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会无期》到《四海》 : 那个不变的“少年”韩寒

出生于1982年的韩寒,已经过了40岁,但喜欢韩寒的人,可能不会在意年龄,他依然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韩少”。写书的时候,他是那个像“少年啦飞驰”的韩少,开赛车时他是那个飞驰在赛道上的韩少,而到了拍电影,他依然是那个“飞驰人生”的韩少。
这些年来,喜欢看韩寒的书的人,也一定会喜欢韩寒的电影,这可能不是一种爱屋及乌的盲目追崇,而是,某种程度上,至少从现在已经拍的四部电影来看,韩寒的电影其实是他书里的延续。
不管是电影那些充满韩式风格的台词,又或者是韩寒孜孜不倦的对赛车的痴迷、小镇青年的成长与蜕变的表达、以特有的韩式幽默对这个世界输出的价值观,其实都非常的韩寒,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原先是文字,是小说,现在变成了电影。

《后会无期》是韩寒的首部电影,据说韩寒很早以前就想拍电影,于是先写了一个电影故事,后来一直没有拍,所以先有了小说《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的出版。后来韩寒转型做导演,第一部电影其实就是《1988》改编的《后会无期》。《后会无期》是一部关于寻找的公路电影,主人公和两个兄弟,开着一台车,开始了一趟寻找之旅,而在途中遇到的那些人和故事,也是主人公的蜕变之旅。所以,尽管是首部电影,但里面经典且充满文艺范的韩式台词,比如“喜欢就会放肆,但爱一定是克制”、“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以及一路上发生的离别与失落的故事,都让观众,在一个文青的世界里,能够在其中看到小镇青年的成长、思考和蜕变。
《后悔无期》的成功,让韩寒成功转型成为导演。某种意义上,也奠定了韩寒作为导演的风格,充满文青范的韩式语录和韩式幽默,小镇青年的困惑与成长,通过小镇青年的韩式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输出。通过这些风格和元素的杂糅,韩寒开启了他的电影之路。

《乘风破浪》是韩寒的第二部电影,这部电影韩寒尽管用了一个穿越的设定,但主题依然不变的是小镇青年的故事,只不过这个故事除了兄弟情义之外,还添加了亲情和爱情,整部电影就像是一个怀着“江湖与武侠”气的少年的横冲直撞,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和成长,最终实现亲情的和解。
其实,熟悉韩寒小说的人,大概会有点感觉,这样的少年的故事,似乎有点像韩寒的《一座城池》以及《长安乱》的影子,韩寒通过电影,描写了属于他的少年时代特有的“武侠和江湖”,看起来很中二,或者有些朦胧的“乌托邦”的色彩,但放在电影里,其实并不违和,每个人不都在电影里面实现短暂的“乌托邦”的梦境吗?实现短暂与现实的隔离。
不过,《乘风破浪》开始,韩寒终于还是引入了他的挚爱赛车,还有主人公叫“徐太浪”,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同样是赛车手“徐浪”的怀念,这部电影里的韩寒,开始引入更多温情的东西,也渐渐开始朝着他擅长的赛车世界迈进。

