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后不焚编年史:二〇二二 我每月必读和不必读的书
「必须找出能够变成猫的方式
在我们被那只巨大的手抓住
从更高的地方抛下来之前」

我从今年看的书里,挑了24本,按照1月至12月的顺序排列,每月1本必读,1本不必读。
它们每本都有被人看到,被人赞美,被人厌恶的权利,然后随着版权到期或不再印刷而死去。
1月必读
《格拉斯医生》
作者:[瑞典]雅尔玛尔·瑟德尔贝里
译者:王晔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也许是从小在医院长大的关系,我喜欢在小说里寻找各种各样的医生。比如看《包法利夫人》的时候,我最喜欢的角色不是爱情世界里轰轰烈烈服毒自尽的女版堂吉诃德艾玛·包法利,而是小说开篇沉默寡言的转校生最后心碎而死的乡村医生夏尔·包法利。
我一直想用夏尔·包法利的视角,重写《包法利夫人》故事,直到我看了《格拉斯医生》。瑞典作家瑟德尔贝里一定也重新想象了包法利医生的故事,以格拉斯之名,为这位死于孤独和心碎的文学配角,在斯德哥尔摩编织了一个不逊色包法利夫人,同样伟大而浪漫的英雄主线版本。
33岁的格拉斯医生为了爱情,毒杀年迈的牧师,但牧师年轻的妻子却没有因此得到拯救。这本书包含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一切优点,却没有陀思妥耶夫斯基语言上的累赘和咏叹调一样的自我感动,我很喜欢,特别是在一月,在对一个改变不了任何结果的英雄医生悼念的一月。
1月不必读
《草坪的复仇》
作者:[美国]理查德·布劳提根
译者:肖水 潘其扬
出版:一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是属于中年男人的疲惫回忆,他似乎要抓住一点浪漫的浮沫才能呼吸。
热爱布劳提根的人会为这些片段追加很多意义,并且从中指认出自己的身影。当读者开始沉迷于这样的指认游戏,作者写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只有一件事:
他是让你血脉偾张的图腾,是让你痛哭流涕的宗教,是菲利普·迪克世界里的黑色共鸣箱,是你一成不变的通勤生活里突然看到夕阳照在玻璃幕墙上刺激泪腺的反光。
这是自我麻醉的文本游戏,不是文学的游戏。我讨厌这种卑微地活着并为之叠加意义的游戏,这个世界应该允许无意义,允许更多的人活在无意义的西瓜糖里。
2月必读
《人工呼吸》
作者:[阿根廷]里卡多·皮格利亚
译者:楼宇
出版:中央编译出版社

好看到尖叫,排版也糟糕到尖叫。
皮格利亚把卡夫卡在弥留之际的喘息与希特勒口述自传的踱步交叉剪辑,制造了文学史上最惊心动魄的蒙太奇,一帧帧胜过希区柯克最凶险的电影画面。
20世纪最大的恐怖事件在布拉格的咖啡馆里早已提前预演,对海德格尔政治选择重新分析,把乔伊斯比作从历史的梦魇中醒来用语言表演的杂技,把卡夫卡比作醒来是为了进入梦魇写作的冒险……各种细节和对话讨论都太犯规了。
这些失败者的哲学比起未来波拉尼奥的末日疯狂与浪漫,有种在理性的王国崩塌之际,人类仍可以有一条琴弦绷紧用以连接的幸存之感。
但是在俄乌战争爆发的二月,理性的王国持续崩塌的今天,哪里还有我们的琴弦?
2月不必读
《观察者》
作者:[意大利]伊塔诺·卡尔维诺
译者:毕艳红
出版:译林出版社

卡尔维诺式是我喜欢的作家,出一本买一本,但《观察者》是一本很煎熬的书,它的写作过程也很煎熬。四万字的篇幅花了十年来写,少了轻盈的优势,卡尔维诺陷入了模仿卡夫卡的焦虑中。
他没办法走出《在流刑地》里卡夫卡对描写行刑机器的饥渴,没办法不对投票过程和选举系统投注比故事、人物更亢奋的描述激情。只是卡尔维诺的病情好像更严重,他甚至还想从眼球的神经元末梢一路攀升到大脑,用描写激活形而上的脑细胞。
卡尔维诺的眼睛太累了,如果他在今天看到更荒谬的投票,为了下一轮投票不惜提前篡改的法律条文,是不是会立刻瞎掉?
