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快乐
Hi,我是Grape
读完儿童教育家孙瑞雪老师的“三部曲”《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完整的成长》,收获非常大,今天便和大家分享一二。
学习最基本的育儿知识和技能
自从当妈后,尤其是休产假的那半年,感觉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是在汲取育儿的各种知识,因为亲历亲为的每一件小事,都是由“未知”到“已知”,再到“熟悉”,具体到如何科学喂奶、发烧后物理降温的方法、辅食如何添加等等,许多原先不清楚的问题,都逼迫我们快速学习,摆脱焦虑。
孙瑞雪老师在书中尤其强调了“了解儿童成长阶段”的重要性,“了解儿童的成长规律和精神的建构过程,明白人类的成长实际是精神的成长过程,这样就会理解孩子,理解孩子为什么抓东西,什么东西都往嘴里放。无论我们从哪一种理论出发,至少应该宏观地把孩子0-18岁的状态装入我们的心里,再看当下自己孩子的成长,这对我们的教育、对父母养育孩子有着至关重要的帮助。”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自己的意义和目的,发现它和接受它是人生最关键的问题之一。”
学习最基本的育儿知识和技能,至少能让我们面对孩子当下的琐事时,明白这是某个时期孩子生命成长的特征,那样我们就不会大惊小怪,不会无缘无故地责骂孩子,也让自己心态更加平和,自信且坚定地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给孩子一个更大的成长空间。
将学习变成一种生活
最近我总在思考一个问题:看了那么多书和纪录片,似乎汲取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但是有多少已经运用到我的生活当中了呢?
我深知,汲取的养分绝大多数都还停留在大脑当中,没有转化到日常生活实践里。
今年,我打算将它们一一付诸实践。
杜威说过:“生活就是教育。”
儿童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学习便开始了,学习蕴含在无所不在的每一个生活细节中,所以,我们也应当将自己的所得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中练习。
孙瑞雪老师的“三部曲”当中谈到了很多“将学习变成一种生活”的典型案例,下面这些方法我决定马上学起来、用起来。
A.孩子独处时,不要打扰他。
和宝宝在一起的时候,其实我的话也挺多的,有时候觉得自己得多和他交流,所以没太多的考虑他的感受,偶尔他一个人静静地玩着玩具,很专注的样子,我突然间的一句话,就把他的注意力打乱了,也就把他内在的观察和感觉破坏掉了。

其实,儿童也很需要独处,就和我们大人一样,独处可以让心静下来,静心使其回到自己的内在,滋养内心,梳理、整合自己的思绪,儿童需要用独处的时间统合自己。
所以,我们要做的,只是在一旁观察和陪伴他就好,当他需要时及时给予帮助。
B.成人说话要“简洁明了”。
简洁就是“凡是废话一概不说”。
举个例子:当我们拿起三角形的时候,直接告诉孩子:“这是三角形”,不再说别的。
C.不要“逗”孩子。
逗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有的已经成为了成人的一种习惯,比如说:“你妈妈生个小妹妹就不要你了”,或者故意说一些玩笑的话等,我们大人觉得这只是一个玩笑而已,不知道这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其实,这种话是一种残酷的玩笑,这种引逗很残忍,但是成人感知不到。
D.只要没有危险,允许孩子去触摸。
心灵应该通过自发的体力活动来实现,不是某一个人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

比如,3岁以前的孩子,要到处走动、触摸,甚至有把东西打碎的可能,此时,成人应该顺其自然,只要没有危险,任儿童去触摸,只有这样,儿童才能够真正的得到发展,进而成熟,否则儿童会躲在幻想里喘息。
E.利用一切生活细节。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和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拥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我也想成为这样一位好妈妈。
很多生活小细节,我相信每一位妈妈都能够做到,比如:用心为孩子挑选大师们写的各种各样的书,童话书,写实的,科幻的,百科全书等;临睡前,陪伴在孩子床前,在一束柔和、光亮的灯光下,给孩子读那些书;早晨起床后10-20分钟,播放经典的世界名曲;选择在墙面的某个部位挂一幅世界名画……

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对音乐、色彩、绘画有极高的敏感度,这个敏感度全然在于用生命感觉,它来自于生活。
所以,从现在开始,让一切细节都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每天都在发生着。
F.利用每一个特殊的纪念日。
可以利用孩子的生日、或者春节、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来一次家庭聚会、朋友聚会,为每个朋友准备一份小礼物,精美地包装好,让孩子挨个送出去。

得到礼物后,客人们的热烈拥抱和真诚的感谢既让孩子得到了全体宾客的关注,也获得了每个人的关爱。
这种方式是大功率地输送爱的方式,一年来上两三次,能极大地满足孩子的需要,又能培养孩子人际交往的情商和得体的言谈举止。
改变和丰富自己才是最紧要的
不知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发现:你的语言、你的思维方式、你的脚步、你的神态,每一个细节,每一次嘴角的动,每一根手指的动,都被我们的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
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关注孩子上,总是会忘记了我们自己。
如果我们成人能不断地改变自己,我们就会发现,我们能够从孩子身上吸收大量优秀的品质。

我们总想要改变孩子,其实,我们首先要做的,应该是改变和丰富我们自己,自己丰富了,孩子看到就会被感染,孩子也就会丰富起来。
我们只有提升自己,才能甩开各种焦虑,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
新的一年,希望大家都能真正勇敢做自己,让我们一起吧!
Happy New 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