所以韩寒的第三部电影《飞驰人生》,便顺理成章,直接写赛车手的故事,不过韩寒依然有着自己的追求,赛车只是他包裹的外衣,毕竟那是他最熟悉的领域之一,赛车之外,他想表达的一个人关于梦想的坚持,这部片子里,他开始输入更多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对赛车的理解,他对成功和赢的理解,所以他讲了一个赛车手重返赛场的故事,最终用生命去捍卫赛车的故事。
这是一个很热血的故事,但我相信对于韩寒来说,这部电影有着更多的意义,如果经常看韩寒的杂文大概会知道,有一段时间韩寒频繁写到赛车,那时候他转型做赛车手,偶尔也写杂文当意见领袖,说到底,韩寒是一个感性的文艺青年,尽管虽然与赛车这样的速度与激情格格不入。但恰是韩寒的文青范,让他在赛车的过程中,在他的脑海里,留下了很多人的故事,其中之一就是“徐浪”,而《飞驰人生》其实更像是韩寒对赛车这个生涯的一个告别,以及和一部分人的告别,尤其是在电影的末尾,他通过一段回忆和独白的表达,或许可能就是韩寒想要对那些年一起陪他走过赛车的人说的。
所以,尽管《飞驰人生》里面有很多的韩式幽默,但此时的韩寒,显然是想拍一部更加温情的电影,尽管以悲剧结尾,但他试图在致敬一些人,那些已经凋零的人。
不过回到电影本身,韩寒一如既往的保持自己的风格之外,再一次真正将“车”放到了自己的电影中。此时的韩寒的电影,可能就跟当时别人说他的杂文一样,当时批评韩寒的杂文很多人说韩寒“只会用车来做比喻”,到了拍电影的时候,韩寒依然选择用车来表达,其实这也是韩寒的坚持或者说真正的热爱。
前三部电影的成功,让市场对韩寒充满了期待,然而,有时候过早的个人风格的形成,有时候会成为一种羁绊,或者说一种束缚。比如他的第四部电影《四海》,就让他遭遇了“滑铁卢”。前三部电影,如果将主题更加单一化一些,第一部的而主题更多的是寻找与成长,第二部是亲情,第三部是梦想,而第四部看到的更多是爱情,或者说在迷茫中寻找爱情。如果说第一部是以公路寻找为主线,第二部是穿越后的经历为主线,第三部是以重新回到赛场为主线,那么第四部反而没有明确的主线。

在前面几部电影的优势面前,《四海》除了一如既往的保持了韩式的幽默,小镇青年的生活之外,那么在主题表达上反而显得“散”了很多,所以才会招致很多人的诟病,影片什么都想表达,但却什么都没有做好。
不过,如果对韩寒的小说了解的话,其实韩寒的文青思维,大概是很难拍好一个少年朦胧的爱情的,尤其是文青式的爱情。这一点其实早在他的小说《他的国》就有说体现,《他的国》中左小龙就是一个骑着摩托车,带着女朋友在一片雕塑公园里寻找爱情的少年,很多人看到这里,就觉得韩寒不懂如何谈恋爱,所以这种特有的韩寒的思维,搬到电影里,还有很大程度上《他的国》的影子,包括后面乔杉出现的那个荒废的公园,或许也是韩寒想象的“他的国”。
一个不像王家卫一样把爱情玩味的炉火纯青的人,偏偏用“直男”思维去拍一个少年的爱情片,最终的结果自然并不讨好,于是便有了广泛被诟病的那句台词,“希望你以后住的每一个酒店,都是含早的”,这种韩式的文青表达,放在现实世界里,观众并不买账,但我相信韩寒肯定内心被这句话尤其感动,不然就不会一直出现在电影中,直到结尾。
所以,如果从《后会无期》一直到《四海》,或者说从更远的《三重门》开始,你会发现其实韩寒一直都没有变,他的韩式幽默,他内心的那种温情,以及独有的文青的世界观,其实一直都没有变。多年以前,我们理解为“少年气”,尽管现在看来,“少年”并不合时宜,不过韩寒确实还是像一个少年一样,他有着自己固执的坚守,固执的表达,固执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尽管有时候,这个世界变了,但他就像一个独自建造“乌托邦”的那个人,这个乌托邦一直都在他的世界里,以前叫“他的国”和“一座城池”。
对于喜欢韩寒的人来说,大可不必过早对韩寒“盖棺定论”,在我看来,转型为导演的韩寒,依然是一个非常有天赋的导演,包括他的审美,比如他选择的“东极岛”和“南澳岛”取景,或许此前很少人这样去做,以及他对镜头的把控,尤其是《飞驰人生》最后一场赛车戏,我想看过的人应该都会觉得拍的极好。我相信韩寒也一直在寻找突破,比如去年监制的大火的电影《扬名立万》等等,那个“少年”韩寒依然值得我们去期待。
期望《三重门》会是韩寒最后一部关于少年、成长或者青春爱情的故事。永远“少年”的韩寒,会给我们这些曾经迷恋的读者,一些更加成熟和充满野心的作品。就像当年“韩三篇”一样,充满一往无前的无畏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