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总结 - 选择
一晃一年又过去了,18年回国后也在北京漂了五年了,加上纽约漂的那五年,整整十年过去了。十年前决心拍电影的目标,现在看来只能说是实现了一小部分。这两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加上我也很宅,大部分时间也都在出租屋里渡过。
花些时间思考和整理这一年究竟做了什么,发现2022年也没干出啥,就挑几个值得一说的内容总结一下。
剪辑

基本上剧组所有的工种之前都有尝试过,最后发现剪辑是相对容易养活自己的,是个性价比较高的工作。
从剪第一个片子到现在刚好剪了十年了,剪辑的项目早已三位数了。剪辑工作也是我最大的收入来源。这几年因为影视行业本身的原因加上大环境,能明显感受到活变少了报酬也变少了。今年主要是以剪剧情短片为主加上几个广告。


教课
剪辑本身是一个以技术为基础的艺术,从开始对剪辑工具的掌控,到对素材的理解,最后以及个人的眼光及品味。
在朋友的引荐下得到了一个在培训机构教剪辑课的机会。之前也出过剪辑的一些教程,在纽约的时候也带过学生拍片子剪片子,剪辑能力的培养需要时间的积累和项目的积累以及眼界的积累,这次线下系统的进行剪辑培训也是一次挑战。
整个教学内容的构建和练习素材的准备花了大量的时间。随着5,6月份北京管控变严,剪辑的教学工作也暂时告一段落。

创投
一想到已经十年了还是没能实现电影梦,本身所拥有的资源也不多,觉得还能尝试一把电影节创投。大部分电影节创投的报名都是在上半年,除了剪片子就是在整理资料报名电影节。因此有了一段全新的体验。
今年除了《地球文明外星观察员》入围了几个电影节创投外,短片《完美自杀》也入围了蓝星球科幻电影周的创投单元。本来是计划好了去进行现场陈述的,但刚好被隔离在家只能通过远程的方式进行陈述。今年蓝星球科幻电影周最吸引我的地方其实是可以近距离体验虚拟拍摄,还可以认识一批对科幻类型感兴趣的创作者,很遗憾没法前往。

地球文明外星观察员
《地球文明外星观察员》是今年报名电影节创投单元的电影长片项目,其实在选择创作这个故事之前思考了很多。
我个人是很喜欢强类型强情节的片子,平常主要看的也是这类型的。因此在创作《地外》这个故事之前尝试了很多 - 高概念的科幻悬疑,低成本的动作网大,悬疑短剧,甜宠短剧。写的大都是这种类型的故事,中间尝试了很多方法,也接触了很多潜在机会,但最终没有一个得到拍出来的机会。
对电影节创投观察一番之后,从电影节创投的角度去思考最后选择了内容和风格偏人文一些的《地外》,我平常也是看的比说的多,大部分都是在观察都在看,在观察的过程中脑海中会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这些想法给了灵感创作了这个故事。最后也没想到能入围一些创投,走的比预想的远很多。
FIRST
2022年第一个举办的电影节创投单元是FIRST青年电影展的,伴随着夏天的到来,先是在北京参加FIRST电影节的北京公开周。之后去西宁在主评委面前进行最后的陈述,年中基本上就在创投中渡过。

参加了才发现创投比想象更消耗精力,从陈述内容与展现方式,PPT的制作,内容的安排与排版,好几轮的陈述-反馈-修改,中间还有大纲和剧本的修改,包括社交关系等等这些都极其的消耗精力。这也是一个成长与学习的过程。
金鸡
夏天结束西宁之旅后,又开始准备短片《完美自杀》蓝星球的创投,之后秋天又带着《地外》参加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的创投,整个2022年有一半的时间都在走创投之路。算上之前带着纪录片项目《游戏人生》参加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创投洽谈会,一年时间三个不同的项目去不同的电影节创投,算是把创投这条路都给走了一遍。
每个电影节选的每一个项目都十分优秀,每一个项目的代表也都非常厉害,如此多优秀创作者都在找机会,整体就变得十分内卷。
每次站在台上面对台下的主评委和各个公司代表,想到我必须要在几分钟的时间内向他们呈现《地外》的全部,通过之前准备的文字,图片,陈述,影像等等方式。虽然这是个十分困难而且不公平的事情,但能有机会站在台上,能有人愿意花时间来看,这已经比什么都没有要好的不止一点点。

