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你是盲人,但现在,你是未来——
你在阅读道路和天空,树木和田野
你在阅读众生。
——阿多尼斯
今天是2022年最后一天,坐下来码字时仿佛又回到了2021年写阅读总结的年末,谁也想不到接下来的一年会拥有这么多深刻的经历。
世事无常,但是还有书籍。
今年的阅读依旧也是随性而读,没有给自己设限,总计读了81本。以虚构类为主,非虚构相比以往也多读了一些。最想夸夸自己的是今年终于向俄罗斯文学迈步了,以前总是被复杂的人名劝退,但读了以后感受到了深深的魅力。
另外是被《我在岛屿读书》这个综艺吸引,系统地去读了余华作品,余华老师真是作品和人各火各的。一群作家诗人聊天真的挺有意思的,推荐去看(怎么写着写着跑题了啊喂——)
余华老师在节目里有说过:“每个人都有和书相遇的时间”,今年读了很多经典名著,深以为然。特别是重读以前年轻时读过的,温故而知新,每个年纪的收获都不同。今年读到了太多好书,就按我个人喜好分类说几本印象深刻的吧,想到什么写什么。
虚构类
01 《夜里老鼠们要睡觉》
天才是真的拥有让人无法忽视的文字天赋,仅只言片语,战争带来的痛苦被博歇尔特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地如此深刻,如此感同身受。大量呓语般重复的短句,精准从极细微处描写战后普通人被摧残的身与心,每每阅读总觉得有一股寒冽的冬风萦绕四周。词穷如我只想说怎么能写得这么好,被这个风格深深击中!
回看这本,依旧被作者的文笔和风格惊艳,灵气的具象化即使是迟钝的读者也能够第一眼被征服。战争带来的创伤始终像一道无法消失的阴影,没有歇斯底里的发狂,博歇尔特只是将这道阴影投射到我们每个人的心上。
02 《未来学大会》
短小篇幅的莱姆式脑洞带来的震惊丝毫不逊于索拉里斯星。莱姆用戏谑嘲讽的风格搭载他脑洞大开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呈现给读者一个接一个荒诞疯狂的幻觉盛宴,甚至看到结局最后我都在想会不会又是另一个幻觉呢。各式各样的心化药剂编织出一个堂皇的假相,人们被剥夺了自我意识生存其中,但若回到破败灰暗的现实里痛苦不堪,或许人们还是会选择自我欺骗。这本写于20世纪70年代,将书里对未来的预测与现在比对着看也很有趣,全程高能,一口气读下来真的折服于莱姆的想象力。
2021年读莱姆的惊喜延续到了2022年,莱姆依旧是熟悉的脑洞巨大,尤其这篇,看得我目瞪口呆的。更难得是莱姆在编织幻想的同时也不忘对现实的讽刺批判,读者除了随着剧情起伏之外,读完亦会回味所思,细节很多适合多读几次,非常推荐这本。
03 《生死疲劳》
按照往常看书习惯先扫目录,发现是像红楼梦一样章回体标题顿时有预感我会喜欢,读完几页就着迷一口气看了五小时读完!真乃一本奇书,戏谑说书般口吻讲述了三代人随时代浮沉的精彩,尤其让主角转世成驴、牛、猪、狗、猴,动物视角叙事太牛了,我最喜欢猪那一世。荒诞魔幻的风格会让人联想到百年孤独,但中国特色极其浓烈,有时候真觉得就存在这么一些人发生着这些故事。最后看后记莫言说他四十三天用纸笔写出的这本,唯有献上膝盖。
超神的一本了,可以排到我的2022阅读TOP3,足以见我多喜欢这本。不夸张我是一口气看了5个多小时看完的,根本停不下来啊!这本有被评价为中国的“百年孤独”,我倒是觉得这本中国特色极其浓郁,很多暗喻和精髓都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读来酣畅淋漓。不停转世成动物的“地主”,以动物视角来讲人间的动荡变化,好厉害! 能够读到一本手不释卷的书,太难得了。
04 《孽子》
最深最深夜里,公园水池边久久游荡着这座城市的被放逐的孤魂。
有些人生来就是属于黑夜的,隐秘地挥霍着青春。读这本时总有一种“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的哀伤,你知道这群人笑着闹着,可最后总会散场总会回到一地寂寥。于是就连这快乐也轻飘飘,等不到天亮。
05 “陀氏三部曲”——《白痴》、《地下室手记》、《罪与罚》
