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抱歉,一直学不会道歉 | 香蕉很大


2022最后一篇推文,让我们花点时间聊聊道歉。

道歉是件复杂的事情,至少涉及两人的处置和反应。我们来想象一下,今天你去给人道歉,你道歉的方式和陈述的内容会影响对方回应你的态度,而对方的回应,是欣然接受,又或者酸言酸语,反过来又改变了你当下的心情。
对于那些无伤大雅的小事情,我们通常能够轻松说出对不起,相反的,当涉及重大事情,尤其那种我们错的很厉害伤人又很深的事情,我们的道歉就很难说出口了。

道歉又像是葡萄酒,需要一段时间的发酵,口感才会出现,味道才会令人满意。道歉又很容易占据我们的心智,比如过马路有人不经意撞了你一下,他回头看了你一眼什么都没说就离开了。这个人是走了,但你一天都纠结在为什么撞了人不说对不起,这时你的焦点已经从撞了你转移到了他没说对不起。寻求公平公正是一种社会共识,所以遇到某人犯错而不道歉时,就让人特别气愤。
对方与我们关系越亲近,我们就越容易觉得没有道歉的必要,因为我们觉得对方肯定知道我们是无心之错,不需要我们道歉。其实道歉的重要性有时被人为忽略了,这就给双方的未来的交往埋下了隐患。
犯错的人也许会想,反正对方也没表现出特别在意,那也许不需要道歉吧。同时,对方也在想,他怎么还不来道歉呢,是不是我自己太过介意了,也许这对他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吧。表面上看,事情是过去了,但这两人很难再像过去那样自然顺畅地相处了。
其实,我们不是不道歉,而是大多人都不会道歉。
错误示范1
周一例行晨会上,隔壁老王正在发言,他发现金莲表情尴尬,于是老王主动问她是自己说错了什么吗?金莲也直言不讳,她觉得老王的发言有性别歧视。老王一听,立马道歉:我很抱歉,让你有这样的感觉。
我想当时的老王一定自我感觉良好,你看我知错能改,人家一指出我就道歉了,但我想金莲的感受可就不太好了,因为老王的道歉形式上是大错特错。
老王是说了我很抱歉,但他把重点放在对方的反应上,而不是自己的行为。当我们说出类似“如果让你觉得被冒犯我很抱歉”的道歉,对方接收到的信息很可能是你觉得我太敏感了小题大做了。
错误示范2
因为武大的婚礼改期和自己升职面试同一天,所以武松缺席了自己哥哥武大的婚礼。婚礼第二天,武大打来电话骂武松没良心,自己从小兄代父职含辛茹苦把他养大供他上大学,现在为了升职加薪,居然连亲哥哥的终身大事都错过了。武松这边很冷静的回应着,我是很抱歉,但是你这日子说改就改我也没办法啊,我的升职面试可是提前半年前就安排好了的。武大听完更气了,直接挂了电话。
武松的确是道了歉,不过道歉之后的那个“但是”把之前的道歉完全抵消了。因为这种道歉方式首先会让对方感觉到你在为自己的错误辩解,似乎在说错不在我,更糟糕的是,如果“但是”后面的理由是直接指向对方的某个行为,这其实已经不是道歉了,而是把责任推给对方。
本来是想道个歉化干戈为玉帛,结果道歉后对方更生气了,哎,其实这都怪当下的自己为了一次性解决所有事情操之过急,反而又刺伤了对方一次。
错误示范 3
西门大官人在电话里骗自己的老婆,谎称自己要在公司加班到深夜,实际上却跟同事去了夜店嗨皮。
月末信用卡账单寄到了家里,太太在消费记录中发现了此事,怒气冲天,账单直接怼到了还未睡醒的西门脸上。西门大官人一看东窗事发了,立马跪地求饶,大呼再也不敢了,诅咒发誓痛改前非。

在西门把自己祖宗十八代都拿出来诅咒发誓后,太太的怒火渐渐平息了。这时西门问这就算是原谅我了吗,太太回答以观后效,接下来一整天就在同样的问答中无限循环。
道歉中最忌讳出现的就是“你能原谅我吗?”。
跟之前的错误示范一样,犯错者想在一次道歉中解决所有问题,于是才会这么问。犯错会让人自责,而面对受害者会是非常尴尬的,道歉后等待原谅就是尴尬的峰值。于是为了尽快摆脱眼前的尴尬处境,道歉者往往会忘记了道歉是需要时间消化的。稍微想一下,受害者因为我们的错误的行为而生气,那也是持续性的伤害,所以给对方点时间慢慢接受你的道歉。
《你为什么不道歉》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当我们在道歉时,别把这当作最后一次解释机会,应该看作为了未来更多机会而铺路。换种心态面对道歉这件事,我们做法就会有所不同,
这种不停的追问还可能引发另一种状况,就是道歉者在反复追问无果后,会反过来怨恨对方,责怪对方故意刁难,自己都这样苦苦哀求,为什么还不愿意原谅,非要揪着自己的错处不放。最后往往是真正要被道歉的人听了道歉者一大堆牢骚,唯独缺了真心诚意的道歉。

