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商務印書館國文科講義十三種 | 張京華



商務印書館函授講義十三種,是近百年來作者最著名、著作最簡明、體系最完善的國學講義。這套講義的三個特色,可做如下解讀:
這套講義且不説其創意創辦的單位上海商務印書館是百餘年間歷史最爲悠久、學術含量最高、經營理念最善的優秀出版機構,單看各册講義的署名,就已經是自带廣告語了。
十三種講義的扉頁署名如下:
《經學概論講義》 海寧王國維静庵著
《史學概論講義》 丹徒柳詒徵翼謀著
《諸子概論講義》 元和孫德謙益葊著
《集部概論講義》 梓橦謝蒙無量著
《文學概論講義》 瑞安李笠雁晴著
《文學小史講義》 松江聞宥野鶴著
《詩學概論講義》 閩侯陳衍石遺著
《詞曲概論講義》 杭縣徐珂仲可著
《小説概論講義》 新寧劉永濟弘度著
《讀書法講義》 新會梁啓超任公著
《字原學講義》 涇縣胡韞玉樸安著
《英文漢譯法講義》 龍溪林玉堂著
《邏輯淺説講義》 武進屠孝實正叔著
署名措辭是優雅的,一色的里籍、字號。這十三個姓名連貫而下,稱之爲群星璀璨,並不爲過。
王國維,字静安,號觀堂,浙江海寧人。早年研究康德哲學、美學,後攻詞曲戲劇,後又治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著有《人間詞》《人間詩話》《人間詞話》《宋元戲曲考》《紅樓夢評論》《觀堂集林》《古史新證》等。王國維治學多途,又以五十之年自沉而未盡所學,但他僅由每節只有數百字的札記《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與《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續考》,便確證了殷商史的真實性,同時揭示出紙上之材料與地下之新材料的『二重證據法』,只此一事,已成不朽。
柳詒徵,字翼謀,號劬堂,江蘇鎮江人。歷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文、歷史教授,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東北大學、浙江大學、貴州大學、復旦大學、中央大學教授。曾任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館長、南京圖書館館長。與吴宓等主辦《學衡》雜志,主張『昌明國粹,融化新知』。著有《中國文化史》《國史要義》等。吴宓《空軒詩話》評贊:『近以吾國學者人師,可與梁任公聯鑣並駕,而其治學方法亦相類似者,厥惟丹徒柳翼謀先生詒徵。兩先生皆宏通博雅,皆兼包考據、義理、詞章,以綜合通貫之法治國學;皆萃其精力於中國文化,皆並識西學西理西俗西政,能爲融合古今、折衷中外之精言名論;皆歸宿於儒學,而以論道經邦、内聖外王爲立身之最後目的。』不過,據説柳詒徵最不滿的,一爲梁啓超的《新史學》,一爲胡適、顧頡剛等的《古史辨》。
孫德謙,字受之,號益葊,晚號隘堪居士,室號四益宧。歷任蘇州東吴大學、上海『國立』政治大學、大夏大學、交通大學教授。平生著述甚富,精於四部之學,尤以諸子學爲歸宿。王蘧常稱『先生於學,諸子最爲專家,造述獨富』,張爾田稱『諸子之學,創始益葊與弟』,又稱『自唐以後,言諸子而能本於《漢志》者,實自吾兩人始』。
謝蒙,字無量,四川樂至人。清末爲四川存古學堂監督,兼授詞章。曾任《京報》《民權報》《獨立周報》《神州日報》主筆,爲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編輯,任東南大學教授、四川大學教授。民國初年,著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大文學史》《中國婦女文學史》,又著《中國六大文豪》《平民文學之兩大文豪》《楚詞新論》《古代政治思想研究》等,著作甚多,近年彙編爲《謝無量文集》九卷。特别是《中國哲學史》一書,出版於民國五年(一九一六),早於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平正亦過之,實爲中國人所著第一部《中國哲學史》。