忍不住放一张表情包代表我读陀氏的精神状态
陀氏经典大部头,每个人物精神状态都不太稳定,但一群人发疯,狗血剧情一波接一波,很难不被汹涌澎湃的激情席卷吸引。人名太复杂读着确实累,好在故事够精彩。看到结局就会发现,白痴这个书名取得太好了,公爵的纯真慈悲是面镜子,照出他身旁形形色色人的本性,但与此同时也伴生着犹豫怯懦,对女主的爱是基督式的怜悯想要拯救,对三小姐的爱是男女之情却又让步于前者,两边都辜负。
第一本俄罗斯文学经典之作,虽然人名依旧复杂给我看得晕头转向,但在极度抓马的剧情面前这都不是问题。一群人一起围着一个“白痴”公爵发疯,各种周旋好有意思,一出歌剧式的大戏。
短短的篇幅,情感却满溢到爆炸甚至让人觉得喘不过气。“先生们,我向你们发誓,意识太过丰富——这是一种病,一种千真万确、不折不扣的病。”主人公可怜可悲又令人生厌,但不得不承认他狂躁焦虑,沉溺于意识中的样子就是现实里千万个你我他耽于空想的放大合集。读陀氏永远会不自觉开始自我剖析,讨厌主人公也是讨厌投射出来的那部分身处地下室幽暗被压抑癫狂的自己。
犹记得读这本时还处在全城居家状态,非常应景的一本书。回想下依旧会对密集澎湃的情绪感到窒息,我们活着或多或少都压抑着真实的感受,而陀老把这种真实释放出来。不仅仅是读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也是读那个被隐藏起来的自己。
又是跟随陀老沉浸式心灵拷问的一本,一个经典的年轻人激情杀人犯罪的案子,但却写遍了心灵挣扎折磨,精神状态恍惚又清醒的动态过程。整本书里有罪的不止主角,还有沉溺肉欲最终开枪自杀的地主,他决心赎罪是因为爱而不得的痛,而主角其实一直都不认为自己有罪,觉得是为世界清除了“虱子”,也总以拿破仑和战争自比犯罪的行为,是世俗道德压力和索菲雅让他选择了自首接受另一种赎罪,陀老最后设定主角因为爱情而真正地悔悟了,还是挺柔情。全篇最喜欢揭破卢仁和警长压力逼问这两个场面,太紧张刺激了,头皮发麻!
“我们每个人都有罪,后悔无路可退”,而本书的主角我读完下来却觉得他没有多后悔,毕竟他一直坚持着要为世界清除“虱子”,自诩正义,即便入狱悔改也不太像发自内心而是被女主感化,这个结局我一直有点不解。最精彩的地方应该就是主角激情犯罪之后害怕被发现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了,细致入微。
06 “余华三部曲”——《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
余华老师总是把悲伤留给读者,把快乐留给自己。重读这篇依旧哭的稀里哗啦,众生皆苦。在苦难面前,仍要坚韧地活着,这是唯一能做的。
旧故事重读,又有不一样的感觉。余华老师访谈时总是笑眯眯地说话,但他的文字有一种浸在骨头里的冷。每一次卖血总担心许三观就此丧命,但好在余华手下留情,这家人熬下来了。可细想,更多靠卖血度过难关的家庭却没有主角光环,许三观只是其中幸运的少数人。这份幸运好沉重。
比起《活着》从头苦到尾的绝望,这本属实是为许三观捏着一把汗,还好还好没有因为卖血而丧命。为主角庆幸的同时也觉得这份庆幸好苦涩,因为还有“李三观”“王三观”也许就倒在了卖血的路上,时代的幸运儿是因为有太多不幸的人衬托。
非线性叙事的好处就是,读到最末,故事仍未结束。每读到一个人物就会想,为什么有这么多苦难,而人无能为力。余华从来不吝惜把这部分痛楚摊开给读者看,我已然忘记这是故事,因为生活本身比故事更残酷。祖父的这段印象特别深刻,甚至有些不忍心读。余华老师真是把快乐留给自己,把悲伤留给读者。
一个人一生会和多少人打交道呢,亲人、同学、朋友、邻居、同事等等,你自己的故事和他人的故事缠绕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网,好似细密的雨将你笼罩。结尾停在一场开头早已提及的大火,我好喜欢这个意象。
07 《额尔古纳河右岸》
