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宪问第十四㉞-㉟
㉞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㉟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这句话当中提到了一个人,微生亩,微生是姓,亩是名。微生亩是一个有修为的长者。所以他直呼孔子的名字,对孔子讲,说你为何要如此地匆促忙碌呢?栖栖:指的是匆促,忙忙碌碌,不安定的样子。为什么要讲这句话呢?因为孔夫子周游列国,到处去讲仁义道德,推行周礼。所以每天都是匆忙的、急促的,有修为的长者,看到了这件事情,就想要劝服孔夫子。
无乃为佞乎。佞:我们之前学过,花言巧语,巧言谄媚,善辩,卖弄自己的才华,都称之为佞。微生亩这里讲,为什么要如此的忙碌啊?难道是为了炫耀你的才华吗?那我们这里就要思考了,难道微生亩不知道孔夫子的为人吗?首先他自然是知道的,那么其二,微生亩可以看到大势已去,在那个时候是推行不动周礼的。因为人们开始礼崩乐坏,都开始崇尚武力,崇尚名、利、财富、权利。那我们说微生亩看到了这一点,难道孔夫子看不到这一点吗?他同样也知道,周礼是推行不下去的。
所以我们在学习《论语》的过程当中,有多次感叹,孔夫子说我是不是老了,已经很久没有梦到周公了,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如果我的道不行,我就漂洋过海。在陈国之时也发出感叹,实在不行我就回到自己的故土吧,那里还有很多“小子狂简”,这些人有远大的志向,但是做人还不够稳重,还比较轻浮。所以从这些感叹当中,我们可以得知孔夫子是知道,周礼是推行不下去的,可是依然坚定地去做这件事。所以给我们后人一个道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孔夫子听到微生亩的劝说,这里讲:非敢违佞也,疾固也。固:根深蒂固、顽固。疾:是指的有问题、有毛病、有病症。说我并不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才华,或许是我根深蒂固的疾病吧!言下之意,我知道,改变不了。可是我依然会坚定地去做这样一件事情。
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句话,我们来延伸,生活当中我们把它简单的概括为好的事情和不好的事情。那我们先说第一点:不好的事情。生活当中有的人,自己当下做的事情是不好的,难道自己不清楚吗?其实自己是很清楚的。比如说沉迷于游戏;沉迷于饮酒;做着欺骗他人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是知道的,知道还会坚持去做。这个时候别人的劝说会有意义吗?别人说你看你这件事情做的不对,你做的这件事情伤害你的身体,也伤害他人。“我知道”,可是并不会改变。什么样的人,恰恰容易改变呢?就是迷在其中的人。他不知道这件事情是不对的,这个时候他只要听懂了,反而改变的更容易更快。
那我们再讲好事情,说利益他人的事情。比如说孔夫子,我知道周礼推行不下去,我也知道大势已去。但我依然坚定的,坚韧不拔地去做这件事情,这个时候任何人的劝说都没有意义。比如说微生亩对孔夫子的劝说。再比如说,孔夫子曾问礼于老子,老子也讲过同样的话,说为什么非要为之呢?大势已去是改变不了什么的。可是孔夫子依然坚定地去做自己的事情。在而立之年就开始教学;后来又开始为政;又开始周游列国,想要去推行周礼。到了晚年发现这一切推行不了,没有人可以真正地按照周礼的想法去治理一个国家。所以后来呢到了晚年,又开始编写《诗》《书》,留下来文化的传承。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恰恰是因为孔夫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这种精神,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和财富。
我们再去纵观历史,有很多这样的人,比如说我们读历史,会读到很多忠臣义士。他明知道自己的劝谏无效,甚至以死相劝。我们在读历史的人,我们会觉得这样的人好固执啊。恰恰是因为这些我们所谓的固执,给我们留下了不同的性格特点。
在生活当中的我们同样如此,如果我们做的事情是正确的,那就坚定地去做一件事情,这个事情无论成与败,其实我们都是在推动某件事情,甚至在推动一个时代,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力量的前行。所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些道理,这些精神,都在鼓舞着我们后人,去坚定地做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
