,它由吴渭、方凤、吴思奇、谢翱等名士共同创立,诗人们在诗中表达了复杂的思想感情:对故国的思念,对忠臣义士的追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
方回、戴表元等由宋入元的诗人
方回是宋代江西诗派的殿军,论诗推崇江西诗风。在诗歌中往往表达出低回沉重的心情。其诗在艺术上大力发挥江西诗派的创作特点,在诗眼、句法上深致工夫,以意象生新、境界老成为主要特征。戴表元在创作中不回避社会矛盾,以犀利的笔锋揭露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如《夜寒行》《南山下行》等乐府诗。
契丹族诗人耶律楚材
契丹族的耶律楚材擅写律诗,集中尤多七律。他的律诗句律流畅沉稳,风骨遒健,如《和移刺继先韵》。但他的诗应酬之作过多,往往流于率易,缺乏锤炼。
理学家刘因的诗歌
在元代前期的理学家中,刘因的文学成就最为突出。刘因诗中多次对南宋的灭亡表示哀悼。他论诗推崇韩愈,也倾慕元好问。他的七古气势磅礴,雄奇峭丽,颇有韩愈诗风的馀韵,如《西山》。他开创了元代理学家诗文创作的先河。
元代中期的诗歌
元代中期,社会渐趋稳定,诗坛上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是崇尚“雅正”。“雅正”有两层内涵:一是诗风以温柔敦厚为皈依,二是题材以歌咏升平为主导。在追求“雅正”的支配下,此期的诗歌消解了对社会、政治的批判功能,削弱了抒发真情实感的抒情功能。诗坛上最流行的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和赠答酬唱、题咏书画的题材,仅有少数诗人偶尔能突破这种风气。
始倡“元音”的赵孟颊、袁桷
赵孟颊被认为是“始倡元音”,诗集名《松雪斋集》。他上承南北朝诗人的清丽高古,又融之以唐诗的圆融流畅,开启了延祐诗风,从前期到鼎盛时期的转变,他起了关键作用。袁桷多为较自然清雅的即景抒情之作,典型地体现了延祐时期文人儒士们的心态。
“元诗四大家”是指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他们的诗歌典型地体现出当时流行的文学观念和风尚。最优秀的诗人是虞集。他擅长律诗,无论是五律还是七律,都写得格律严谨,隶事恰切而深微,意境浑融,风格深沉,如七律《挽文山丞相》。杨载的诗风劲健雄放,主要体现于七言歌行,其律诗则以谐婉见长。范梈最长于歌行,诗风豪迈又流畅自如。他的五律专学杜甫,颇有沉郁凝炼之风。揭傒斯的诗以清婉流丽见长,有些作品则质朴无华,别有寄托,如《题芦雁》。
元代后期的诗歌
元代后期朝廷政治日益黑暗,民族矛盾又趋激化,反元暴动此起彼伏。以“雅正”观念一统诗坛的格局被打破了,写实倾向大大增强。
王冕以题画诗闻名,但写得最好的作品是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元末社会的种种现状,诸如连年的水早灾害、朝廷的急征暴敛、人民的辗转呻吟、官吏豪富的骄奢淫逸等等,都在他的诗中得到尖锐的揭露和真切的描写。
杨维桢个性狂狷,认为诗是个人情性的表现,强烈主张艺术创作个性化。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象的奇特不凡,从而创造了“铁崖体”。最能体现“铁崖体”特色的是他的乐府诗。他融汇了汉魏乐府以及李白、杜甫、李贺等人的长处,以气势雄健的奇思幻想突破了元代中期诗歌甜熟平稳的畦径,给人以石破天惊的感觉。
萨都刺等少数民族诗人
元末诗坛还出现了一批成就较高的少数民族诗人,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回族诗人萨都剌,以写宫词、乐府诗著名,作品受晚唐温庭筠、李商隐诗风的影响颇深,但在浓艳细腻中渗入自然生动的清新气息,如《上京即事》。萨都剌也善于写词,《满江红·金陵怀古》《念奴娇·石头城》二阕被广为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