李笠,字雁晴,浙江瑞安人。歷任『國立』廣東大學(中山大學)、中州大學(河南大學)、厦門大學、私立之江文理學院(之江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龍泉分校、温州『國立』英士大學、上海暨南大學、中央大學(南京大學)、江南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等校教授。著有《三訂國學用書撰要》《漢書藝文志箋評》《中國文學述評》《中國目録學綱要》《校勘學》《殷契探釋》等。陳中凡《李雁晴君小傳》評贊李笠:『耽心舊典,從識字始,治《説文》,溯源於殷商。由是治目録,及於校勘。進而治群經,從《尚書》始。以治經必須明詞例,推之於古訓,多所闡發。探究詞彙,窮原溯委,卓然成一家言。旁及諸子,見稱耆宿。終致力於乙部,餘力及於文藝。』
聞宥,字在宥,號野鶴,江蘇婁縣人。歷任廣州中山大學、青島大學、燕京大學、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山東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華西協和大學教授。學者稱,聞宥具有極高的語言天賦,通曉英、法、日、俄語,此後又研究西南少數民族語言藏語、彝語、壯語、羌語等,還精於金石書畫鑒賞,是西南地區銅鼓研究的先驅。
陳衍,字叔伊,號石遺,福建侯官人。著名同光體詩人。光緒年間舉人,曾任學部主事、京師大學堂教習,後任厦門大學、暨南大學、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教授。文學著作有《石遺室詩集》《石遺室詩話》《朱絲詞》《石遺室文集》《石遺室論文》《史漢文學研究法》,編選《遼詩紀事》《金詩紀事》《元詩紀事》《近代詩鈔》《全閩詩録》。又著《尚書舉要》《周禮疑義辯證》《禮記疑義辯證》《考工記辯證》《通鑑紀事本末書後》《説文舉例》《説文解字辯證》等,主纂《福建通志》六四〇卷、《閩侯縣志》一〇六卷。唐文治《清故學部主事陳石遺先生墓志銘》評贊:『光緒中葉,相識於嘉興沈子培先師座中。其氣剛以直,其言辯以晰,其品高峻,不可方物。余心折之。』又言:『我國自政體改革以來,紀綱廢弛,輟學之徒叫囂隳突,醉心歐化,侮慢聖賢,甚至倡廢孔之議。先生人格嚴峻,凜然不可犯。』
徐珂,字仲可,浙江杭縣人。光緒年間舉人,後任商務印書館編輯,《外交報》《東方雜志》編輯。編有《清稗類鈔》《歷代白話詩選》《古今詞選集評》《清朝野史大觀》《天蘇閣叢刊》《康居筆記彙函》等。《清稗類鈔》全書四十八册,分時令、地理、外交、風俗、工藝、文學等九十二類,約一三五〇〇餘條,有益學者極多。
劉永濟,字弘度,湖南新寧人。祖父劉長佑曾任清直隸總督、雲貴總督。一九一六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語文系。歷任瀋陽東北大學、『國立』武漢大學教授。著有《文學論》《十四朝文學要略》《文心雕龍校釋》。從近代著名詞家况周頤(蕙風)、朱祖謀(彊邨)研習詞學。詩詞有《誦帚詞》二卷、《雲巢詩存》一卷。朱光潜評贊其詞『諧婉似清真,明快似東坡,冷峭似白石,洗净鉛華,深秀在骨。是猶永嘉之末,聞正始之音也』。
梁啓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戊戌維新以後,潜心治學,著作等身,言滿天下,名滿天下。一九二五年被聘爲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指導範圍爲諸子、中國佛學史、宋元明學術史、清代學術史、中國文學、中國哲學史、中國史、史學研究法、儒家哲學、東西交流史。史學著有《中國史叙論》《新史學》《中國歷史研究法》和《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學術史著有《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先秦政治思想史》《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要籍解題及其讀法》《古書真僞及其年代》。著述彙編爲《飲冰室合集》一四八卷。
