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余演剧:《一袋牙膏》及“国庆晚会节目单”(1965.9.14-10.6)
课余演剧:《一袋牙膏》及“国庆晚会节目单”(1965.9.14-10.6)
/范达明/

1965年9月,62班进入高四年级,成了毕业班。新学年开学不久,为迎接即将来临的院校国庆联欢晚会,我们又找来一个叫《一袋牙膏》的独幕剧剧本开始排演了。它选自上月新出版的《解放军文艺》第8期,是一个反映部队新生活、新风尚的有积极意义的小话剧。在我的“日记14”(1965.7.26—10.9)与我做副班长始用的“扎记4”(1965.9.6-11.22)中对于这次排演分别有所记载,但并不太详尽:
准备排话剧《一袋牙膏》(1964/8 P81《解放军文艺》)。(1965.9.14星期二,日记)/话剧小组开始活动,找剧本,准备在国庆前演出(两个节目)。《一袋牙膏》不错,有戏剧纠葛,体现时代精神。(同日,扎记)/开始排话剧《一袋牙膏》。五个演员:我、莫、刘、柏、许。(1965.9.16星期四,日记)/《一袋牙膏》开始排演,话剧组另有一《五十米》的相声和两女生朗诵。(同日,扎记)/我们排练话剧。(1965.9.17星期五,扎记)/下午排了一会儿戏。我的角色因不能胜任,所以除班(长)、文(书)外,均调动了角色。我不演李海仁,由刘演;我演莫的王林一角,莫演刘的张德顺一角。恐怕排起来困难不少(动作多,时间少)。(1965.9.19星期日,日记)/下午排演《一袋牙膏》。晚上决定调换角色,我演王林。(同日,扎记)
根据9月19日新的角色调整,《一袋牙膏》最后确定的五个演员与角色应该是:许建斌扮演班长;莫大林扮演张德顺;刘建义扮演李海仁;我扮演王林;柏丹扮演文书。
也许是接受了附中学生会话剧组多班同学合演一剧有可能导致排演“流产”的教训(如之前筹备较充分的小话剧《现场会》的流产),这次五个角色就全部选择了自己班里的同学来出演,因为演员都是同班生,排演也好像不是以话剧组的名义来进行的(两年前与我班合作演出话剧《我们的排长》的602班的高而颐、张潮等同学,此时也已是工艺系装潢专业的大二学生了)。五人中,刘建义、柏丹是第一次演话剧,但他们还都有一定的身体条件尤其是普通话条件。经过角色调换,我想,他俩演的角色与我演的战士王林的角色,就都相对容易表演或更贴近于自我身体条件了。我的这一情况还有记载:
下午排话剧《一袋牙膏》。我开始胜任我的角色了。(1965.9.22星期三,扎记)
有关这个话剧的剧情因没有相关记载,当年使用的台本等资料一下子也无从寻找,这里无可言说。但“日记14”与“扎记4”倒还记载了看我们排练的小孩的反映以及大学部学生会主席等干部们审看演出后的“肯定”与“通过”:
课外活动排戏。到台上。较熟。小孩子已经看懂了剧情。(1965.9.23 星期四,日记)/上午整理了一个演戏要用的东西(的清单)。服装借来了,少皮带,还有一些小东西。下午开始演。接近彩排。晚上大学学生会主席来看了我们演出,对我们的演出十分肯定。我讲话还要慢,慢,慢!(1965.9.26 星期日,日记)/上午借服装,搞布景。下午排练。晚上再排给大学部的干部们看,通过。(同日,扎记)
由于1965年国庆杭州市要有观礼大游行,我们与大学部不少师生还要参加游行,所以晚会节目的排练也与院校的游行操练(高安保老师是总指挥)差不多在同时期进行,这或许也是影响话剧排练情绪的原因之一。以下的记载显示了这一情况,它还表明,校内的国庆联欢晚会也有了改期,由原定的9月29日改到了30日:
下午进行游行彩排。我借叶梅生的蓝裤子。后天开联欢会。看班演唱小组排《社员挑河泥》的表演唱。(1965.9.27 星期一,日记) /晚上去大礼堂排。半彩排。大学部演《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儿去?》正在录音。录音效果很差……我们排了一遍,就上自修去了。我讲话讲得太快,动作不利索,口齿不清。(1965.9.28 星期二,日记)/原来今晚要公演,后又改为明天。今晚进行彩排,演得仍然不理想。《挑河泥》不错。(1965.9.29 星期三,日记)今晚彩排,我演得毫无情绪,心理十分懊恼。大学部节目变相的古戏——少数民族戏太多。华而不实。(同日,扎记)
《一袋牙膏》是在9月30日晚上附中与大学部共同举行的国庆晚会上演出的,即使在话剧晚上要公演的那天下午,我们一些人也还为次日国庆节大游行参加了多次校内操练,而且那几天(包括国庆那天)基本都是雨天:




