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BPD Bipolar 1:90秒短视频,减轻年轻人针对精神病患者的污名 | 研究速递
在这篇发表于医脉通公众号的文章里,我们看出学术界在重新审视我们对所谓重度精神病患者的污名化所带来的二次伤害。 前两年研究海外精神治疗领域学术前沿文章,就已经发现有这样的呼声:antistigma of mental illness sufferer. 其实根据我们的研究,大部分所谓重度精神心理疾病患者,比如BPD,比如双向,比如精神分裂,都需要人类重新审视其病理内涵。 当我们对情绪不稳定者冠之以各种精神重症名号的时候,我们强加给这个特别需要爱和关怀的群体的是一种比情绪问题本身更为巨大的带有社会歧视性的偏见。 那么,我们如何更好帮助所谓BPD走出情绪困惑,重新拥有幸福人生,接下来我们会通过一系列的思考和分享一起与大家探讨。 ......1)消除限制性意念 ....2) 90秒短视频,减轻年轻人针对精神病患者的污名 | 研究速递 OriginalJN医脉通精神科2020-08-18 20:00 收录于合集#污名6个  医脉通导读 公众污名、预期污名及自我污名会减少精神障碍患者的求助行为,降低治疗依从性,并对患者追求独立生活构成阻碍。减轻污名有助于增强首发精神病(FEP)患者的求助行为,缩短精神病未治疗时间(DUP),最终改善转归。 本项纳入超过一千人的随机对照研究显示,相比于无干预对照,由患者出镜讲述患病及治疗历程的90秒短视频,以及针对该视频内容的文字描述,均可在多个维度显著减轻年轻人群针对FEP患者的污名,而短视频的「抗污名」效果优于文字描述。 此外,视频中的主人公为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视频组女性受试者在全部五个维度上的污名程度均显著低于男性,或许提示「感同身受」在减轻针对患者的污名中所扮演的角色。  污名(stigma)指针对特定人群的负性信念及刻板印象。精神障碍患者深受污名之苦——全球范围内超过70%的年轻及成年重性精神障碍患者未接受精神科治疗,而污名在其中至少需要承担一部分责任。其中,精神病性障碍患者所遭受的污名甚于其他精神障碍,如抑郁和焦虑。 其中,针对精神障碍的公众污名(public stigma)指导致公众恐惧、排斥、回避、歧视精神障碍患者的负性态度和信念;与此同时,精神障碍患者往往存在对自己遭遇偏见及歧视的预期,即预期污名(anticipated stigma),并内化公众对于精神障碍患者的刻板印象,即自我污名(self-stigma)。公众污名、预期污名及自我污名会减少精神障碍患者的求助行为,降低治疗依从性,并对患者追求独立生活构成了阻碍。 对于首发精神病(FEP)患者而言,较短的精神病未治疗时间(DUP)与短期及长期预后更佳显著相关,而公众污名却构成了这一人群寻求医疗帮助的阻碍。因此,一种工具如果能有效减轻针对FEP患者的公众污名,则有望缩短DUP,并最终改善这一患者群体的转归。 既往有研究者围绕如何减轻人们针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污名展开了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视频干预措施拥有成本低、节省资源、易于传播等特点,进而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然而,尚无研究聚焦于FEP患者,大部分研究使用的视频干预手段时间较长,且样本量较小。 研究简介 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及纽约大学的研究者合作开展了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旨在评估一种基于社会接触(social-contact-based)的短视频干预项目能否减轻年轻人群针对FEP患者的污名。本项研究于8月15日在线发表于Schizophr Bull.(影响因子 7.289)。 研究者通过Amazon Mechanical Turk(MTurk)完成入组工作,要求受试者年龄在18-30岁之间:首先,这一年龄段与FEP的高发年龄段相一致,受试者可能是FEP患者的同龄人,甚至正是患者本人;其次,在相对年轻的时候减轻受试者针对精神障碍的污名,优于让刻板印象长期存在于脑海中;第三,这一年龄段相当关注其他同龄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这些年轻人被随机分入三组,即短视频组、文字组及无干预对照组。视频来自纽约州精神卫生研究所实践创新中心(CPI)——一名年轻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面对观众叙述了自己首次精神病发作及药物治疗的情况,包括如何成功地应对生活中遇到的重重困难。原视频为11分钟,研究者将其缩减至90秒。文字组受试者观看了针对上述短视频内容的文字描述,但与视频组的重要差异在于未能与患者直接形成社会接触。 开展相应的干预后,研究者围绕五个维度、共19个条目对受试者针对FEP患者的污名程度进行了评估。