3月必读
《猎兔》
作者:[乌拉圭]马里奥·莱夫雷多
译者:施杰
出版:九久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猎兔》是布劳提根、科塔萨尔和卡夫卡的一次合谋,他们三位原本承载的沉重之物,这回都被兔子柔软的毛茸茸身躯卸掉了,小说里的每一声枪响都是可以是投币式游戏复活的玩笑,只要通上电,就可以随时从某个地方降落,继续无尽的狩猎任务。
这本书不是伟大的文学,但会是绝妙的消遣,比马里奥·莱夫雷多之前那本《发光的小说》还要能发光。除非兔子这个种群在地球上灭亡,否则阅读它的乐趣一直都会存在。就像昆德拉说的“比喻是一种危险的东西”,对于人类来说,总是越危险越快乐。
当然,在三月,占领赫尔松州的俄罗斯和失事的东航飞机不会让人快乐,它们超出了危险的范畴,带来的只有毁灭。
3月不必读
《达洛维夫人》
作者:[英国]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姜向明
出版:雅众文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因为工作的关系,必须要给伍尔夫编新的营销材料,手里的译本看得吃力,只好找了更流畅的译本。营销语很好写,这本书是伍尔夫公认的成名作,目眩神迷的技巧,鲜花怒放的盛夏,20多个人物内心意识交替流动,美妙又灼烫的复调演奏,诸如此类。
但这本书不太好看,伍尔夫的“生与死、理智与癫狂”都和肮脏绝缘,她的语言里从未放弃城市中产的优雅秉性,这是她大部分故事恒定而又无聊的部分。
只有写到死亡和同性之爱的时候,才会有污浊的吉光片羽不小心流泻出来,这也是《达洛维夫人》最迷人的部分。
4月必读
《兔子洞女孩》
作者:[墨西哥]詹妮弗·克莱门特
译者:焦晓菊
出版社: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初的小花梅事件通报结果出来以后,想写一个剧本,找了几本拐卖题材的书来看,发现果然是同属第三世界国家,墨西哥在人口买卖方面的现状和我们比较像。
《兔子洞女孩》这本书明显借用了《爱丽丝漫游奇境》的意象,但它完全没有梦境的狂欢与自由,只有用表面上的疯癫掩盖不快乐岁月的女孩。遍布鬃蜥的村庄成了拐卖的养殖场,曾经躲进兔子洞逃过一劫的爱丽丝们,在巨大的毒品和性贸易中,也终将不能幸免于难。
在电影《盲山》重新翻红的这段时间,这本小说也应该被看见。
4月不必读
《告别圆舞曲》
作者:米兰·昆德拉
译者:余中先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昆德拉最狗血的长篇,用好几倍《玩笑》的风格,在戏仿中世纪闹剧的框架里塞入了昆德拉庞大的野心——想用拉伯雷来消解陀思妥耶夫斯基。
结果是没有一个可爱的人物,昆德拉的视角彻底冷酷到真化身成了目睹芸芸众生思考、挣扎而发笑的上帝。倒是和《罪与罚》勾连比对的片段,开启了他未来的轻重之辨,偶然救狗的部分,没准也和《生命》的卡列宁有关。
昆德拉是今年系统阅读的作家,十本小说看了两个多月,封控期间重读,更确信他能配得上不朽,最后的那本《无知》是昆德拉流亡法国之后,彻底的不回归宣言,比《告别圆舞曲》更适合《为了告别的聚会》这个旧译名。
而对这片土地不再有信心的我们,今年给朋友最好的祝愿,当然也是早润早超生。
5月必读
《BILLY BAT 比利蝙蝠》
作者:浦泽直树
译者:许嘉祥
出版:台湾尖端出版有限公司

在家封控,好像特别适合看漫画,家里囤了很久的几套漫画一点点吃干抹净。浦泽直树是我最喜欢的漫画家,他的漫画大多都已看过,唯独留了一套《比利蝙蝠》,一直舍不得,担心看完以后就没有了。(虽然他自己现在还在画《朝剧》,但追连载也太痛苦了。)
