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都有哪些突如其来的感悟?
查看话题 >破败的老家
年前我爸阳了,他在老家温州一个人住。那天我正好从云南丽江回上海,到丽江机场接到我爸微信,查了一下只能先回上海,第二天坐高铁回老家。
到了老家,第二天我也阳了。好在我们俩的症状都不重,至少到目前为止。这两天恢复得差不多了,骑车在老家街头转,感觉人气还是不旺。
我老家当年以炒房团名震天下,但感觉从10年前就开始进入萧条,怎么说呢,就是感觉街上没有人气,然后市政也不是特别给力。当然这是一个矛盾,老城区改造太彻底就失去过去的记忆,但不改造确实又显得破破烂烂。我感觉这需要大量的金钱、时间和对历史的理解才能做得好。
但人气确实不旺了。记得30~40年前,信河街上人山人海,摩肩擦踵,各种店铺星罗棋布,在外面逛耳朵一直嗡嗡叫,我觉得这就是人气的声音。人和人的磁场如此密接,也许就能产生出类似于次声波这样的低频和高频声音。所有的温州小孩也忙着玩,打各种红白机。街上5块钱一次的菲亚特横冲直撞。太怀念那个场景了。
从2010年以后,因为各种转型,当然也是老家人自己没有完成转型,老家GDP直线下降,街上冷清得不行。过去的信河街自然不灵,五马街(相当于上海的南京路)也成了泯然众人的服装一条街。
这几天在那里转,感觉又冷清了不少,也可能是因为这段时间不少人阳了的缘故。在大街小巷转了一圈,感觉这就是典型的中国三线城市。
这里的店铺大部分还是服装店,和过去40年前没有区别。只是过去大家买衣服只能在店铺里买,所以人气旺,现在没什么人去店铺了,所以我相当好奇为什么还能开出这么多家服装店。五马街上也大都是品牌服装店,但里面并没有太多人。五马街这种生态这和大型商业地产有什么区别呢?
府前街的生态开始和上海接近,两边整饬了一下,有些老建筑(其实全是新建筑),开出来吃的、喝的店铺。明显人多起来。说明出来消费的还是以这两样为主。但目测没有太多的咖啡店,不知是因为温州喝咖啡的人太少的缘故吗?上海这一年开出了无数的咖啡店,我也相当怀疑能活多久。我问过一些做咖啡的人,他们说可能是因为咖啡店的门槛比较低。另外,确实年轻人更喜欢喝咖啡。连我这样的,也要一天一杯,以前在星巴克,现在喜欢到街边咖啡店,和咖啡店员聊几句。
感觉温州迟早会走上上海、杭州这样的一、二线城市的路,服装店将会退居二线,取而代之的是类似于咖啡店、甚至宠物店、鲜花店、面包店这样的形态。毕竟,服装不会天天去买,但吃、喝是每天都要消费的。温州开出那么多服装店,我感觉不是因为服装店有需求,而是路径依赖,过去的温州人大部分人擅长开服装店而已。
在仓前街突然看到了夏鼐故居的路牌,连忙骑过去。进到里面,才知道这故居占地极大。工作人员说当然啊,夏鼐家是地主啊。我也是后来喜欢上历史后才知道夏鼐大名,这可是中国考古界的泰斗,但我猜很多温州人并不知道有这么个老乡。


回来和我爸说了这事,我爸说那附近还有郑振铎故居。我当年的小学课本上还有郑振铎的文章,我记得是《海上日出》,网上一查,没想到是巴金写的。反倒另一篇《猫》是郑振铎的作品,但我不记得我的课本里有这么一篇文章,可能是后来版本的。
再往前骑到望江路附近,又有路牌说“朱自清故居”快到了。可惜没找到。朱自清的《梅雨潭》就在温州,但我上高中的时候据去过的人都说那个水潭已经不忍猝看了。
说起来温州中学出了不少名人,我当年上大学时就看过一篇文章,说温州中学出过7个学部委员(即后来的院士),其中就包括夏鼐、郑振铎、苏步青这些大咖。
但改革开放之初,温州一直不以文风之盛而名。大家提起温州似乎就是粗鄙的炒房团、做假冒皮鞋的不法商人。我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大学毕业后从来没有考虑过回去,就是觉得那里没什么文化,大街小巷没有什么书店,你看现在也是以服装店为主。
但我一直以温州人而自豪。我的自豪点和别人不一样。不是自豪温州人的吃苦耐劳,经商头脑。我恰恰自豪于温州人的自承没有文化,实事求是,很少有温州人觉得这方水土怎么看怎么舒服,恰恰相反,温州人平时聊天的时候经常说温州的各种不好。就是这种坦率、粗鄙的精神,让我觉得这里会有进步。
我骑着车,一直捏着鼻子吐槽温州,因为内心里非常骄傲我是温州人。所有容不得别人说一句不好的才是真正的自卑。
Brahms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新西兰 (8人喜欢)
- 去新西兰的行李准备 (10人喜欢)
- 将journey交给AI (7人喜欢)
- 我是如何省钱的? (6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