读完像做了一场遥远的梦,老人在火塘边淡淡讲起鄂温克人在山林里迁移的一生:生命的欢欣,死亡的阴影,但鄂温克人用自己独有的习俗纯粹地面对着这一切。你会记得金色闪耀的河流,绿色的苔藓,温驯的驯鹿,神秘的萨满巫术,还有这群最原始,最鲜活爱着恨着的人们。已经不想去分辨其中情节哪些是真实哪些是虚构,当沉浸其中时,它就是存在的。 P.S. 阅读永远是我的避难所,真好。
想来我们有时候应该做一个模糊的人,就像读这本你不必非得考证它到底是一个故事还是一种纪实,只想从遥远的陌生的民族里汲取治愈的力量。
非虚构类
01 《置身事内》
上次接触经济学还是大学课堂,理论工具为主颇为枯燥。而这本书则是紧扣“政府”“经济政策”主题,思路清晰,上下两篇微观与宏观结合,从具体事例出发讲解政府政策,作为科普向,非常适合我这样不甚了解经济金融新闻的小白。看完分析,对一些新闻常见到却不懂原理机制的政策理解终于不再停留于字面含义。此外,作者每章都有总结和拓展阅读,既是帮助读者梳理内容,又可以让愿深入了解的读者有阅读参考方向,真的不错!喜欢作者最后朴素却很有力量的一句愿景:“生活过得好一点,比大多数宏伟更宏伟。”
不管是当做经济学入门读物还是普通人科普向,都很建议来读这本。它完全不像教材一样用一些看起来高深莫测的定义把你绕糊涂,而是贴近生活,用最简洁易懂的方式讲给你这个社会运作的基本原理,完全不会枯燥无聊。
02 女性主义——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一间自己的房间》、《始于极限》
轻松对谈的方式,提及了女性在日常生活所遭遇的方方面面的歧视与困境,作为女性/女权主义入门适合。读完以后想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发声能够被社会看到,虽然观点各异,褒贬不一,但这终归是件好事情。
作为女性来读这本书信对谈真的有太深刻的感同身受了。铃木和上野千鹤子两位女性拥有着不同视角不同背景不同年龄,在书信来往间讨论着种种女性问题,我却看到了同样的真诚恳切,深深困扰。所选的话题都是日常生活里女性会面对的,尤其如何质疑结构本身和应对现实,避免受伤两手抓,这个难题很具有探讨意义。巧的是,铃木对男人灰心所以抱着“男人也就这样了”的想法,而我在前不久跟朋友针对某事件聊天也忍不住发表了这样的感叹,但当即被朋友提醒这是对男人恶劣行为的另一种纵容,上野千鹤子也指出这是一种亵渎。每个话题聊的不是特别深,但有很多地方值得去一读再读。
相信今年的读者对“上野千鹤子”这个名字都不再陌生,今年读了两本她关于女性主义的书,很犀利很敢说,我们正需要这样的人来往平静的湖面丢下石头。正好这两本都是对谈形式就放在一起说了,两本都有涉及到女性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困境,尤其《始于极限》因为铃木凉美特殊的下海经历窥见了更黑暗的一面。阅读是在寻找共鸣,书里写到的这些现象正是作为女性时时刻刻面对的,也是我们要努力去改变的,任重道远。
“我希望,大家无论通过什么方法,都能挣到足够的钱,去旅行,去闲着,去思考世界的过去和未来,去看书做梦,去街角闲逛,让思绪的钓线深深沉入街流之中。” 这段话十分贴近内心,只想珍惜现在的生活,尽可能按自己心意走自己的路。
伍尔夫也是今年新阅读的女作家,总听说过,等到真的读过才明白为何这么多人推崇她。敬佩每一个敢于为女性发声,试图让女性觉醒的人。越来越觉得,拥有属于自己的房间,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非常重要。人如果不独立,就永远不会长大。
03 《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
今晚在医院陪护看完这本,十分出彩的访谈集,读得入神时间也过得飞快,忍不住夸夸女性作家们!读前心里已经预设了可能会问到女性作家们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平衡生活和写作/男女写作差异等等),确实也出现了不过女作家们回答得超级棒,此处引用娜塔莉的回答:“写作就是写作,单纯,简单,值得尊重。” 个人最喜欢埃莱娜、珍妮特、波伏瓦、伊萨克的几篇访谈。强烈推荐这本,太精彩了!