胡韞玉,號樸安,安徽涇縣人。先後任教於上海大學、持志大學、國民大學、群治大學。曾任民國日報社社長、上海正論社社長、上海通志館館長。著有《中國文字學史》《中國訓詁學史》《周易古史觀》,編纂《中華全國風俗志》,晚年刊其生平所著和家族未刊之稿,爲《朴學齋叢書》。藏書以經部古籍爲多,有四五〇多種,清本和清代詩文集有千數百種,並著《周秦諸子書目》《研究詩經學之書目》《文字學研究書目》。年輕時常以顧亭林、黄梨洲、王船山、顔習齋四人學説作爲標準,後又受戴東原、段玉裁、王念孫父子等朴學大師影響,潛心整理舊學,而以文字、訓詁、音韵爲考據之具。
林玉堂,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福建龍溪人。父親爲基督教牧師。林語堂一九一二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一九一九年秋赴美哈佛大學獲碩士學位,一九二二年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獲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英文系主任,厦門大學文學院院長。一九四五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爲《語絲》周刊主要撰稿人,《論語》半月刊主編,創辦《人間世》《宇宙風》雜志。出版《剪拂集》《大荒集》《撥荆集》《拙荆集》《俚語集》《錦秀集》《歐風美語》《新生的中國》等,提倡小品文,『以自我爲中心,以閑適爲格調』。一九三五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出版《吾國與吾民》《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藝術》,在法國寫《京華烟雲》。又著《蘇東坡傳》《武則天傳》,編纂英文教材《開明英文文法》《開明英文讀本》《林語堂漢英辭典》。曾四次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屠孝實,字正叔,江蘇常州人。其父屠寄,爲京師大學堂教習,蒙古史專家,著有《蒙兀兒史記》,編纂《黑龍江輿圖》《中國史講義》《中國地理學教科書》。屠孝實歷任北京大學、民國大學、朝陽大學、女子師範大學哲學、文學教授。一九二六年任北京法政大學校長。後任中國公學、安徽大學、武漢大學、北平大學教授。著有《名學綱要》《哲學概要》《倫理學》《宗教哲學》《信仰論》《新理想主義人生觀》等。
似這樣極端的陣容,假使不是商務印書館,恐怕也很難約至了。
這套講義是分别出版發行的十三種書籍。每一本書的頁數,最多爲四十八頁,最少爲十六頁。最特殊的是它們的裝訂,由於簡短,直接使用了騎縫訂,效果類似文具店銷售的訂書機,在紙頁的中間一訂,没有書脊,所以像《經學概論講義》這一本,連同封面封底,打開來也就是五張薄紙。開本是通行的三十二開,封面用紙是和正文一樣的,完全没有厚度。但它們又都確確實實是單行本的書籍,而不是單篇文章或者合訂本。
十三種講義的頁數如下:
《經學概論講義》 十六頁
《史學概論講義》 二十九頁
《諸子概論講義》 二十一頁
《集部概論講義》 十七頁
《文學概論講義》 三十九頁
《文學小史講義》 四十三頁
《詩學概論講義》 二十一頁
《詞曲概論講義》 四十二頁
《小説概論講義》 三〇頁
《讀書法講義》 三十一頁
《字原學講義》 二十七頁
《英文漢譯法講義》 二十九頁
《邏輯淺説講義》 四十八頁
十三種講義合計三九三頁。所以,稱道這套講義爲著作最簡明,應當可以成立。而一套講義如果用最簡短的篇幅寫出來,除了方便學習之外,更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對於青衿學子而言,仔細記住綱領就好了。
百年來的各種教科書,多數是陳陳相因的編著,部分是多人集體的拼合,並且大都越寫越長。雖説知識擴大,後出轉精,但信息爆炸,奈讀者不堪重負。而這套講義,基本上是篳路藍縷的開創者,又基本上都是有章有節、有頭有尾的完整的獨著。特别是學術界早有説法,寫長文容易,寫短文最難。如果限定如此之短的篇幅,估計今日的多數學者都難以開筆。
經史子集四本講義的篇幅如下:
《經學概論講義》,共十一章,連同標點約六五〇〇字符。
《諸子概論講義》,共七章,連同標點七〇〇〇餘字符。
《史學概論講義》,共七章,連同標點不足一二〇〇〇字符。
《集部概論講義》,共四章,連同標點約六七〇〇字符。