从这里我们再来延伸,如何在生活当中劝解他人,我们刚才讲知道是好事和不好的事情,他非要坚持去做,这样的人是劝不住的。比如说孔夫子,微生亩劝不住,比如说在生活当中,他明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错的,我们非要去劝服,同样劝不住。
我们来举个例子:比如说孩子,一个孩子不努力学习,我们每天去说他,说你不好好学习,你将来生活就会受苦。每天说,每天说,他明知道。你再一说的时候,他抢先就说了“我知道,不好好学习我未来不受苦吗?未来再说吧!”我们的劝说是无效的,我们可以创造环境啊。比如说我们可以带孩子去做农活,可以去看很多读书不好的人,都在做什么样的工作。可以去看学习好的人,都在做什么样的工作,你让他到那个环境当中去体会,让他自己看到。他只有亲身经历过,他才可能真正的明白。如果他没有经历过,讲再多也是不起作用的。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要想改变一个朋友,要想改变孩子,要想改变身边的员工,我们就要学会创造环境。给他机会经历,给他机会体悟。只有他自己感受到了,他自己的念头,他自己的思维开始转变,才会真正的产生力量,否则是不会产生力量的。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骥:指的是千里马。我们看千里马,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才能称之为千里马。第一个就是力,力气。比如说这个马跑得快,身体健硕。另外一个就是德,说这个马是性情温良的,温和的,懂得救主,护主的。这个才能称之为良驹,千里马。“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孔夫子提出一个思维,我们称赞千里马,并不是在称赞他的力气和才能,我们称赞的是它的品德。
我们再把这个思维用在人身上,同样如此。我们称赞的并不是一个人的才能,我们称赞的是一个人的品德,一个人有德性。我们看如何去选择一个人,一个人有能力是基本的条件。在基本的能力之外,我们去看一个人的德,他的德行是不是好的。举几个生活当中的例子:比如说我们去找一个主管,找一个经理,首先有能力,这是基本条件;如果他没有能力做好这件事情,一定是不行的。可是在有能力的基础之上,我们要去看这个人是否有德性,他的品德如何?是否懂得为他人着想,是不是能以德服人。所以“取人,取其德,非取其才。”那我们再看选择伴侣,是不是要这样的。首先他得有基本能力,如果连基本的生存能力都没有,这样的人是不能找的。那有了他自己可以谋生的能力之外,我们再要看这个人是否有德性,他的品德、品性是否是好的。这个时候我们称赞其德,非称赞其才。
我们来总结这句话,他有两个关键,第一个关键:就是能力,就是力量,基本的才能。第二个方面:在力量之外,再加上这个人的品德如何?德性如何?有了这两个条件之后,我们称赞的是一个人的德性,而不是称赞他的才华。比如说夫妻在生活当中,我们不是称赞他赚了多少钱,我们是要称赞他某方面良好的品性、德性。比如说他懂得照顾老人;比如说他顾家;比如说他对朋友比较仗义,这都属于德性的范畴。再比如说我们公司有个主管,他很优秀,我们称赞的并不是他的能力有多好,说他给公司创造了多少价值,说这个人口才有多会说,我们要称赞的是这个人的德性。说这个人平时的德行很好,他从行为当中总是懂得帮助他人,他总是懂得照拂其他员工,这叫称其德。
我们交朋友的过程当中,也是一样的,我不是称赞这个朋友有权、有势、有钱,我们称赞的是他平时的德性有多少显现。我们对孩子的赞美也如此,孩子学习好,孩子有才艺,我们不是要称赞他的才艺,而是我们要称赞他的品德。我们称赞什么,对方就会从哪一方面变得有提升,我每天夸爱人赚的多,他就只想着赚钱。我们夸一个主管口才好,他就只想逞口舌之利,我们如果只在意孩子学习好,他就只在意学习。而我们要教给他包容,教给他爱,教给他照顾别人。所以这里孔夫子借千里马教给我们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在生活当中,我们择偶、工作、交友、教育孩子,都要满足一个基本的需求,这是能力。在能力之外,我们要更注重的是他的德性。这个时候一个人德才兼备,才能丰盈自己的人生,而侧重点在德,不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