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写写,不是 2022 读书总结
2022 总体来说没怎么看书。有看书的时间,但没用来看书,沉迷打游戏。年末因为要考试每天中午腾挪出时间学习,考完之后觉得这部分时间用来看书也不错,目前还在执行中,但常常被社交生活耽误。
最近每年都看了几本女性主义的书,打拳还需拳头硬。2022看了《女性主义有什么用?》,是本可爱的小书,覆盖了女性主义最基本的问题和回答。上野千鹤子的《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也是非常好的入门读物。《开场 : 女性学者访谈》里面有一篇上野千鹤子的访谈,终于知道她的红头发是怎么回事了。发型即宣言,我很羡慕。对照阅读的是小林美希的《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书的最后简直读出奇趣来了,结论就是投胎千万不要投到日本(以及韩国)当女性。因为读了这本书,还去问过日本友人现实是不是这样的,现状好了一些,但也好不到哪儿去。最让我感慨的是伊藤诗织的《黑箱》,如果一个女性既美丽又有抱负,好像无可避免会遭遇父权社会里的黑洞,男性就不会受到这种惩罚。现实中的黑箱故事也听人讲过,但几乎所有人都没有伊藤诗织那样用鸡蛋撞墙的勇气。
因为去纽约的旅途,看了《纽约巨像》和《纽约餐桌》,也恰好吃了书里面写到的几家餐厅。我可能会吃到比 Peter Luger 更好吃的牛排,但应该没有别的牛排馆提供这样的体验,你预定了仍然等位然后夹在人挤人的 bar 和其他人一起翘首以盼老爷爷拿个小本本出来叫号带你到一个没有桌布的木板桌吃你无可选的牛排。《纽约餐桌》里面讲了为什么 Peter Luger 只提供一种牛排,我臣服。
纽约这个地方,我感受复杂。纽约有一切我喜欢的城市元素,有奇奇怪怪的人和事、无数的博物馆美术馆和展览、各种高水平的表演、地道的各国料理。但坐地铁来来回回穿梭上下城时,我感到了生活在这座城市的苦涩,是那种如果我二十多岁会敞开双臂拥抱的苦涩,但三十多了就会再想想。也是走在纽约,我清晰地体会到了「我要成功、我要有钱、我要出名」的念头。盖伊·特立斯那本《被仰望与被遗忘的》写得真好,在那种叙述里纽约人都渺小又野心勃勃。如果纽约是个人,我会想和 ta 做朋友,但不想成为 ta。无论如何,我要感谢纽约的海纳百川,我人生中平凡又重要的一天以这座城市为背景。
旅行书籍还看了保罗·索鲁的《在中国大地上 : 搭火车旅行记》,希望保罗·索鲁能够再写一本现在的中国,好奇他会毒舌什么。但感觉他的《美国深南之旅》就没有那么 mean。
非虚构里最喜欢的是《季风吹拂的土地》,这本书评分不高,很多读者不喜欢作者老提自己。但我读的时候完全被书里的其他内容吸引了。疫情期间读这本书特别恰当,看了这么多国家的起起伏伏,知道国运并不总是往上走的,而个体的命运往往就如同大象脚下的小草。书里面提供了对很多人和事的看法和信息,有人物传记不太会有的远处旁观者冷冰冰的视角。
人物传记看了《坏血》。因为和伊丽莎白·霍姆斯这样的人(痛苦地)工作过,也是亲眼看过那种靠一张嘴一次次咸鱼翻身的奇迹,对这本书特别有共鸣。一个霍姆斯倒下了,千千万万个迷你版霍姆斯还在各大企业里平步青云。
《最好的决定》推荐给了那些还没有生育的朋友。今年去热带水果植物园参观,知道种植菠萝的一种方式就是把菠萝头有叶子的部分切下来,7个月后就是一个新菠萝。感觉生育这件事也类似,有些水果是靠种子繁殖有下一代,有一些,比如菠萝,没有下一代但可以一次次把自己重新生出来。
《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有点瞎扯又有点道理,推荐给了希望过上美国暴发户生活的某小姐。
文学类只看了金宇澄和埃莱娜·费兰特,在努力看完的是张贵兴和袁哲生。感觉但凡有一点文学性的虚构作品都需要更多力气阅读。很像是在有流的地方潜水,得自己定住,不然就是顺着文字标点漂走了读完了也不知道自己读的什么,最后还有被吊打的感觉。
科普书成了我通勤阅读首选。科普类的看了《跟动物交换身体》《人体简史》《我脑子里的不速之客》《显微镜下的室友》,不但轻松不费脑子还觉得自己又增长了知识,读了自我感觉特别良好。
因为跑步总是会碰到各种问题和瓶颈,所以总是不断要从书里寻找答案。读了《耐力》解决了跑量瓶颈,《只要我能跑》知道了运动性贫血是怎么造成的,《明年更年轻》不完全关于跑步但我知道跑到七八十岁也完全没问题,《躯干跑步法》提示要练习核心,《Master the Marathon: The Ultimate Training Guide for Women》是我目前看到的最好的写给女性跑者的书且适合从新手到高阶跑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