而中國學術自古就有『指要』『要旨』『要略』『解題』之學,自司馬談遷父子、劉向歆父子以來,直到《四庫總目提要》,苟非博通群籍,心知其意,不能爲此區區數百言。所以這套最簡明的國學講義,其實也是最難成書的學術成就。
這十三種講義可以分爲三部分,或者分爲三輯。
第一輯:四部之學講義,建構『國學』的核心。
《經學概論講義》,即經部概論講義。經部爲四部之首,其實經部與史部同源,即所謂『六經皆史』,而子部、集部均由經史衍生,所以經部總括其他三部,四部不得平行並列。
《史學概論講義》,即史部概論講義。史部即史學,但如由四部整體而討論史學,則仍當稱之爲史部爲宜。
《諸子概論講義》,即子部概論講義。『諸子』與『群經』相對,均以複數相稱;群經既稱經部,諸子也當稱子部爲宜。
《集部概論講義》,此書名稱最確,一望而知是以四部之學定位。其書論述集部起源及範圍,『自來把有文字的東西,分作經史子集四部,現在,單講集部那一種』,『兩漢的時候,著述漸盛,當時好像還没有集的這個名稱』,『文集之名,昉於晋代』,與國學傳統最相契合。實際上,這部集部概論講義雖然簡明,但此後專門標題『集部概論』的著述已經很少。
『四庫』或者『四部』都是常見的説法,但是作爲一個學術門類,只好説『四部之學』;如果説『四庫之學』,就成了專講清代《四庫全書》的學問。中國傳統學術的分類,最早爲西漢劉歆的《七略》,實際上是六分法;然後是西晋荀勖的《中經新簿》,逐漸確立四分法。四分或者六分的簡約劃分,寧簡毋繁,實際上是傳統學術整體觀的反映。更有甚者,無論六分或者四分,都以經部統領各部,庫則可分,類則一源,天下學術同源同體,而不以道術分裂爲可喜。在此意義上,只有四部之學的標誌纔最貼近學術傳統;换言之,國學核心内容的真正體現,亦必須是四部之學。
第二輯:五種文學講義,構成『國文』的主體。
《文學概論講義》,全書只討論三個問題:文學觀念之嬗變第一,文體之孳乳第二,文學分類之商榷第三。
《文學小史講義》,全書將文學史劃分爲八個斷代:先秦、兩漢、魏晋、南北朝文學附隋、唐五代、兩宋、遼金元、明清。這本《文學小史講義》與《文學概論講義》剛好是一横一縱的搭配。
《詩學概論講義》:這本書實際上是詩史的結構,全書將詩史劃分爲六個斷代:三百篇與楚詞、漢魏詩、晋宋齊梁陳隋詩、唐詩、五代及宋詩、金元明詩。『清詩人難於斷代,以生存者尚多也,故不述』,也是得體的處理。
《詞曲概論講義》,全書共五個部分:總論、規律(調、音、韵)、作法、作家、研究書目。
《小説概論講義》,全書共三個部分:兩漢六朝雜記小説、唐代短篇小説、宋元以來章回小説。
以上詩學、詞曲、小説三種,只差駢散文没有專書,大體已將古代文體包羅在内。
第三輯:四種讀書法講義,指明讀書治學的關鍵要領。
《讀書法講義》,這本書首先揭示了讀本國書的三個意義:爲幫助身心修養及治事的應用,本國書應讀;爲要知道本國社會過去的變遷情狀,作研究現在各種社會問題之基礎,本國書應讀;爲養成對於本國文學之賞鑒或瞭解的能力,及操練自己之文章技術,本國書應讀。然後揭示了文獻研究法的五個普遍原則:第一,用懷疑的精神去發現問題;第二,用耐煩工夫去搜集資料;第三,用冷静頭腦去鑒别資料;第四,用緻密技術去整理資料;第五,用謙謹的態度去判斷問題。
《字原學講義》,作者指出:獨體爲文,合體爲字;文爲字原,所以六書之學就叫做字原學。作者提出,依照六書的規則識字,是學習漢字最簡易、最有效的方法。
《英文漢譯法講義》,第一論忠實,認爲忠實有四等,進而分析死譯與胡譯、直譯與意譯、字譯與句譯,以及字譯之不可行。又認爲忠實有三義:忠實非字字對譯之謂,忠實須求傳神,絶對忠實之不可能。第二論通順,認爲忠實非説不通中國話之謂,介紹行文之心理,提出譯文須以句爲本位,譯者須根據中文心理下手,最後分析語體歐化。第三論翻譯與藝術文,討論『美的問題』與『翻譯即創作』之説。本書作者提出的忠實、通順、藝術文三標準,與嚴復所説信、達、雅三原則,相互對應,不過作者更加强調語言的互譯在本質上是心理的和思想的溝通,因此將『英文漢譯』納入國文科的基本課程,這在學科設置上是有益的。
《邏輯淺説講義》,這本書共計五個部分:概念及名、判斷及詞、外籀術(演繹法)、類推術、内籀術(歸納法)。講義内容可以和英國耶方斯原著、嚴復譯《名學淺説》相比較。
由以上三部分的設計而言,這十三種講義的體系可謂最爲完善。
商務印書館於一九一五年七月創辦函授學社,一九三三年函授學社改名爲函授學校。函授學社由商務印書館編譯員周越然提議創辦,獲得張元濟同意。周越然後任函授學社副社長,兼英文科科長。一九二五年四月,函授學社增設國文科,何炳松任社長,錢智修任科長。