五个维度分别为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如「是否愿意拥有一名罹患精神分裂症的密友」)、社会限制(social restriction,如「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应结婚生子」)、区隔(separateness,「如相比于躯体疾病,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与其他人差异更大」)、刻板印象(stereotyping,如「精神分裂症患者能否做出治疗决策或管理钱财」)、感知到的康复力(perceived recovery,如「患者有多大的能力实现个人目标」)。 评估采用在线自评形式,每个条目的评分范围为1分(强烈认同)到4分(强烈不认同),得分越高提示污名更重。研究者将1分和2分合并为「认同」,3分和4分合并为「不认同」,并提出假设:短视频的「抗污名效应」优于文字组与对照组,而文字组优于对照组。 研究结果 1 188名受试者被最终纳入分析,平均年龄26.4(±2.9)岁,女性53%,拉美裔、白人、亚裔分别占17%、64%、23%。三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人种、文化背景分布无显著差异。  图1 三组受试者在五个维度上的得分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P < .001; **P < .01; ***P < .05(Amsalem D, et al. 2020) 与预期相符,接受不同的干预后,三组受试者针对FEP患者的污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多元方差分析显示,三组在全部五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Wilks’lambda F = 15.85, P < .001)。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组在社会距离(F = 46.2, P < .001)、社会限制(F = 16.3, P < .001)、区隔(F = 5.8, P = .001)、刻板印象(F = 52.4, P < .001)、感知到的康复力(F = 23.3, P < .001)均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 事后配对t检验提示,视频组及文字组在污名相关的全部五个维度上与对照组均存在显著差异,而视频组在社会距离、社会限制、刻板印象三个维度上的表现显著优于文字组,如图1。 具体到全部19个条目的得分,视频组与对照组在18个条目上存在显著差异,文字组与对照组在15个条目上存在显著差异,而视频组与对照组在10个条目上存在显著差异。例如,视频组中有93%的受试者能够接受有一名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邻居,而这一比例在文字组及对照组中分别为86%和72%。  图2 视频组男性及女性受试者在五个维度上的得分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P < .001; **P < .01; ***P < .05(Amsalem D, et al. 2020) 二次分析进一步发现,对于视频组受试者而言,性别显著影响污名程度——女性受试者在全部五个维度上报告的污名程度均显著低于男性,如图2。值得注意的是,视频中的主人公正是年轻女性。文字组及对照组则未观察到显著的性别差异。 结论 本项研究显示,相比于无干预对照,基于社会接触的90秒短视频干预可有效减轻年轻个体针对FEP患者的污名。通过视频,FEP能够与活生生的「人」联系在一起,而非单纯的「大脑疾病」。此外,视频中的主人公为女性患者,而视频组女性受试者在全部五个维度上的污名程度均显著低于男性,或许提示「感同身受」在减轻污名中所扮演的角色。 该研究首次针对年轻样本评估了此类「抗污名」视频的效果,同时也是首项使用如此简短的干预措施的研究。未来有必要开展更多的研究,以评估此类干预的效果能否长期持续,以及能否推广至其他年龄群体。  文献索引:Doron Amsalem, Lawrence H Yang, Samantha Jankowski, Sarah A Lieff, John C Markowitz, Lisa B Dixon, Reducing Stigma Toward Individuals With Schizophrenia Using a Brief Video: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Young Adults, Schizophrenia Bulletin, , sbaa114, https://doi.org/10.1093/schbul/sbaa114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及检索历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