巴黎评论的作家访谈系列是我一直在追的,而这本女性作家访谈对我来说更是意义特殊。一是聚焦女作家,二是读这本书时我正通宵在医院陪护重病的奶奶。现在依旧能记起来4月春寒的晚上,医院的消毒水气味在安静的住院部弥漫,奶奶打着点滴睡着而我坐在病床前强撑着困意,时不时需要查看点滴剩余不敢睡着,于是点开了这本书提神。当开始阅读时,现实的痛苦暂时离我而去了,十几位优秀的女作家讲述着她们精彩的写作生涯,有一种感动。如果作家访谈系列只能看其中一本,我强烈安利这一本。
04 《微尘》
世界永远存在A面与B面,尘埃飘荡,有时落在这面,有时落在那面。作者十六年的爆破工人生涯,走南闯北见识过太多普通人承受的不幸,但这也许才是生活的常态。每一篇主人公各有各的命运,活着是一件如此艰难的事情,每一次作者用轻飘飘仿佛寒暄般的语气平静道出故事里人们的苦难,都忍不住心惊。一句被说烂的话很适合用在这里“有些人光是活着就竭尽全力了”,但即便见识过这么多,作者仍能说出他从来没有沮丧过,很不容易了。我依旧不会热爱这个世界,但我为所有努力活着的人而深深感动,包括我自己。
又是一本很苦涩的书,作者是最普通的工人,见识了生活最普通的样子,不如意十之八九。没有那么多幸运的故事,就算有也不是普通人的,普通人只能尽力活着,于无人处落泪,甚至到最后都没有眼泪了。
05 《天真的人类学家》
这本人类学家的西非田野调查一线日记,完全打破了我对田野调查的想象。作者文笔极其幽默风趣,发挥苦中作乐精神来描绘自己两次在多瓦悠人部落经历的种种“倒霉事”,插科打诨间也让读者对多瓦悠这个少数民族的习俗文化有深刻印象,比如见面打招呼是问“你的天空清朗吗?”,割礼是整个民族最重要的仪式(很可惜作者未亲眼看到),等级分明祈雨酋长是顶端,而铁匠则是隔离人群…… 要去了解陌生民族与文化真的不容易,要付出时间、金钱、健康(甚至生命)、毅力、还要有点运气,读者能借作者之眼舒舒服服阅读就能了解到世界之大之奇也是一种幸福了。
能把田野调查写得这么有趣,既保留了考察的严谨,又幽默诙谐,可见作者本人也是极有意思的。全程被倒霉作者逗笑超级多次,在笑之间也学习了多瓦悠人的文化,可谓寓教于乐。如果非虚构都这么好读的话就好了。
06 《打开一颗心》
字面意义上的“真·打开一颗颗心”,以一个个惊心动魄的真实心脏手术案例串联起作者经验丰富的从医生涯。医学小白虽然弄不懂专业术语,但读完真的对心脏外科手术这一领域有了新的了解,一边读一边心仿佛都有点痛。当医生真的太难了吧,需要天赋和不懈的努力,直面鲜血死亡的勇气,还需要坚定信念,因为每一场手术都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怎么形容这本的好看,让本人一个晕血看不得任何医疗剧的人认认真真读完了。心脏外科手术听起来就非常高难度,作者是天才般的医生,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却依然有无能为力的时刻。病了一场后,更加珍惜健康的身体,我们最宝贵的就是生命。
07 《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
看完真的是难过和愤怒交织!一个无辜生命被漠视呼救,就这么绝望地在闹市被夺走生命,死后还要被污名化最后甚至凶手都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 世界真是烂,过多少年都还是这个样子。但还好有记者站出来揭露黑暗,“我想要告诉那些理所当然地过着平静生活的人,有些与你们一样过着平静生活的人,人生却突然被卷入了横祸。” ,真希望有天堂和地狱来清算罪恶。
想起来这本依旧非常气愤,为受害者难过,也对漠视他人生命的这群旁观者感到无语。感谢作者把一切都揭露出来,至少让大众了解事实,至少还有人为正义在呼喊。
08 《被淹没的与被拯救的》
以痛止痛,把这本一直不忍心读的书读完了。读完唯有长叹一口气,奥斯维辛,我们永远不要忘记。作者作为亲历的幸存者,已经以相当克制的口吻辩证叙写这段噩梦般的经历,但仍能够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沉痛的阴影。被极权主义裹挟,人性尽失到甚至不敢相信,但后来者能做的就是铭记历史,别让时间流逝模糊了真相,别让这份沉重被轻视。
奥斯维辛,永远不要忘记。人类历史上最沉重的罪恶之一,应当作为警示,人性的高贵和沉沦两面一体,不要怕这段历史太沉重而逃避,人类的赞歌是勇气的赞歌。
09 《坟》
重读鲁迅。读完这本后记,竟有些热泪盈眶。借用余华老师说的,他35岁才和鲁迅真正相遇,那么我应该就是此刻。抛开过去模糊散乱的印象,在字里行间里从头认识鲁迅先生。前几篇文言文读得比较慢,边找译文和注释边对照读,发现鲁迅先生真是博闻强识,对中外文化的了解研究,尤其是西方,大大超乎我的想象。后面的杂文,讲国骂,讲经济独立,讲男女平等,讲公平竞争,讲打“落水狗”等等,辛辣讽刺,即使是一百年后的今天也毫不过时,想给先生鼓掌,又觉得有一丝悲哀,时代已然翻天覆地,但在某些方面还是道阻且长啊。
鲁迅先生的伟大之处不用我过多赘述,12月突然就有了重读鲁迅先生作品的念头,而这一次是和他真正相遇了。比起学生时代的天真,我想我现在更能体会在那个时代鲁迅的深刻。2023年的阅读计划里就有读完《鲁迅全集》,希望我明年可以努力做到。
写着写着就刹不住了,也借此机会重温了一下过去的阅读历程。2022年飞驰而过,2023年希望我可以借助阅读,去到更远的地方。
以上,2022年再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