周越然,本名周之彦,字越然,浙江吴興人。祖父周岷帆,著有《螟巢日記》。其父周鏡芙,清末進士。周越然爲清末諸生,以自學而精通英文。一九〇七年入吴淞復旦公學讀書,校長爲嚴復,遂稱先師(見周越然《追憶先師嚴幾道》一文)。先任蘇州英文專修館教習,後在江蘇高等學堂、安徽高等學校、上海中國公學、商船學校等處任教。一九二六年任上海大學英文學系主任。周越然於一九一五年任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編譯員,編有《英語模範讀本》等三十餘種(見周越然《我與商務印書館》一文)。其兄周由厪,任商務印書館《英語周刊》主編。
何炳松,字柏丞,浙江金華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本科畢業,普林斯敦大學碩士畢業,任北京大學史學系教授,北京高等師範英語部主任兼代史地部主任,著有《新史學》《歷史研究法》《通史新義》《西洋史學》等,被譽爲中國新史學派領袖。
錢智修,字經宇,浙江嵊縣人,光緒二十二年(一八九四)中秀才,光緒三十年(一九〇四)畢業於震旦學院(復旦大學),一九一一年入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任編輯,一九二〇年任該館《東方雜志》主編,歷時十餘年。
據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十月重訂的《商務印書館函授學社國文科簡章》記載,國文科的成員如下:
社長:何炳松(柏丞)
科長:錢智修(經宇)
幹事長:周由厪(由厪)
副幹事長:顧潤卿(潤卿)
通信員:馬雲鵬(翔九)
函授學社國文科的設置,學制分爲初、中、高三級,教材分爲課本和講義兩類。其中,課本『按級編制,以熟練應用文字之技術』,分爲六種:讀本、文法、作文、尺牘、程式文、書法;講義『補助課本,使學者略知國文學之門徑』,共計十三種,分置在三個學級中,其中初級二門,中級五門,高級七門(重複一門)。
《章程》規定國文科教員的資格,『講義及課本之編纂,聘海内國文學專家及有國文教授之經驗者擔任之』。全部爲一流名家編纂,故可謂之『最著名的國文講義』。
《章程》規定國文科的辦學宗旨,『在輔助不能入校修業者,或在校修業而欲增進其程度者,使具有國文學必要之智識,並能撰作應用之文字』;國文科講義『參用白話文及淺近之文體文』。内容精要,篇幅精簡,便於初學,貼近實用,故可謂之『最簡明的國文講義』。
商務印書館於一八九七年在上海創辦,是中國出版業中歷史最悠久的出版機構。函授學社國文科的影響之大,學生規模應當超過其他同類機構,各册講義發行量前後累積,估計在萬册以上。(據《商務印書館函授學社新聞:國文科小史》,函授學社國文科在一九二七年的學生總數爲三〇九一人。)特别是這些講義本來就由出版機構發行,所以文字核校之精,標點符號之細,幾乎没有任何錯訛。但是,這些講義到了今天,基本上已很難見到,這有幾個緣故:
民國時期出版業非常興盛,除了版權信息完備的正規出版物之外,還有大量的自印本,而自印本的印刷質量就參差不齊,公私采購和收藏也不甚容易,由此就造成了民國時期出版物歷時不久却往往冒出珍稀版本的現象。
國文科講義也屬自印本,各册没有單獨的版權頁和定價,它的發行是定向的,書店不經銷,圖書館不采購,而學生在各科結業之後,其實也不大保留。
《函授學社國文科章程》第九章《講義之發給》規定:『本科各種講義及課本,分訂數十小册,發給學員。』『學員住址如有遷移,或旅行他處,得囑本科將講義改寄。』『本科各種講義及課本,係備學員修學之用,概不發售。』可見這套講義的發行是便於使用而不便於收藏。如此再經歷戰火和遷徙,能够珍藏整套講義的人是十分罕見的,即便是各册的散本也都不易見到。很少有人瞭解這些函授講義的存在,很少有人瞭解講義的編纂經過,很少有人目驗整套全書。
茲舉三個實例略加説明:
第一,王國維《經學概論講義》。
王國維作爲頂級學術大家,《經學概論講義》作爲皮錫瑞、葉德輝、甘鵬雲、曹元弼、王舟瑶、劉師培、馬裕藻、陳漢章諸家之後的重要經學通論著作,其實很晚纔爲學者重新發現。
二〇〇三年徐雁平撰文指出,『王國維的著作和書信經過多年的搜輯整理,已漸臻完備,然而他的一册小書《經學概論講義》却鮮爲人知。此書鉛印,僅十六頁,無出版年月,封面上標明「商務印書館函授學社國文科」。趙萬里編撰《王静安先生著述目録》未録,搜羅豐富的《經學研究論著目録(一九一二—一九八七)》亦未提及』。徐雁平並且説道:『希望出版《王國維全集》時,應當參照北京圖書館藏手稿本將《講義》收入。』(見徐雁平《王國維〈經學概論講義〉小考》)