这套《BILLY BAT 》一如既往地任性,先用日裔的比利蝙蝠,戏仿了战胜国的蝙蝠侠和迪士尼,把20世纪的娱乐产业都解构一遍;然后再重述人类历史,把政治阴谋和政治化的宗教再嘲讽一遍……等到世界都毁灭的时候,再祭出“漫画拯救世界”这个童话的命题,是走过死荫幽谷以后,仍然能辨认出的极度深情的幼稚。
一代代漫画家接力画没有正邪之分的比利蝙蝠,希望的切片和绝望的切片像一样多。无数诞生又死亡的故事里,乘着苏联火箭上月球放弃毁灭地球的反派,和像摩西分开红海一样分开对立的两派游行人潮的的士司机,画得太好了。至于留下了更多的像小行星撞击地面以后,来不及填埋的剧情的坑,可以原谅了。
毕竟,无法和外界接触的五月没有什么是不能原谅的,除了要调动全部的愤怒来面对无休无止的居家隔离这件事。
5月不必读
《白色饥荒》
作者:[芬兰]阿奇·奥利凯宁
译者:白文革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可以和迟子建的《白雪乌鸦》对照着看。
《白色饥荒》是电影的写法,抛下丈夫的女性带着孩子逃难,逃生小队逐渐减员,唯一存活的幼童,带着饥饿的记忆,成长在了上流阶层的家庭。
《白雪乌鸦》是电视剧的写法,从冬天到春天,灾难有头有尾,群像整饬有序,存活的女性仍然葆有感受春天的能力。
两者写法无高下之分,《白色饥荒》语言、比喻很好,但是细节缺失严重,白色湮没了太多史料和想象。比较有意思的是,沙皇治下的圣彼得堡,在受灾的芬兰人心里,一度是没有饥饿的天堂,成了应许之地那样的存在。
我五月的应许之地,大概就是解封四小时,距离小区三公里之外限定开放的盒马。
6月必读
《秧歌》
作者:张爱玲
出版:皇冠出版社

张爱玲是文学史绝对的天才,提前三十年就能把未来八十年代的反思文学的路先走一遍,进入时从容不迫,结束时骇浪惊天,仿佛时空倒转,枪响过后,又回到了她出生之前的获虎之夜。
后悔没有早点看完。这本书是我帮忙保卫大上海前,在老街一家旧书店偶然淘到的,解封以后,这家书店一直没有再开门,门上也没有任何通知,不知道是我去的时机不对,还是已经倒闭了。
我在这家店零零散散淘到过几本台版书,除了《秧歌》,还有高行健的《灵山》。大约是附近有一个台企入驻的文创园区,七宝好像住了不少台湾人,这些书可能是他们留下来的。
我二月在七宝流窜式喂猫的时候,碰到一个会给流浪猫开罐头的台湾阿姨,六月以后就再也没见过她了。
6月不必读
《亡明讲史》
作者:台静农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亡明讲史》诞生的背景和手稿发现的故事比小说文本好看。
台静农不太擅长戏谑,虽然写的是明末在异族入侵下,汉人山河分崩离析的闹剧,但对抗战有非常直接的历史讽喻,那些叙述者直接跳出来讲话、臧否人物的片段,如果再前进一步,可以让台静农成为昆德拉,但台静农没把握住。
民族救亡的集体严肃里还是容不下个人玩笑的成分,这导致台静农既没有向左进成鲁迅的故事新编,也没有向右退成高阳的历史演绎,只好尴尬地宕在中间,和当时文人的尴尬处境很相似。
同样尴尬的,还有今年六月对胜利的宣传,我至今也不知道这场保卫战到底保卫了什么。
7月必读
《梁永安的爱情课》
作者:梁永安
出版: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

