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孙子兵法七二则(笫10-12则)》陈再明22.12.31
《現代孙子兵法七二则(第10-12则)》陈再明22.12.31
第十则 不战屈人 孙子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在用兵的法则中,能不经战争而能保全国力,而以外交、经济等手段达到征服敌人者,为最上上的策略。如要经战争才能击破敌国者,为较差的策略。至于要冲锋陷阵,历经血战才能获胜,则为下下的策略,因为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假如能够智取敌人,不只我方的损失可以减至最低程度。而且实质上,敌方的所有兵马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囊中之物,任由我们支配使用。因为使敌人″保持元气",无形中就是替我方″开辟资源″。 所以说,″百战百胜″并非至善,最理想的策略是不用战争而使敌人屈服。也就是说,使敌方陷于万劫不复的地步,并非上上之策。因为要使敌人陷于灭绝惨状,我们也必须付出同等的代价。″彻底摧毁敌人″,可说是不必要的″双重损失″,还是尽量避免为妙。
第十一则 上兵伐谋 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战争可分为三个等级: 慎谋能断而制敌于未战之前,是上策。挑拨离间陷敌于孤立无援,是中策。兵戎相见而两败俱伤,是下下之策。所谓上策,一定要有洞察敌情和预测战局的睿智。表面上,这种″谋略战″颇为消极,而实际上,却是一种能够有效遏阻敌方军力的最高战术。 第二步的战略,就是″孤立敌人″。假知忽视这种分化和孤立敌人的策略,作战时势必倍感艰苦。即使获胜也往往得不偿失。所以设法杜绝敌人的援军,使他们在军力、物力各方面″势单力薄″,也不失为优良的战略。 至于下下之策的″两军对壘″之战,是正面作战,在某些方面来说也有必要。但要切记一个原则: ″必须先有一番布置和策划,至于结交盟友、孤立敌人的工作,也要求其完善,然后才可以从容应战。 因此,善战的将领必然多方设法"不战而胜″。即使势必攻城,也断不会正面作战。至于面临必須干扰敌国的局面时,尽量适可而止,因为作战的原则是″保全敌我双方″。用这种方式,我方军力必然不至于遭受重大损失。相对的,也获得了双重的胜利。
第十二则 攻战守避 孙子曰:"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作战时,如有优于敌人十倍的兵力,则宜由四面包围,一网打尽。若有五倍兵力,则可集中兵力,一鼓作战猛攻。优敌一倍,则当分兵两路,由正侧两面打击之。这都是兵力优势的战法,适当指挥,自可获胜。如敌我势均力敌时,就必须全力以赴,切不可掉以轻心,要竭力死战,以求胜利。 但假使发现我方伤亡太多,兵员难以补充时,最好即刻停止攻击,暗中重新布置,进行″拖延战术″。万一兵力实在难以和对方竞争时,还是设法避免应战为佳,因为在这种众寡悬殊的情况下,胜负如何已毋庸置疑了。假如不知存力保生,一味死命抵挡,最后难免遭致被強敌俘虏的命运。 所谓″能攻″、″能战″、″能守"、″能避″者,必须以优良的指挥,方能达成″攻″、″战″、″守″、″避″的目的,否则即有惨败被歼的危险。弱小之方的将领,倘若不自量力,坚持实施某种战法而不能活用,必为強大之敌所擒获,成为他的手下败将。
第十二则 攻战守避 孙子曰:"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作战时,如有优于敌人十倍的兵力,则宜由四面包围,一网打尽。若有五倍兵力,则可集中兵力,一鼓作战猛攻。优敌一倍,则当分兵两路,由正侧两面打击之。这都是兵力优势的战法,适当指挥,自可获胜。如敌我势均力敌时,就必须全力以赴,切不可掉以轻心,要竭力死战,以求胜利。 但假使发现我方伤亡太多,兵员难以补充时,最好即刻停止攻击,暗中重新布置,进行″拖延战术″。万一兵力实在难以和对方竞争时,还是设法避免应战为佳,因为在这种众寡悬殊的情况下,胜负如何已毋庸置疑了。假如不知存力保生,一味死命抵挡,最后难免遭致被強敌俘虏的命运。 所谓″能攻″、″能战″、″能守"、″能避″者,必须以优良的指挥,方能达成″攻″、″战″、″守″、″避″的目的,否则即有惨败被歼的危险。弱小之方的将领,倘若不自量力,坚持实施某种战法而不能活用,必为強大之敌所擒获,成为他的手下败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