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疫情回顾
2022到了年末坐在家里写各种盘点。
三年的疫情防控告一段落,今天是疫情放开的第三周,全城城区应该有七成人感染,整个朋友圈都在发烧。工作室也全军覆没,从周二开始就没有上班,之后在家度过了自己的34岁生日,因为有持续的感冒症状,早上测了抗原,阳了,好在月初放开就安排了第二针疫苗,虽然整个人很疲惫,扁桃体肿了,有些呼吸不畅,但精神状态还行,做饭遛狗没问题。
这个月全国人民也都在发烧,人们第一次身体力行的感受到了病毒的威力,这根本不是感冒。回看在过去的一年许多混乱的场面,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因素,但整体可见人类社会秩序依然脆弱。今年初外松内紧的防控政策导致传播力极强的奥密克戎毒株开始散布,防控变得捉襟见肘。四月上海封控,下半年新疆封控半年,北仑今年也封了两三次(记得2022的开端就是和朋友聚餐后就因为去过北仑,居家隔离了一周)。至此我们付出了巨大的财力与资源,心里也知道离放开的日子不久了,经济下行,财政吃紧,人们在反复隔离与核酸中觉得疲惫了。于是在十一月中旬,疫情有了放开的消息,随后北京、河北、广州逐渐放开,十二月初,浙江开始全面放开,逐渐取消了核酸和行程码,之后发烧的人越来越多,这时,人们开始直面这个防了三年的小病毒。
此刻回想起2020,疫情刚在武汉爆发的时候,那会我还在上海挑选过年的衣服,商场和现在一样冷清,新闻里到处可见武汉的消息,之后武汉以一座城的牺牲为我们争取了三年的时光,期间国外大乱,死伤无数(那样的画面在最近的医院也在上演)。那会没有料到这是一场持续三年以上的抗争,有几个画面印象深刻:
1、都市从未如此安静。刚开始的几个月,宁波迎来几次的封城静默,我住的比较高,可以轻松分辨工作日的城市背景噪音,那会工作日的白天鸦雀无声,记得有一天我乘着买菜的出门机会在世纪大道上飞驰,繁华的城区大街上静悄悄的,一辆车没有,神似《我是传奇》的画面,似乎提前见证了人类现代文明的没落。
2、坐在车里晒太阳。小区封控,只能隔一天出门一次,出门的日子,我会一个人开车去东钱湖边坐在车里晒太阳,湖边也会有几辆车和我一样停着,大家都不下车,下来上厕所都不敢,就这样一群车安静的待到太阳下山。那段日子确实压抑,大家都憋坏了。
3、生活的边界感。2021年初疫情又开始蔓延,但防控方式已经有了调整,不再全程静默,而是由城一级下降到区一级(后来又缩小到居住社区)。镇海在那会封了两次,加起来有一个月吧,那会我经常骑着摩托散心,可就像游戏里的早期开放世界,地图就那么点大,一不小心就到了边界,隔着路口相望的喧闹正常世界,那边熙熙攘攘,这边堵着几百米没有及时逃出去的车辆。
4、封控厨神。人类总是能在极端条件下找出生活的志趣,比如封控时候,大家关在家不能出门吃饭,逼出了好多的厨神,又多了一项生活技能,我的厨艺在这会得到空前的长进,尝试了许多以前觉得比较麻烦的菜,也提升了过去长做的菜的品质。
5、清空超市。想起疫情刚封控的时候,掀起一股抢购风潮,有好长一阵子,超市的货架、保险柜的速冻食品都被扫荡一空,我记得有一次只抢到一袋昂贵的水饺,因为太贵性价比太低被人嫌弃让我获得了宝贵的口粮。
6、清空的药店。封控结束,开始放开后的第二天一早,我就去药店抢购布洛芬等药物,跑了两家悻悻而归,终于在下午第三家店里买下了最后两盒布洛芬。刚开始是消炎药清空,又过了几天,感冒药也没有了,一周后,润喉糖售罄。
