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嘉宁演绎贝多芬,勃拉姆斯和舒曼
在当下这个文艺生活“贫瘠”的冬天,孔嘉宁的独奏会在 1 月 4 日晚依然如期举办,实乃寒冬中的暖阳。第一次现场聆听孔嘉宁的演奏,就这场音乐会他演绎的三部作品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不是乐评)。
1. 贝多芬《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华尔斯坦”》
整体而言,钢琴家在演绎该作品时严密掌控音值、节奏表情以及仔细推敲演奏速度来诠释乐曲情绪起伏,让我印象深刻。如果一定要吹毛求疵,也只能说动力感和想象力略显不足。
第一乐章同和弦反复的第一主题,钢琴家拿捏了和声与调性的变化。而不是刻意去追求震人心魄,步步逼近不给人丝毫喘气空间的演奏效果。当歌唱性的第二主题出现时,钢琴家同样以流畅的速度理出每个声部间的层次变化,不因主题风格变化而变换诠释方式,因此整个乐章显得整体感十足。第二乐章结束到第三乐章开始,钢琴家用戏剧性的手法一句句堆叠,从暗幽走向光明的坚定与沉稳。终乐章的尾奏超乎寻常的长,像是欲罢不能的即兴加变奏,让钢琴家们有很大的挥洒空间。孔嘉宁则采取一种稳健的方式进行演奏,踏板的使用克制、音阶清清楚楚,为这部精彩的奏鸣曲画下完满的句号。
2. 勃拉姆斯《8首钢琴小品》Op. 76
这部作品与勃拉姆斯同时期创作的 D 大调交响曲 (Op. 73),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Op. 77) 和 G 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Op. 78) 想比,谈不上是音乐会的常客。然而对于勃拉姆斯的钢琴独奏作品创作而言,是一个分水岭。他开始追求凝练和内省,旋律全部都是起源自一个微小的动机,像建筑物一样用一块块的砖块构筑音乐。与早期宏大的三部钢琴奏鸣曲和亨德尔变奏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孔嘉宁的演绎有收有放、有结构有细节、音质厚实。8 首钢琴小品里,B 小调随想曲(第二)和 A 大调间奏曲(第六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处理 B 小调随想曲速度稍慢,整体听起来别有一番风韵。A 大调间奏曲紧接张力十足的 C 小调随想曲之后,他自在愜意的演奏方式仿佛是经历了一场噩梦醒来后迎来早晨第一缕阳光,让人心旷人怡。
3. 舒曼《C 大调幻想曲》
舒曼在创作这首乐曲时,他正为克拉拉的父亲拆散他与克拉拉之间的关系而深感苦恼,这一苦恼和他对克拉拉倾注的爱也在乐曲中表达了出来。
舒曼在给克拉拉的信中表示:“第一乐章可能是我以往所作的最热情的乐曲,因你而起的深沉悲歌”。当晚第一乐章的演奏,孔嘉宁出色的节奏控制令人称道,第二主题音色的处理多了一份深沉的冥想色彩。但是第一乐章整体上没有太多的动态对比,没有带出太多幻想的元素,更多的则是表现德奥音乐严谨精确的一面。第二乐章是一个进行曲,孔嘉宁则充分挖掘了其中交响化的元素,他的演绎充满戏剧张力且具有想象力,音色的拿捏十分讲究,带给我很大的惊喜。第三乐章的演绎富有诗意,留白天地宽,处理空间与宁静的想象力,无尽追寻的感觉让人留恋忘返。
独奏会在舒曼《C 大调幻想曲》第三乐章尾声简明的琶音中静静地走向终点,毫无铺张,也不再抒情。我听着,突然有种梦醒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

2023年1月7 日,于上海
© 本文版权归 aaronchoo2010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