羅振玉、趙萬里等編《海寧王忠慤公遺書》,趙萬里、王國華合編《海寧王静安先生遺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王國維遺書》,臺灣文華出版公司《王觀堂先生全集》,臺灣大通書局《王國維先生全集》,均未收録《經學概論講義》。
二〇〇九年謝維揚、房鑫亮主編《王國維全集》第六卷收入《經學概論講義》,湯志鈞點校,題爲《經學概論》,編者稱原題是《經學講義》。二〇〇八年林慶彰等主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影印出版了《經學概論講義》。此後,傅傑編校《王國維論學集》、彭華選編《王國維儒學論集》,也繼加收録。
實際上,《經學概論講義》的王國維初稿本尚存,藏國家圖書館。周一平、沈茶英説道:『北京圖書館藏《經學講義》手稿,第十一章爲「前代之經學」,又有第十二章「讀經之次序」,末附參考書。』(見周一平、沈茶英《中西文化交匯與王國維學術成就》)徐雁平也説道:『北京圖書館藏有《講義》手稿本,内容與商務印書館鉛印本稍有不同,第十一章名爲「前代之經學」,第十二章爲「讀經之次序」,末附參考書。』薛宇飛《王國維研究資料要目》亦云:『經學概論(一九一八年):乃先生任教於倉聖明智大學時所撰講義,手稿今藏國家圖書館,原題《經學講義》,凡十二章,依次爲:總論、周易、尚書、詩、禮、春秋、論語、孝經、爾雅、孟子、前代之經學、讀經之次序,末附參考書。末章「讀經之次序」未能成稿。』
此外,孫曉野在一九三五年曾作《經學概論箋證》,吉林師範學校暨吉林女子師範學校刊本。孫曉野,原名孫常叙,吉林人。著有《中國語言文字概要》《漢語詞彙》《古文字學論集》等,近年彙編爲《孫常叙著作集》。
即使如此,《經學概論講義》也仍有未明之處。學者多認爲王國維自一九一八年起任倉聖明智大學經學教授,並撰《經學概論講義》;認為教材《經學概論講義》或當撰於此期間,蓋爲教授預科(中學)諸生而作。又有學者編寫《王國維年表》言,王國維『任倉聖明智大學經學教授,並撰《經學概論講義》』,時間繫於一九一八年一月。
羅繼祖《觀堂書札三跋》云:『這本書當時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北師大孫曉野教授曾給它作過《箋證》,有一九三四年鉛印本。我曾問過曉野,他説是得自高亨先生之手,是商務印的一本函授教材。我總懷疑它本是廣倉的教材而由商務排印的。』
謝維揚《〈王國維全集〉提供學術史研究新細節》云:『此次《王國維全集》收入的《經學概論》,原題《經學講義》,據羅繼祖先生考定,是王國維一九一八年在上海哈園倉聖明智大學講授經學時所撰。』
陳鴻祥《王國維與『倉聖明智大學』及其〈經學概論〉——〈王國維新傳〉片斷》云:『這部在上世紀二〇年代初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刊行的「函授教材」,應該是他爲「倉聖明智大學」講授經學的講義。』
劉夢溪《學術思想與人物·王静安先生學行小傳》云:『一九一八年王國維擔任倉聖明智大學經學教授。於是他寫了《經學概論講義》一書,後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刊行。』
凡此諸説,多係猜測。
第二,孫德謙《諸子概論講義》。
孫德謙爲清末民初不可多得之大儒巨匠,其宗旨、識見尤超邁乎時流,值得特别關注。
孫氏有見於政體之失,而道體不可以失,故而竭力延展舊學,大治目録之學、實齋之學、諸子之學,成就卓異。
孫德謙、張爾田是民國時期第一流的國學大師,兼通史學、經學、子學、詞章學,著作等身。孫德謙平生治學,以諸子學爲歸宿,著述有《諸子要略》《諸子通誼》《諸子發微》《諸子概論講義》《十家文編》《諸子通考(内外篇)》等多種。張爾田《史微》一書,主張諸子出於史官,並主張六經皆史,史流爲經,故《史微》實爲史學、經學、子學的兼通之書,是近代以來不可多得的心得之作。二人均服膺章學誠,可謂實齋之學的正宗嫡派。但二人的著作或者久未整理再版,或者僅存手稿,學術界一向不易看到全貌。