能够通过工作认识梁老师是一件幸运的事。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不是在爱情方面增加了什么理解,而是梁老师对小说、电影的故事形态和既定主题的组合方式,仿佛一个熟稔的老手艺人,从山上弄了点木料,随便打了点什么家具给你看,那些严丝合缝的榫卯结构,打蜡抛光后保持完好的木材纹样,让人服帖又惊叹。说穿了只是文学教授的基本功,但很少有教授能练得这么好。
这本书和今年差不多同时出版的《阅读、游历和爱情》很相似,像早些年风靡一时的给青年的xx封信,都是写给别人的书,相比这样的文体,我更好奇梁老师的自传和小说。但是,催梁老师的稿是一件很难的事。
7月不必读
《三叶虫与其他故事》
作者:[美国]布里斯·D’J. 潘凯克
译者:姚向辉
出版:一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潘凯克有用力模仿过尤金·奥尼尔,每一篇的叙述口吻都好像是《天边外》里被土地诅咒的弟弟。自杀会给早逝的作家带来“天才”的流行神话,但掩盖不了写作的青涩。
潘凯克缺少乔伊斯用《都柏林人》从生到死重构家园的自觉和气度,他只是站在原地抱怨,零散又孤独地抱怨,这些声音既不会破坏什么,也不会建立什么,这让他更像耶茨在美国南方小镇的翻版。
唯一值得称赞的是因为年轻,十多个故事仍然保持着倔强的粗粝,也是被规训太久的我所嫉妒的那股粗粝。
8月必读
《试论疲倦》
作者:[奥地利]彼得·汉德克
译者:陈民 贾晨 王雯鹤
出版: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彼得·汉德克是我德语文学版图里的偶像,我现在还能记起2013年,被他的剧作《卡斯帕》狙击得体无完肤的夏天。此后,他指引了我许许多多未完成的写作。
他的小说阅读难度远远大过他的剧本,不过同样迷人。《试论疲倦》是由五篇的“试论”文体汇编的小说集。第一篇《试论疲倦》是对柏拉图哲学对话文体的戏仿,它重塑的不是精神的求索,而是身体的感官。
第二篇《试论点唱机》身体打开之后,现实摇摇欲坠的孤独,带有末日的隆冬情绪,是继《1973年的弹子球》之后,把人物的执念投射到某种游戏类机器上最好的小说。
第三篇《试论成功的日子》是漫长冬日的延续,人类只能靠白日梦来慰藉自己。这三篇有很强的连续性。
后来补写的第四篇《试论寂静之地》可以说是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在当今世界文学里的伟大回响,在厕所里,曾经忍受词语的痛苦的青年,一直寻找词语的安宁。
第五篇《试论蘑菇痴儿》的写法,就像塞万提斯用堂吉诃德来指认自己,在对蘑菇版堂吉诃德的描写里,汉德克在狂风暴雨的晚年,固执地完成了一次对自己短暂的童话般的救赎。
疫情横扫世界的这几年,他一直在巴黎居住。据说德国世界报周日版,刊登过一条消息,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巴黎宵禁,每个人都不能离开家超过10公里,有三个法国巡逻兵在半夜看见一位老人,坐在巴黎圣母院前的椅子上画石雕花纹的素描,严重违反了防疫规定。老人掏出一张纸,是伽利玛出版社的证明信,证明他们的作者汉德克正在创作一部伟大的作品,因为工作需要,必须不受限制地到处游荡。巡逻兵见信,不再打扰他了。
这个故事,我是从小鸟文学上的一篇文章看到的,不知真假。但希望每一个写作者都有不被打扰的权力,也有不必出示证明的权利。
8月不必读
《起初·纪年》
作者:王朔
出版:新经典文化·新星出版社

如果不是朋友找我约稿,我也许不会这么早就看这本书(这年头7.9折买新书真是一件要命的事)。
在没看到书时,身为乙方的自我修养提醒我,必须要搞清楚,甲方是想要捧王朔还是要踩王朔。得知结果是随意以后,我决定拿到书了再说。