纪录片
相较于剧情片,纪录片本身就很小众,因此机会更少,再加上国内纪录片的创作环境,整体又把这个困难放大了很多倍。之前网上看到的一个有意思的采访对话 -
问:你有没有认识拍纪录片的有钱人?
答:有一对千万富翁夫妇 。
问:拍什么能成为千万富翁?
答:他们原先是亿万富翁直到开始拍纪录片。
虽然创作环境比较艰难,但比起剧情片创作,纪录片创作的门槛还是低一些,依托纪实影像还是能呈现很多表达,项目还是能缓慢的推进。
游戏人生

《游戏人生》是一个纪录片项目,早在两年前就有了拍摄的想法,我想通过纪实影像来展现游戏人的人生故事。
最早是想做成纪录电影,但在有了《归去来兮》的经验后觉得做成剧集更合适。在一番尝试之后,最终选择以自媒体的形式制作成短视频,目前觉得这是实现这个项目的最好方式。
整个的调研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主要通过线上的方式接触了几百位游戏领域的人。从最早对游戏人了解到寻找拍摄对象,样片内容制作,策划案的内容以及部分成片内容的制作等等,这其中的每一步都得到了很多帮助。
在夏末秋初的时候选择了两位十分配合的拍摄对象进行了部分内容的跟拍,拍摄器材和经费也是来自于许多朋友的赞助:有的赞助三脚架,有的赞助镜头,有的赞助单反,最后算是拍摄完成了一部分内容。
在进行后期制作的时候发现由于拍的素材太多太碎太杂,现在的电脑已经无法完成制作了,在13代i9和M1max之间犹豫了很久,最后选择分期还贷款的方式入了一台Mac Studio,毕竟苹果的电脑最后回血更容易。

归去来兮
《归去来兮》是早在2020年就完成的一部纪录长片,2022上半年还是参加了一些小的放映活动,没想到在此艰难的环境下,还会有人来看片。
《归去来兮》已经靠电影节展映的版权费收回了制作成本,最后取得的结果是当初拍摄的时候万万没想到的,拍的时候从来也没想到要去展映去电影节这些,当时只是想要在离开纽约回国前完成自己的不甘心。 最后走的比预想的远得多。
大黄的小黑屋
大黄的小黑屋是我个人的自媒体,最早是知乎专栏的名字,后来也注册了微信公众号和B站号。图文主要发知乎和公众号,视频发B站。主要还是太懒,因此更新的频率非常低 ,而且对这块也没太大野心,但每天都有上号看其他的内容。 B站的视频内容还在摸索中,每次在思考做什么视频内容的时候都会看这段话来警醒自己。

Meme
我个人兴趣爱好比较杂,电影电视剧,短视频,动漫漫画,小说游戏等等这些都有关注。也从来没有统计过每年看了多少作品。随着时间流逝,留存在记忆中的作品也没几个。这些流逝的作品潜意识中影响着自己的所思所想,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当下及之后的认知。
2022年买的唯一一本实体书是小岛秀夫的《创作的基因》,书中小岛秀夫提到Meme。
就像人与人之间的的连接通过基因进行着传递一样,人与书籍,电影之间的连接则由MEME所继承。
这本书是由电影与书籍的清单组成,记录着小岛秀夫对这些作品的所思所想。一批一批的创作者用自己的作品,把自己的想法互相传递到他人 ,创作者们通过MEME连接在一起。
总结
整个12月份随着北京突然放开基本都在养身体中渡过,幸运的入围了今年的成龙A计划的训练营,以线上的方式参加了整个训练营,其他时间都在看东西打游戏以及思考。思考着今年与明年,每年都会有很多遗憾,但还有很多事情等着做。
随着年龄的增长,能选择的也不太多了,退路也越来越少了。现在能有机会成功做成一个片子比中彩票大奖的概率还低,但买彩票的钱还是有的!
纯技术干货分享的影视制作公众号:大黄的小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