吴丕績,原名丕悌,號偉治,江蘇松江人,曾任教於震旦大學、暨南大學、無錫國學專修學校。著有《江淹年譜》《鮑照年譜》《六朝文箋注》,與張爾田合撰《李義山詩辨正》,與王蘧常合撰《顧亭林詩集彙校》。吴丕績於一九三二年始入孫德謙門,受學爲其弟子,三年後孫德謙卒,吴丕績爲撰《年譜》。先有《孫隘堪先生年譜大綱》,僅一四〇〇餘字符,刊《大夏周報·追悼孫德謙先生專號》。後成《孫隘堪年譜初稿》近六萬言,稿本未刊。故學者欲知孫氏之學,此譜最爲有功。
商務印書館國文科各册講義均不標注出版年月,今由年譜可知,孫德謙《諸子概論講義》出版於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則王國維《經學概論講義》等亦當出版於同時。
吴丕績《孫隘堪年譜初稿》載:十四年乙丑,五十七歲:『是年,商務印書館創設函授學校,主事錢智修先生請爲《諸子通論》一卷,凡五千餘言,署曰「元和孫德謙撰」。既付刊,易「元和」爲「蘇州」,先生請改正之。錢以章實齋「地名從今」之説爲難,先生謂章氏此説蓋指本朝而言,若易代而後,必不若是,錢乃改正之,並作書稱頌焉。』
此條年譜不僅準確紀年,而且詳載孫德謙里籍的題署,『元和』與『蘇州』二字之差的問題。當日孫氏争辯不置,由此一斑窺豹,即可看出作者的宗旨和立場。
而孫德謙、張爾田與王國維三人,早年在上海相與治學,相得最契,有『海上三子』或『海上三君』之稱。
鄧之誠謂張爾田『居上海時,與海寧王國維、吴孫德謙齊名交好,時人目爲「海上三子」』(見鄧之誠《張君孟劬别傳》)。
夏定域謂孫德謙『嘉興沈子培(曾植)曾稱先生爲「今之鄭夾漈」,更以先生與張爾田及海寧王静安(國維)並稱,謚曰「三君」,曾有「三客一時萃吴會,百家九部共然疑」之詩句,其推崇可謂至矣』(見夏定域《悼孫德謙先生》)。
張爾田自謂:『時王静安亦來滬,僕因介與隘葊相見,三人者遂相視莫逆,培老(沈增植)詩所謂「三客一時隽吴會,百家九部共然疑」者,指吾三人也。』(見張爾田《與陳柱尊教授悼孫益葊教授書·第三書》)
王國維自謂:『丙辰(一九一六)春,予自日本歸上海,卜居松江之側,閉户讀書,輒兼旬不出,所從談學問者,除一二老輩外,同輩惟錢唐張君孟劬,又從孟劬交元和孫君隘庵,二君所居距予居不數百步,後遂時相過從。二君爲學皆得法於會稽章實齋先生,讀書綜大略,不爲章句破碎之學。孟劬有《史微》,隘庵有《諸子通考》,既藉甚學者間,丁巳秋,隘庵復出所撰《漢書藝文志舉例》。』(見孫德謙《漢書藝文志舉例》書首王國維《序》)
參照孫德謙《諸子概論講義》之情,王國維《經學概論講義》應與倉聖明智大學無關,而與孫德謙有關,並且亦當成書於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
第三,林語堂《英文漢譯法講義》。
林語堂《英文漢譯法講義》出版以後,改題《論翻譯》,爲林語堂本人及學界反復轉載,成爲林語堂的翻譯學名篇。
第一轉載:吴曙天編《翻譯論》,上海光華書局一九三二年一二月付印,一九三三年一月出版,第一篇文章爲吴曙天《編者小言》,之後即林語堂《論翻譯》,標題下有括號標注『代序』,文後則没有括號標注。
第二轉載:林語堂《語言學論叢》,開明書店一九三三年五月初版,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再版,所收文章大都標注出處或撰寫時間。《論翻譯》文後括號標注出處『商務印書館函授社國文科講義稿』。(『函授社』準確寫法應當是『函授學校』或『函授學社』。)這部書稿因排校拖延,故出版時間反在吴曙天編《翻譯論》之後,詳見書首林語堂的《弁言》。
第三轉載:黄嘉德編《翻譯論集》,西風社一九四〇年一月出版,林語堂《論翻譯》仍居第二篇,文後括號標注出處『林語堂:《語言學論叢》』。
此後的全文轉載還有: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選編《翻譯理論與翻譯技巧論文集》,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版。
《翻譯通訊》編輯部編《翻譯研究論文集(一八九四—一九四八)》,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版。
羅新璋、陳應年編《翻譯論集》,商務印書館二〇〇九年版。