后来就写了一篇叫《帝王过家家》书评,花了四千来字去解释这本书为什么又聒噪又难看。
9月必读
《文学课》
作者:[阿根廷]胡里奥·科塔萨尔
译者:林叶青
出版:新经典文化·南海出版公司

这本书最早是3月看完的,当时开书店的朋友请我和一位大学老师去店里做读书沙龙,结果因为不可抗力,活动拖到了9月。于是在活动前又重看了一遍。有点庆幸,这半年给了一个社死患者不少缓冲时间。
《文学课》不是一本创作指南,它更像是名为《科塔萨尔和文学青年在一起》的八段纪录影像。科塔萨尔对初学者很友好,他为课堂准备了很多初级概念。很多情况,只需要把自己的小说读出来,那些关于时间、宿命、环形结构、超现实、游戏的问题大都可以迎刃而解。
有人说科塔萨尔的许多短篇太过精密,封闭,就像机器,缺少人情味,科塔萨尔自己在《文学课》里也说过自己早期短篇的缺点,人物为幻想服务,缺少对人物内心的追问和生存的探索,他把完美的短篇小说比喻成完美的球形几何,形态封闭,结构匀称,球面上的每一个点到球心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但我每次细看科塔萨尔的短篇,都会发现,这些球形几何,在悄悄露出毛茸茸的耳朵和尾巴,它们是一只只伪装成球形的小猫,在爵士乐的旋律声中,优雅地伸懒腰、舔毛、玩耍、捕猎,它们遵循着自己的时间和逻辑,完美地规划自己路线。
9月不必读
《我将前往的远方》
作者:郭强生
出版: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据说侯孝贤正在拍同名电影,张震来演,很好奇(郭强生初老的照片是有几分张震神韵的),向朋友借了书来看。他的书之前只看过《断代》,没觉得有多好,这本散文集也一样。好些生活细节都写得很好,但都不可避免地走向滥情的鸡汤。
每一篇的结尾金句化倾向太严重了,郭强生仿佛一定要诞生出一个心灵励志讲师的人格来抱抱脆弱的自己,这种对痛楚细嚼慢咽并配上一碗味增汤的风格,距离他的残酷偶像阿尔比差太多了。
电影版感觉蔡明亮来拍更适合,可以大刀阔斧斩掉原著多余的味精。
10月必读
《单身男子》
作者:[美国]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
译者:禹磊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一本想读了很久但隔了好几年才想起来看的书。《单身男子》几乎是白先勇的《树犹如此》加长版,但比一片痴心的散文多了好几分绵长的孤独和生活的龌龊,好奇白先勇会怎么看这部小说。
伊舍伍德让乔治成了“提托诺斯”再明显不过的互文,因为恋人的死,他突然被定义为希腊神话中被抛弃的永生老年人,没有什么死亡的冲动,只是会时不时用一些出格的言行和亢奋来证明自己不那么孤独。
他想越证明就越难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自我的深情会越来越多余对死去的伴侣的深情,他将永远像结尾那样,活在对自我的审讯里,被自我囚禁。
10月不必读
《悠悠岁月》
作者:[法国]安妮·埃尔诺
译者:吴岳添
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悠悠岁月》是不算新鲜的回忆术,新晋诺奖得主埃尔诺声称的“无人称自传”实验也未免言过其实了些,毕竟书里到处都是第三人称单数和第一人称复数切换。