经历了这些,让我学会了灾难前的未雨绸缪,增加了危机意识,也提升了厨艺,多少有些正面启发吧。随着病毒出乎预料的致病力,也许接下来还会有更多事件发生,毕竟三年后,疫情共存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放开后,疫情的蔓延速度超乎想象,12月4日周日,宁波开始逐渐取消核酸点与通行码,一周后,开始有学校传出学生感染,学校放假的消息;过了几天,大学提前放假,中小学取消期末考试;第二周开始,公司的车位变空了,开始有零星的同时感染缺勤,从这个点开始,一周后,整个公司全军覆没,可以直观体会到身边的同事渐渐消失,有的是中招了,没中招的也回家照顾家人,等着中招。之后发生的就是当下,整个小区大家都在家休息,街道又回到疫情最初空荡的模样。
我是在上个周末,圣诞节那天,也就是宁波的感染高峰到达日感染上的,当时要出去骑车,在楼下小卖部买东西,因为着急没有戴口罩屏住呼吸就进去了,买单的时候才发现店员在咳嗽,果然当晚就看是畏寒,出现感冒的症状,三天之后症状加重,阳了。
之前因为有预感疫情封控不久矣,所以了解了许多国外的情况,明白这种病毒的可怕,内心多有防备。但和这种可怕相比,人间的荒诞更令人扼腕,有时让我感到无奈:
首先是十一月爆发了A4纸事件,在外部势力的鼓动下,全球许多地方同时爆发的游行与抗议反对封控,清华、北大,上海、北京,国内、国外的一小部分人被策动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之后觉得年轻人是真的可怜,一腔热血与愤怒总是被躲在幕后的人利用,一直如此,无法改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么过来的。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即使是最聪明的那群人也会出现道德、价值观的偏差,人间悲喜不能共通。西方舆论在这个时候哗然,内部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言论,直接刺激了放松管控的步伐。
其次是舆论对人类的煽动力。网络上最爱发言的人,有统计学上的“幸存者偏差”,最爱发言的人往往有着低龄、低学历、阶级局限性的特征,可当这种偏差的聚合成形成了一种舆论风潮。上海封控那会,有舆论说这就是一个大号感冒,已经没有必要防控。接下来几个月,到处都是大号感冒的评论在蔓延,以至于做了不少功课的我都开始质疑自己。不得不说,人与人虽然隔阂,但在跟风这件事上还是很团结的。又过了几个月,办公室也有人开始说这不就是个感冒嘛,最后家人也开始告诉我,这就是个感冒,没啥可怕的,美国表哥在家人群里也是这么说的。在意识上,大家都放松了警惕,最后,今天,九成人应该都体会到这“感冒”的厉害了。我们在“相信”这件事上的标准还是太低了。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这句话我是这么理解的:首先,在身体层面对自己充分保护与照料,其次,在思想层面保持独立客观的社会认知,不要被言论、某种集体舆论裹挟影响,小心谨慎。毕竟,万一病毒在传播力的基础上加重毒性,那将是更大的灾难。我们这一代生在科技飞速发展,社会相对稳定繁荣的时期,对战争、瘟疫这些认知还是有距离感的,生活资料的极大丰富淡化了年轻一代的危机意识,也削弱了作为集体的凝聚力,越来越多的人变得精致而利己,越来越多的人随意放肆,这也算发展带来的负面性吧。
“人间的悲喜并不相通“是防疫最后给我最大的体会。从朋友圈可见,放开后好多人开始高呼烟火气来了,三五朋友约起来出国玩耍吧,而现实中听到的,多是大家对家人、长者、好友的关忧。网络上还是粪坑里一样的对骂,现实中的医院已经人满为患。
末尾,保佑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在接下来的抗疫中平安。
刚下楼买东西,现在街坊之间这样寒碜:”你阳了没啊?”“几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