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八十一章全释(一)》陈再明23.1.3
《《道德经》八十一章全释(一)》陈再明23.1.4
第一章 常 道 本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释义:可以说出来的道,便不是经常不变的道;可以叫出来的名,便不是经常不变的名。无,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所以常处以无,以明白无的道理,为的是观察宇宙间变化莫测的境界;常处以有,以明白有的起源,为的是观察天地间事务纷纭的迹象。他们的名字,一个叫做无,一个叫做有,出处虽同,其名却异,若是追寻上去,都可以说足幽微深远。再往上推,幽微深远到极点,就正是所有的道理及一切变化的根本了。 引申:(一) 同出异名。大地给我形体,使我生时劳苦,老时清闲,死后安息。因此,若是以为生是好的,当然认为死也是好的啊!(《庄子-内篇-大宗师》) (二) 众妙之门。有生,有死,有显,有灭,但都无法看见显灭的途径,这就叫做″天门″,天门便是"无有"。而万物就是从"无有"产生出来的。(《庄子-杂篇-庚桑楚》)
第二章 不 言 本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今释: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美,丑的观念就跟着产生;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没有″有″就没有″无″,″有无″是相待而生的;没有″难″就没有″易″,″难易″是相待而成的;没有″长″就没有′短″,″长短″是相待而生的;没有“高″就没有″下",″高下″是相待而生的;没有″音″就没有“声″,″音声是相待而产生和谐的;沒有″前″就没有″后″,″前后″是相待而形成顺序的。因此,圣人作事,能体合天道,顺应自然,崇尚无为,实行不言的教诲。任万物自然生长,而因应无为,不加干预,生长历物,并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不恃其能;成就万物,亦不自居其功。就因为不自居其功,所以他的功绩反而永远不会泯没。 引申:(一) 不言之教。万物没有穷尽,所以不以小为少,不以大为多;知道得失没有一定,虽有得并不欢喜,虽有失也不忧愁。所以,不把生当作快乐,也不以死为祸患,因为他们明白生死是人所共行的平坦大道。(《庄子-外篇-秋水》) (二) 为而不恃。人如果能止于自己所知的范围,固守本分,便是达到知的极点。但是有谁知道这不用言语的辩论,和不可称述的大道呢?(《庄子-内篇-齐物论》)
笫三章 无 为 本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今译:不标榜贤名,使人民不起争心;不珍惜难得的财货,不使人民起盗心;不显现名利的可贪,能使人民的心思不被惑乱。因此,圣人为政,要净化人民的心思,没有什么自作聪明的主张;满足人民的温饱,就不会有更大的贪求;减损人民的心志,便没有刚愎自用的行为;增加人民的体魄,就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那里还会与人相争呢?若使人民常保有这样无知无欲的状态,纵然有诡计多端的阴谋家,也不敢妄施伎俩。在这样的情况下,以"无为″的态度来治世,那里还有诒理不好的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