整本书的结构倒是很清晰,用文字描述一幅幅影像来转场,完成这些故事片段的时间线过渡,适合作为创意写作专业的教学案例分析。只是对技法的依赖让记忆的细节变得浮光掠影,很多地方都是细节不够,观念来凑,始于教案,也止于教案。
总之,今年10月颁的诺奖和去年的一样令人失望(汉德克大概是这个奖最后的回光返照了吧),我倒是更希望阎连科得奖,用那些不可能在简中世界看到的小说,恶心一下我们现在面对的出版和审查环境。
11月必读
《电影编剧没有秘密》
作者:芦苇 王天兵
出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对比导演傲慢,身为编剧芦苇太谦虚了,谦虚到必须有个王天兵来给他当僚机,否则这个能把稻草变黄金的编剧就会说,看剧本吧,一切都写在剧本里了……这本《电影编剧没有秘密》最好看的部分,是芦苇和王天兵用《霸王别姬》给学员拉片子。好在剧本在网上很好找,一场场对照下来,看他俩的谈话就很过瘾。
不过最叫人唏嘘的,不是距离上一本《电影编剧的秘密》的出版9年了,而是这9年里,这位大陆最优秀的编剧,又攒了很多搁浅的项目和没有投拍的剧本。看完只觉中国电影生态真完蛋,刚好十一月又听了「反派影评」波米的三期播客《开局的终局》,更加深了完蛋的印象。三年大疫,收网食鱼,编剧没有秘密,秘密全在局里。
芦苇的古典情节剧功力极强,这样的编剧其实很适合被主旋律收编,加上他又不排斥主旋律,但正是因为太较真,太注重现实的质感,他所感兴趣题材也不够迎合当下青年,没办法被强国幻想的主旋律纳入进去。
11月不必读
《天堂》
作者:[英国]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译者:刘国枝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挑了古尔纳小说里最有诺奖卖相的一本来看。发现这本小说里确实有一切可以成为经典的元素:离家的少年,精神上的寻父之旅,欧洲的殖民,内心的乌托邦,花园里的疯女人,突然降临的战争阴影……但这些都已经被经典们写得太多了。
《天堂》能看出90年代的古尔纳在学院里皓首穷经的工夫,他在对既有的世界文学经验进行整合,以此来培育他的小说创作。
这些经验包括但不限于《都柏林人》前几篇里的乔伊斯,《草原》里的契诃夫,《雾都孤儿》里的狄更斯,《童年》里的高尔基,《简·爱》和《呼啸山庄》里的勃朗特姐妹,《黑暗的心》里的康拉德,《昨日的世界》里的茨威格……古尔纳还前辈的阴影中挣扎。
12月必读
《终了之前:萨瓦托回忆录》
作者:[阿根廷]埃内斯托·萨瓦托
译者:侯健
出版:四川文艺出版社

在暂停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之前,我曾经拜托在台湾旅游的朋友帮忙带一本回来,但是他没找到,时隔三年半,终于看到简中的版本了(看来只要活得够久,等等党就会胜利)。
《终了之前》是给我慌乱的年末,带来最多感动的一本书。萨瓦托站在人生的暮年,接替他曾经影响过的死去的加缪,为更年轻的人解答了【“末日已近,一切抵抗尽是荒谬”的情况下,为什么我们还要抵抗?】的问题。
后记《失败者的盟约》堪称完美,是老年萨瓦托在经历种种政治幻灭、帝国崩溃、文明塌陷以后,戏仿曾经指引他们这一代青年的德国导师卡尔·马克思,给下一代青年写下了新的《宣言》。
这份宣言不是行动纲领,它只是无比感性地提醒下一代人,做好心理准备,接手这个被上一代人搞砸的世界,继承这个恐怖又危险的深渊。
面对不肯承认自己失败,永远高奏凯歌的权力机关,我们能做的,只有承认自己的失败,并且为彼此冒险,相信在“绝对”之外还有别的东西存在。
12月不必读
《契诃夫的玫瑰》
作者:顾春芳
出版:译林出版社