下午操练了一会儿游行。实际上是,我们的那个《祝福毛主席万寿无疆》的伴奏,将由我们附中小乐队自己演奏。中午三排。天在下雨,在细毛雨中操练。但愿明天不要下雨。晚上的联欢会开得不错。有十六七个节目。我们附中的实力很强。我班更突出。话剧和演唱都获得最好评。油画系一年级同学的《毛主席的战士什么都能干》也很新颖、自然。结束后,演员们在化妆室卸装。军装暂时保存在我们这儿,我这最后一次,也是正式的演出很成功。不知那个新闻记者替我们拍了照没有。(1965.9.30 星期四,日记)下午操练了一会儿游行,小雨。接着就准备晚上演出的事。晚上的联欢开得很好。我们的《一袋牙膏》以前的节目都很带劲,以后的则差劲。因为开头的节目好,我们受了启发。结果我在演出时,情态十分自然,口齿清楚,动作准确。《一袋牙膏》是被誉为最佳节目。老师们很欣赏。以后就是要排这种思想性强、有戏剧纠葛,但也是短小精悍的节目。(同日,扎记)
《一袋牙膏》是我们附中生涯开展演剧活动的最后一次,我们当然希望能有照片把演出记录下来(此前几次演剧都无摄影记录)——“不知那个新闻记者替我们拍了照没有”一语代表了我们内心的渴望。现在想来,60年代的我们何以会如此艰辛与贫困——似乎还不如40年代战时的延安时期!好在我们班里终究还有一位有自备照相机的同学莫大林,六天以后,我们请人用他的相机拍摄了一张五位演员的纪念照——它当然不可能是演出时的剧照,但大致接近于所谓“定妆照”——只是此“妆”仅仅是“服装”罢了;再后二日,我们终于见到这张宝贵的合影纪念照:
第二、三节课间,我们演《一袋牙膏》的演员在花房边上墙前穿上军装摄了一张纪念照。但愿不要拍坏(光线恰恰很好)。(1965.10.6 星期三)/照片印出来了。我拿了一张先摄的,在笑,但模糊。还有一张光线好,人也严肃,准备去洗来。两张照上我的帽子都未带(戴)好。(1965.10.8 星期五,均摘自“日记14”)
10月6日那天,日记注出的天气为“阴”(此前10多天还都是雨天),但从照片看是有阳光的,也许老天为了我们能拍好这张难得的照片,在那短暂的时分有意为我们开了太阳。细加端详这张44年前的老照片,我们几个20岁上下的同学确实是那么年轻。五个人临时而随意的组合倒还错落有致,并显出一些变化:三人是全副军装,刘建义则白衬衫而无军绿外衣,柏丹又无军帽;许建斌照例戴着近视眼镜,个儿高的他就站在后头;莫大林的一个肩膀则被刘的右手友好地扶着;我呢略有微笑,还一手插着皮腰带,似乎充满期待——整个成像因此并不呆板。而背景的那堵土墙还真有点“弹洞前村壁”的感觉(虽然话剧是写和平年代的部队生活),它丰富了影调也增添了照片的艺术气息。
有幸的是,《一袋牙膏》9月30日参演的这台国庆晚会的一张节目单,当初因我有心留存而被保留了下来(应该是夹在我的某一日记本里的)。从44年前的这张节目单本身来看,它显然是用手工刻出钢板蜡纸后以滚筒油印机、黑色油墨复制印刷在没有漂白粉漂白的很粗陋的书写纸上的。因为自己没有太当回事,纸面略有所皱痕,但保存质量还不算太坏,泛黄的纸质(既是年代益久之故,也是本身为非漂白纸质之固有)与黑色油墨仍然有很大反差,字迹清晰,刻字的水平也还不差(不知是哪位院办老师刻印的手笔)。其全称为:国庆晚会节目单。内中按照“次序”、“演出单位”、“时间”三个栏头(实际它排有四栏:在“次序”后缺“节目名称”一栏头 )依次上下排列。全部节目16个,以演出形式分为“大合唱”、“说唱”、“京剧清唱”、“评弹”、“活报剧”、“独幕话剧”(以上各1个)、“小组唱”(2个)、“舞蹈”(3个)、“演唱”(5个)。演出单位除附中与大学部诸系,还有“附中教师”、“校文工团”以及笼统的“大学部”(出现在与“附中”联合演出的一个节目中,合作演出的还有国、油两系)。演出时间:最长15分钟(2个),最短3分钟(2个);其他为10分钟(2个),8分钟(1个),6分钟(1个),5分钟(6个),4分钟(2个);合计108分钟。
排在第10个节目的,即我们的独幕话剧《一袋牙膏》(列“附中”名下),它与排在第7个节目的版画系的活报剧《纸老虎出丑记》同为两个演出时间最长的15分钟节目。校文工团的演唱《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儿》排在第12个节目,6分钟。整台晚会的压台戏是校文工团10分钟的舞蹈《飞夺泸定桥》,这个男子舞蹈的领舞,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1960年入学雕塑系的大六生李强。李强身体矫健,弹跳性好,他的舞姿与舞蹈家形象至今让人难以忘怀。
这里,录下“国庆晚会节目单”全文,并附此节目单的扫描图影。
国庆晚会节目单
次序 演出单位 时间
1 大合唱 附中 4’
2 祝毛主席万寿无疆(舞蹈) 附中、大学部 5’
3 毛主席著作随身带(小组唱) 雕塑系 3’
4 行军路上好人好事多(说唱) 工艺系 4’
5 海上英雄(评弹) 版画系 10’
6 人民战士什么都能干(演唱) 油画系 5’
7 纸老虎出丑记(活报剧) 版画系 15’
8 金珠玛米到我家(舞蹈) 国、油合 8’
9 挑河泥(小组唱) 附中 5’
10 一袋牙膏(独幕话剧) 附中 15’
11 毛主席语录板(演唱) 工艺系 5’
12 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儿(演唱) 校文工团 6’
13 箭杆河边(京剧清唱) 附中教师 5’
14 五好红花寄回家(演唱) 国画系 5’
15 理发小唱(演唱) 工艺系 3’
16 飞夺泸定桥(舞蹈) 校文工团 10’

(2009.6.28,6:10—6.29,16:45,2009.7.3-4补充)
本文曾发表于《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八十周年校庆校友回忆录——1962 同学依旧》第148-152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9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