其实要真正的好好道歉并不是那么困难:
首先,把道歉的重点放在我们自己的言行上。比如对不起,是我搞错了班车时间害你等了这么久。
其次,长话短说。
很多道歉的人自己也有满腹委屈,想要一次性解释清楚,当这种情绪出现时,就很容易东拉西扯。说多错多,你道歉后面的理由中牵扯一些别的人别的事,接受道歉者很容易就从中找到反驳你的依据,这样道歉不成,反而会引发新的争论。
说完了怎么道歉,那我们来看看道歉后,可能面临的情况:
你以为说句道歉就算了?
做错事我们会内疚,内疚会驱使我们去道歉。当我们跟对方表达了歉意后,等着我们的往往并不是立即的原谅和宽容,而是热辣的批评。
受害者因为我们的错误所承受的伤害是持续性的,所以在收到你道歉后,往往是大吐苦水的泄洪期。受到伤害的人此时容易情绪化,容易把其他事情和当下的事情混为一谈,或者夸大其词添油加醋加了太多情绪化的描述。这些话很容易激发道歉者反驳,为被误解的去辩解,一旦开始辩解,道歉就结束了,这其实是违反道歉者的本意,所以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果断闭嘴,让对方一吐为快,只有我们愿意聆听他们的心声或者怨言,对方才有可能将这件事慢慢放下。
如果你想让道歉的效果更佳,你可以在对方批评结束后,可以这样说:你的委屈我明白了,你今天所说的话我会铭记在心。在《你为什么不道歉》中作者解释,当你把这句说出口时,对方可以感受到你的道歉很有诚意,也会明白他说的话你有用心聆听。
当然道歉并不是意味着无止境的让步,因为自我牺牲和道歉是两码事,可别搞混了。就好比当对方仅因为我们的行为而对我们进行人身攻击,对方可能会说你总是忘记我们的约定,你是全天下最SB的人,你去死吧。这时我们是可以为自己辩护的,我们要明确地告诉对方,我的确做错了事,但你不能借此机会侮辱我的人格。

如果当时情况对你非常不利,你也可以先制止对方的讨伐。比如你连续工作12个小时,精疲力竭回到家,你的另一半已经在门口堵着你了,气势汹汹要和你讨论昨天到底是谁的责任。这时你可以告诉对方,你知道这件事对他/她很重要,也你也愿意花时间和他/她讨论,但你现在已经睁不开眼了,能不能押后明天再审。
道歉者是该体谅对方的情绪,但这跟无理取闹得寸进尺是有区别的。
道歉这边我们说完了,现在不妨换个角色,假设我们是要接受道歉的人,那又该怎么回应呢?
作者提到了一个她和丈夫带着小孩去国外度假时的亲身经历。抵达后,丈夫先去租车,而作者则陪同孩子。孩子吵着肚子饿,作者就从包里取出了一包坚果饼干给孩子们吃。这时旁边还有一对母女,女儿正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孩子们手里的饼干。于是作者就主动拿了些饼干给这个小女孩。
过了一会,作者忽然意识到自己应该先征得母亲的同意再拿饼干给小女孩,万一小女孩对坚果过敏,岂不是很危险。作者想了又想,还是鼓起勇气给那位母亲道歉。作者说自己很抱歉没有问过这位女士的意见就擅自给她女儿提供食物。作者本以为会听到这位母亲回答,没关系,你不需要道歉,但这位母亲看着作者的眼睛说的却是,谢谢你的道歉,我心领了。
不久后,丈夫开来车接了作者和孩子离开。在车上,作者一直在回味着那位母亲的话,她发觉自己是在道歉之后才知道对方很看重这件事,才开始反省。
传统观念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得饶人处且饶人,所以我们习惯在收到道歉后,尽快结束对话,避免尴尬,但我们忽略的是,做错事的人心中也有个结,他是鼓起了勇气才说出的道歉,而我们却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
换句话说,当我们郑重接受道歉,对方心中那种愧疚心理才会有地方安放。相反,如果对方今天可能只是随口说了声抱歉,而这件事对我们意义重大,那我们对道歉的重视也会让对方反思自己是不是过于随意了。
道歉对于被道歉方来说,可以明确知道这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对方真的犯错了;道歉对于道歉方来说,可以证明自己是个敢为行为后果负责的人,并在道歉后重拾尊严。
最后我们加个餐,说说那些始终等不来的道歉。
武大和潘金莲本来生活幸福美满。突然有一天,武大不小心瞥见了自己老婆和西门大官人的聊天短信,发现两人早就勾搭在一起了。武大拿着短信去质问金莲,金莲也不装了,直接摊牌提出离婚。
分开不久之后,金莲就搬进了西门大官人的豪宅,日子过得很滋润,而武大内心痛苦万分,不断的追问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武二郎实在看不下去了,把哥哥送去了心理门诊。
武大把自己的遭遇一股脑地告诉给了咨询师。咨询师听后,坦言告诉武大,一个心理受伤的人往往会刻意保留那份痛苦,因为希望借着自苦让周围的人都知道那个人对自己造成了多深的伤害。简单说,就是博同情,占领道德制高点。同时还会保留着愤怒,因为愤怒会让我们对公平公理或者对方应该受到惩罚保持一定程度的期待。

事实上,有时候某些带给你巨大伤痛的人永远不会向你道歉,也不会因此受到惩罚,甚至他们过得比你幸福快乐,所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重新将注意力放回我们自己的生活上,换个城市,交一些新朋友,冥想、运动、阅读等等,多尝试些新鲜事物。
不需要所有的错误都被原谅,只希望所有的委屈都能释怀。
不困于心,不乱于情,不惧将来,不念过往。
以梦为马莫负韶华,如此,甚好。
我是小谭,一个做梦想红的编辑,我的理想是世界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