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请说出你的需要
沟通是一门学问,的确如此。
在现实生活中,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怎样沟通,不仅影响双方的感情,更关系到家庭关系是否稳定,事业的发展是否顺利。
来自美国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撰写了一本沟通宝典——《非暴力沟通》,该书一经面世,便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好评。

《非暴力沟通》使用一套标准化,技术化的交流方式,它用诸多成功的案例来告诉广大读者——好好说话,是可以训练的。
许多时候,我们说出的话,对方不想听,不愿听,甚至反感。读完《非暴力沟通》,我明白了,有些语言是暴力的,你以为的沟通,在对方眼里,是批评,指责,是抱怨,质问。
语言是窗户,否则,它们是墙。
《非暴力沟通》指导人们转变旧有的谈话方式,清楚地表达自己观察到的事情,说出自己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即沟通四要素。
例如:妈妈下班回到家,看到孩子在玩游戏。妈妈很生气,重重地放下包,指着孩子问:”又在玩游戏,你作业都做好了吗?”孩子听出了妈妈的责备,不理,继续低头玩游戏。妈妈更气。
这时气氛紧张,母子双方随时可能展开一场争吵。
按照《非暴力沟通》理论,妈妈应先稳定情绪,这样说:“孩子,我看到你在玩游戏,对吗?”
这时,孩子明白妈妈注意到他,有些不好意思,儿子答:"是啊,在玩游戏。我就玩一会儿。”
“那你打算玩到几点呢?”
”很快的,妈妈。”
“我希望你可以按时完成作业,晚上可以早点睡觉,这样你才能休息好。”
这样沟通后,母亲客观,不带情绪地说出了自己的观察—孩子在玩游戏,需要—希望孩子按时完成作业,感受—担心孩子睡不好,请求-早点完成作业,早点睡觉。
这种情况下,孩子通常会听,或者母亲再提醒一次。
这是一个相对简单的例子,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清楚怎样表达感受,怎样说出自己的需要。
或者,我们以为:不用说,对方本该明白的。

事实却是:人与人需要沟通,没有人可以对别人的经历感同身受,哪怕是相处多年的夫妻,你的需要,对方未必明白。所谓心心相印是双方真诚沟通的结果。
本书中,作者卢森堡博士说到自己的母亲,一直以来,母亲总是委婉表达自己,从不直接说出她需要什么。
36年来,我一直在生你父亲的气,我认为他不在乎我的感受,我终于意识到我从来没有和他说我想要什么?”
央视前主持人樊登,曾说起:当他妻子生气发脾气时,他搞不明白,他问:你到底想要什么,你需要我做什么,你说出来。妻子质问:“这还用我说吗?你难道不知道吗?”
可见,不同性别,不同的人,观察到的东西,对事物的感受是不完全相同的。我们要明确说出自己的感受,自己的需要,才能得到对方正确的理解和反馈。
感受和需要,是相辅相成的,他们同时存在。要解决问题,还需要提出请求,明确表示:你希望得到对方怎样的配合,怎样解决问题。
人为什么会生气?
书中说:生气,愤怒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
说出需要,提出请求,请求越具体越好,这样才有利于解决问题。
前面谈到我们怎样客观,正面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现在,我们要谈的,在对方表达愤怒,抱怨,提出要求时,我们该怎样回应。

倾听,全身心倾听他人,而不急于提出安慰和建议。
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美好啊!
静下心来,倾听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有时候,对方所需要的仅仅是有人倾听。
他人的不幸和痛苦,说给真诚倾听的人,内心便轻松而柔软。问题已不知不觉得到解决。
有机会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并得到他人的倾听和理解,是多么的幸福。
书中列举了老师倾听学生,儿子倾听妈妈,从而改善了师生关系,母子关系。
在工作中,上司与下属,医生与病人,倾听对方的不满,抱怨,对改善双方关系有极大的帮助。
最后,倾听内心的声音,解决内心的冲突。倾听帮助人们治愈心灵的创伤。
我们可以表现不完美,不必自责,去学习,去承担自己的责任,让内心强大丰盈起来。
作者箴言:
我很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更多的人安静下来。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和平。
学会运用非暴力沟通方式处理日常生活的种种人际问题,将会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幸福指数。
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