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为我与舍身饲虎
人一生下来,肉身成为一团,魂灵为之凝聚,就得有一个我的概念。也可以说是我的喜欢,我的自恋:爱恋我自家的肉身,性格脾气,看重我自家的荣誉尊严,耻辱和屈辱等等。这原本就是我之为我所必须出现的一个结果,如果一个幼儿形不成如此的自恋,那塔的魂灵恐怕难以凝聚。然而,由这个我只为我的自恋所进一步形成的,就是红尘人世的诸多苦痛和万千烦恼了,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等等。痛不可言,不知道该怎么解决。许多人一辈子临到最后阶段,都无法摆脱这强烈的我的自恋,还要追求强烈的爱与被爱,炽热的激情等等,直到最后一秒,才难以置信地进入到突然的沉寂之中。
而舍身饲虎的故事则是距离我的自恋最最遥远的一个点了。三太子萨垂看见母虎饿得奄奄一息仍在给两只幼崽喂奶,但眼看着母虎受不住,要吃掉幼崽了,于是三太子支走两位哥哥,用尖木头刺穿自己的身体,先让母虎舔血,随即让母虎和幼崽将自己整个吃了下去。相传三太子萨垂是释伽牟尼的前世,他死后即上兜率天上,入了境界之中。这故事我初看时震撼不已,再看又再看,内心中始终激荡着某种强烈的情感,难以表达。我想李安对这个故事也是有看法的,但是他的看法我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来看,是否定这个故事的。此时此刻,眼下这个时代,我想,与大多数人谈论这个故事,都会得到和李安差不多的看法:这个故事之可怕荒诞,会把好好的人教坏。如果谁真的相信了这个故事,谁就会成为这个社会里最傻的傻瓜,生活的败者。
不过我今天想重新解释一下这个故事。我个人认为,理解舍身饲虎的关键,是三太子破掉了“我”的概念。谁人不爱惜自己的肉身和容貌?谁人不害怕肉身被撕碎的那种离去方式?谁人不害怕流血?谁人要给一个野兽喂饱肚子?只要是人,凝聚了精魂,就会害怕这些。但是三太子将这些凝聚而来的“我”又破掉了。他不忍母虎吃掉幼虎,就拿自己的肉身做了食物。几乎像是很轻易地就放下了凝聚为人的那个中心点,“我”。母虎是兽,它控制不住自己,喂奶是母虎的本能,但饿到极致吃掉小虎,也是本能。而人则不然,人会因为一个至善至纯的念头,就将我破掉,置肉身和恐惧而不顾,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来。回望历史,怀有这样念头的英雄是很多的,新ZG的成立,是牺牲了三千万英烈换来的,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念头。魂灵能聚也能散,肉身能成也能灭,这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那个至善至纯的念头能成就行。我每一次读这个故事都会被打动,都会动容,尤其是在我读了许多历史之后。
许多人说F教教你不再痛苦的方法是泯灭欲望,但是我想不是的,我想根基还是在于那个“我”。你都没有我的概念了,一切攀附其上的痛苦烦恼当然也就不存在了,也就成了金刚,步入了无上正等正觉的路子。由此来看,寻到那个念头是关键。有了一个至纯的念头,“我”也就破了,在那念头面前,“我”渺小到自然而然地消融了。而如果始终寻不到那个念头,那么一辈子的苦是吃不尽的:肉身的冷热饥病,心灵的爱恨情仇都会像波浪一样冲击着人的脆弱的魂,刚刚消停一会,下一个浪头又来了。
人终有一死,或轻于鹅毛,或重于泰山。人生的意义到底在于何处,人应该怎么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实际上已经有了许多许多经典的论述,只是我们不太相信罢了。磨砺了一番,终于信了的人,是有慧根的。始终不信的,也许还在精进的路上行走吧。
我一直觉得,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这种说法是没错的。舍身取义,精忠报国,有这样精神的人哪怕很少,但只要这精神存在一天,民族文化的根就存在一天。根是如此,枝叶有其他的说法,其他表达,都可以,作为补充和战术调整,都是没问题的。但是根始终是根,是深深扎进土壤里的。
再说回来。个人的渺小不经大事可能很难体会,不过大事一来,恐怕也是难以得空细想。为自己的七苦写的文章,再过几年自己再看,都会觉得渺小,更遑论别人看了。因此,向死而生这话说的是没错的,想想那最后一刻,自己无怨无悔的东西,自己这一生的念头,自己欣慰的地方,能令自己毫不懊悔,就算到了凡人不错的境界了。共勉吧。
阿痴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散文《雪花儿2》(钢的城,片段) (2人喜欢)
- 散文《雪花儿》(钢的城,片段) (7人喜欢)
- 论小说创作中的非逻辑性——2024年感悟总结二 (30人喜欢)
- 2024年收获到的感悟(可能是一) (37人喜欢)
- 银河旅人(九)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