林語堂《論翻譯》久爲翻譯學名篇,學界多稱《論翻譯》是林語堂『最系統、最全面論述翻譯理論的文章』,『最系統、最有名的譯論長篇論文』,『林語堂在一九三二年發表的《論翻譯》是一篇被譽爲譯學史上繼嚴復之後譯事理論方面最有分量的文章』,等等。但是多數學者並不知道此文的最初來歷,不知道它的最初標題和出版日期,極少有人見過《英文漢譯法講義》的真容。實際上,在百度、搜狗、讀秀網上,迄今都見不到《英文漢譯法講義》的完整書名。
由此而生出各種含混的誤解,舉例如下:
郭著章等《翻譯名家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版):『雖然林語堂寫了很多有關翻譯的文章,但最系統、最全面闡述他翻譯理論的文章還是《論翻譯》,這是他爲吴曙天編著的《翻譯論》(一九三七年一月,光華書局出版)一書所撰寫的序文。』
楊賢玉《翻譯理論與教學實踐》(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二〇〇二年版):『林語堂的三條翻譯標準是:忠實、通順和美。這是在他爲吴曙天編選的《翻譯論》(一九三七年一月,光華書局出版)一書所撰寫的序《論翻譯》中提出來的。』
林本椿《福建翻譯家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二〇〇四年版):『林語堂於一九三三年爲吴曙天編著的《翻譯論》(一九三七年一月,光華書局出版)所作的序,即近萬言的《論翻譯》(後收入其《語言學論叢》一書),是他最系統、最全面論述翻譯理論的文章。』
林語堂著、楊彩霞譯《中國印度之智慧》(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二〇〇六年版)附録《林語堂的創作與翻譯》:『林語堂於一九三三年爲吴曙天編著的《翻譯論》(一九三七年一月,光華書局出版)作的序,即爲近萬言的《論翻譯》(後有收入其《語言學論叢》一書),是他最系統、最全面論述翻譯理論的文章。』
此外,鄭錦懷《林語堂學術年譜》(厦門大學出版社二〇一八年版)也誤繫《論翻譯》於一九三一年五月。
以上各書不僅將林語堂的原刊和轉載顛倒,而且吴曙天《翻譯論》的出版時間也是錯的。此後以訛傳訛,就不勝枚舉了。
百年以來,關於四部之學的講義絶不多見,而即便編纂出來,也往往難以卒讀。近三十年來國學之風再度盛行,那麽《經學概論講義》《史學概論講義》《諸子概論講義》《集部概論講義》這四本關於四部之學的講義,其實也就是最適宜推廣的國學教材。
筆者於二〇一五年試擇偏僻湘南之地,創辦國學院,招收本科生,已試之效者,前後六年。照説,能够並聯文史二科,或者史哲、文哲二科,都可稱名『國學』,當然能夠聚齊文史哲三科更佳,不過實際上却有困難。筆者既建國學院,則以文史哲三科爲基礎課程,輔以古代學術史、民國學術史、文獻學、文字學等課程,以經部概論、史部概論、子部概論、集部概論,即所謂四部之學爲核心,復以九嶷古琴、漢服縫製、石刻傳拓、古籍點校作爲外圍實踐課程,如此則比較名實相副,而不至於徒具形式。但也仍有問題,教師以一人之力講習四部,學生以一人之身承受四部,如何可行?如果没有四部之學的講習,或者意欲講習而没有適當的文本依據,那麽律以名實,國學院就不能成立。於是筆者就預先搜集《經學概論講義》《史學概論講義》《諸子概論講義》《集部概論講義》四種,單獨構成一個四部講義的系列,一面參照講習,一面頒發排録,並且次第注評。因此可以説,這四種講義實乃筆者創辦國學院的文獻依據;换言之,國學院得以成立,而不自欺欺人,只在此書。
今者筆者即將退休,遂請采薇閣王强先生將全套國文科講義十三種一並掃描出版,俾使前輩作者的學術貢獻不至長期淹没,而青衿學子略能沾其嘉惠。
采薇采薇,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采薇,登彼西山,我安適歸。


推荐语:
1、商务印书馆函授讲义十三种,是近百年来作者最著名、著作最简明、体系最完善的国学讲义。
2、讲义作者包括王国维、梁启超等民国一流学者,皆为一时之选。
3、讲义篇幅简短,提纲挈领,最便初学。
4、全书包括:四部之学讲义,建构“国学”的核心,五种文学讲义,构成“国文”的主体,四种读书法讲义,指明读书治学的关键要领。
5、民国间本套讲义的发行是便于使用而不便于收藏,再经历战火和迁徙,能够珍藏整套讲义的人是十分罕见的,即便是各册的散本也都不易见到。很少有人了解这些函授讲义的存在,很少有人了解讲义的编纂经过,很少有人目验整套全书。本书使这套珍稀珍贵的国学讲义重现于世。