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洛伊·山多尔,20世纪欧洲历史的记录者和省思者!
我耳闻目睹了欧洲,
我亲身经历了一种文化
……
我就像一名从惨败的战役中幸存的讲述者
语调沉重地说:
我想要记住,
我想要沉默。
………
我本想沉默。
但是后来我抵抗不住时间的呼唤,
我知道,
我不可以沉默。
沉默——
至少跟说话和写作一样——也是一种回答。

马洛伊·山多尔“匈牙利最后的布尔乔亚”
(一)匈牙利民族精神的哺育者


纵观匈牙利百年历史,无论是作品,还是人格,马洛伊都对匈牙利现当代的精神生活影响深远。诺奖得主凯尔泰斯·伊姆莱曾在日记中多次引援马洛伊的话,称他为“匈牙利民族精神的哺育者”,并且是“最为优秀、最有价值的现代匈牙利作家”。在他去世后,匈牙利政府追赠他国家最高殊荣“科舒特奖”,这是该奖唯一一次授予去世作家。


(二)欧洲市民阶层知识分子的代表


市民阶层是20世纪初匈牙利资本主义黄金时代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包括贵族、名流、资本家、银行家、中产者和没落贵族等,分为大市民(nagypolgár)与小市民(kispolgár)。马洛伊的家庭是典型的大市民家庭:既保留了贵族传统,又恪守市民阶级伦理。这个阶层的代表精神是“勤勉、爱国、有社会责任感、尊重学识”,是马洛伊在它不复存在后仍然孜孜不忘之物。作为市民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马洛伊一直恪守市民阶层的价值观,强调知识分子责任与良知。他勇于直面真实的恶,以见证者的身份,记录事实,书写时代的苦难,不断审视处于欧洲政治局势旋涡中的匈牙利民族,对市民阶层知识分子所应承担的国家与社会使命提出诘问,诠释出“责任”一词的全部重量。

(三)二十世纪欧洲历史的记录者、省思者与孤独的斗士


像所有经历过流亡的中东欧知识分子(索尔仁尼琴、纳博科夫、布罗茨基、米沃什、昆德拉、卡达莱、贡布罗维奇、齐奥朗和赫塔·米勒等)一样,马洛伊四十一年流亡异乡。从远走异乡,到返回故里,再到主动流亡,他亲历了昨日欧洲的崩塌,却用一个斗士的姿态捍卫着旧日的贵族精神——优雅与理性,秩序与坚韧,保持对道德的忠诚。他是作家、旅人和记者,从繁华的表象窥见欧洲文明的黄昏时刻,揭示被美好掩映的颓然暗面:人文传统日渐式微,道德伦理分崩离析,精神家园不复存在。他更以灼热感性之笔、火烫真诚之心,追怀逝去的昨日世界,让文字成为时间与历史恒久的铭记。1989年,年近90岁的他感到了疲倦,觉得自己“该离开了”。于是,他在美国用一枚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以自由选择死亡这个高傲的姿势成为不朽。


《一个市民的自白》第三部:消失的遗稿
(一)未解之谜

1944年,马洛伊·山多尔在日记中提到了撰写《一个市民的自白》第三部的计划:“我必须要写《一个市民的自白》第三部,然后结束这部书。对于我出生其中、从小接受了其生活方式的这个阶层,即今日匈牙利市民阶层,我看到并审视了它的方方面面,我从根本上对它进行了反思;现在我看到它的崩溃。将这个崩溃的过程记录下来:或许这是我一生中唯一、真正的作家任务。”但这部代表他作家使命的《一个市民的自白》第三部,其书稿无处可寻。马洛伊在生前也未曾交代,遗产继承人也不知有此书,这成了他留下的一个谜。1997年,设在布达佩斯的裴多菲文学馆得到一项任务,要对新收藏的一批马洛伊遗物进行整理,大大小小总共有22只纸箱。在整理过程中,文史学家勃德·彼特打开了一个文件夹,并惊喜地发现,这部书稿正是“消失”多年的《一个市民的自白》第三部。这份压在箱底多年的书稿重见天日,终于揭开了谜团。后来第三部以《我本想沉默》之名在匈牙利出版,被视作马洛伊·山多尔最重要的遗稿。
(二)“……把火焰投到纸上”
“马洛伊·山多尔自传三部曲”:
终成完璧描绘匈牙利民族的心灵幽境
见证欧洲市民阶层的兴衰起伏






如果说《一个市民的自白:考绍岁月》《一个市民的自白:欧洲苍穹下》是对市民主义生活方式的回忆和挽歌,那么《一个市民的自白:我本想沉默》则是记录并剖析这个阶层的堕落和灭亡。他本想沉默,但最终无法沉默。他要留下证词,让历史成为未来的明镜。马洛伊的文字,既是为市民阶层的覆灭做证,为匈牙利的民族悲剧做证,亦是为20世纪欧洲的沉重遗产做证,为人类的堕落做证。
马洛伊·山多尔在译林:从首版到再版,从引进到更新

“很少作品,如马洛伊·山多尔的,能让人最终回到面对作者。”





书影拍摄:书鬼
译林出版社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译林出版社2025年度新书发布(少儿篇) (4人喜欢)
- 译林出版社2025年度新书发布(新知·科普·艺术篇) (14人喜欢)
- 译林出版社2025年度新书发布(人文社科篇) (16人喜欢)
- 译林出版社2025年度新书发布(类型文学及其他篇) (24人喜欢)
- 译林出版社2025年度新书发布(中国文学篇) (1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