为了写一篇关于契诃夫的工作稿,年末找了很多传记资料来看。《契诃夫的玫瑰》是最派不上用场一本,作者是北大的教授,用了很学院的写法,拿一个关键词做延伸,从物理的玫瑰到精神的玫瑰,提出的观点都是老调重弹,新瓶旧酒,使用的材料大多也是二手的,只有摄影照片是一手的。
唯一有意思的是这本图文传记写作的过程,因为疫情不能出国,作者只能列单子请摄影师远程拍摄;被困在上海老家隔离,资料都在北京,只好托上海图书馆的朋友借了书来参考;加上俄乌之间的关系,俄罗斯护照没办法去雅尔塔……一波三折,很适合拍成纪录片。
让中俄乌三国人民罕见地团结起来,帮助一本书的完成,整个2022年也只有契诃夫了吧。

丁狗和赫拉巴尔的All My Cats在地板上
这本书是《小汽车》的英译本(有修改)
中文版收录在《严密监视的列车》里我很喜欢
【补记】
一直以来,我对分享阅读、盘点书目这件事感到很羞耻。
因为阅读本身近似一种精神自慰,旁人无法协助,只能自己从头到尾,彻彻底底地,私密地完成。
更何况,一个年年企图当作者(年年未遂)的读者,当他在告诉别人自己在读什么的时候,更像是在用阅读当做逃避写作的借口。
这个读者,会让我想到站在咸亨酒店柜台边沽酒的孔乙己,他没有功名,但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总要告诉别人茴字有几种写法。
然而我又控制不住自己想要买书的手,我很怕别人问你“买这么多书你能看完吗”,不是怕自己回答不了(毕竟看完是不可能看完的,大家心知肚明),而是怕自己重新意识到,有很多书买了确实没看。
这些书溃烂的速度比你的身体快得多。它们会落灰,灰中凭空多出几个虫卵,蠹虫顶着白鱼的雅名,在塑封里恶心地游来游去。它们会发霉,在南方潮湿的空气中挤出几块擦不掉的黄斑,提醒你发烂发臭并不只是小时代的诅咒……
它们会渐渐变成不想被你看的样子,仿佛在惩罚你没有及时看完,就过了最佳赏味期。而你将要像咽下过期食品那样,老老实实把它们吞下肚,以有涯之身追无涯的凤梨罐头,天理循环,报应不爽,一朝开胃,肠道破损。
事情在今年起了变化。我无比讨厌这一年,从年头的突然封控到年尾的突然解封,从一种恐惧转头,迅速跌向另一种恐惧,没有任何缓冲,烂透了。
人类不是猫,不可能在坠落(两次)的半空中扭转身体,伸出肉垫,稳稳降落。
必须找出能够变成猫的方式,在我们被那只巨大的手抓住,从更高的地方抛下来之前。
我开始用姆罗热克用科塔萨尔用卡夫卡用契诃夫用昆德拉用浦泽直树来充当这一年的肉垫,用他们的书来解释我今年的生活,或者说,麻痹我今年的生活。
在足不出户被迫保卫大上海的战役中,如果不拉这些名字来垫背,不出三天,我大概就会精神崩溃。
当然我还需要感谢许许多多的猫和许许多多的人。
2022年就要捱过去了,我不想要忘记这一年,它丑陋、无耻、悲哀,充满恶意、瘟疫和谎言,这是某种力量无所不能的一年,也是个人的力量丧失得最彻底的一年。
我只是众多幸运而又无能者中的一个,靠生者的施舍,死者的顶替,以及自己的任性活了下去。当我一次又一次目睹人们为数不多的私人领域被那股力量无限制入侵时,对于阅读那点可怜的羞耻感,渐渐就荡然无存了。
年末,无数的盘点在朋友圈涌出,就好像一次盛大的“荡妇游行”。每个人说出的和未说出的部分,都构成了他们各自的编年史。
大家都会记住这一年,然后奔向各自的埋骨之地。
我也如此。

天黑之前 他喜欢站在阳台的窗户上向外看
看鸟 看车 看来往的人 看吠叫的狗
看这个我们共享却又所剩无几的世界
所以 去了别再回来了二〇二二
2022/12/31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